说供春是紫砂壶的鼻祖,是因为他对紫砂壶推广的作用。供春是跟僧人学做的壶,可能制造紫砂壶的年代要远远早于供春,宋代就有用紫砂制作的各种陶罐、陶壶,但是僧人只是自己做自己用,供春是第一位由于做紫砂壶出名的人。 供春壶 供春(约1506-1566),又称供龚春、龚春。明正德嘉靖年间人,生卒不详。原为宜兴进士吴颐山的家僮。吴颐山,名仕,字克学,与苏州唐伯虎等友善。正德甲戌年(1514年)进士,后以提学副使擢四川参政。 据记载,吴颐山未中进士前,读书宜兴金沙寺(在今宜兴湖滏镇)。书僮供春"给使之暇",发觉金沙寺僧人将制作陶缸陶瓮的细土,加以澄练,捏筑为胎,规而 圆之,刳使中空,制成壶样。便"窃仿老僧心匠,亦淘细土,抟坯茶匙穴中,指掠内外",做成"栗色暗暗如古金鉄"的茶壶,这就是后来名闻遐迩的紫砂茶壶。因 壶为供春所制,通称"供春壶"。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的树瘿壶,就是他所制,造型古朴,指螺纹隐现,把内及壶身有篆书"供春"二字。 树罂壶 供春主要作品:树罂壶、六瓣圆囊壶等。 在历史上,供春确有其人,他生于明正德年间,这在宜兴县志和有关陶瓷的史料里面都有记载。民间也流传着关于供春壶的故事:传说明代正德年间有一位读书人 在宜兴的金沙寺复习迎考,他的书童供春就在寺内向金沙寺僧学习用紫砂制壶,并且进行了自己的改造,把原来实用性为主的壶制作得更有文化气息。当时文人们对 于奇石有种独特的审美,他们认为"丑极"就是"美极",如果一块石头达到了"瘦、漏、透、皱"的程度,这就是一块美石。当时供春仿照金沙寺旁大银杏树的树 瘿,也就是树瘤的形状做了一把壶,并刻上树瘿上的花纹,烧成之后,这把壶非常古朴可爱,很合文人的意,于是这种仿照自然形态的紫砂壶一下子出了名,人们都 叫它供春壶。由于身份原因,供春结交的都是一些读书人,文人爱喝茶,大家在一起谈论文学时品茶聊天,所以供春壶在文人中一下传播开了。 紫砂艺术一代宗匠"时大彬" 时大彬(1573--1648),明万历至清顺治年间人,是著名的紫砂"四大家"之一时朋的儿子。 时大彬款紫砂胎剔红山水人物图执壶 他对紫砂陶的泥料配制、成型技法、造型设计与铭刻,都极有研究,确立了至今仍为紫砂业沿袭的用泥片和镶接那种凭空成型的高难度技术体系,生于明代万历年间,殁于清代顺治初年。时大彬制壶技艺全面,在泥料配制、成形技法、器形设计以及属款书法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他精选紫砂泥调配成各种泥色,用以制品,形成古朴雄浑的风格。他的早期作品多模仿供春大壶,后根据文人饮茶习尚改制小壶,并落款制作年月,被推崇为壶艺正宗。传世作品不多,北京、上海、南京、台湾等博物馆均有收藏。 他在泥料中掺入砂,开创了调砂法制壶,古人称之为"砂粗质古肌理匀",别具情趣。在成形技法方面,改进了供春"斫木为模"的制法,把打身筒成形法与镶身 筒成形法结合起来,由此确定了紫砂壶泥片镶接成形的基本方法,是紫砂壶制法的一大飞跃;又首创方形、圆形壶式,成为紫砂壶造型的典型壶式。时大彬听从陈继 儒等文人的建议,改作大壶为小壶,使紫砂壶更适合文人的饮茶习惯,把文人情趣引入壶艺,使壶艺与茶道相结合,把壶艺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时大彬是宜兴紫砂艺术的一代宗匠,宋尚书时彦裔孙,时朋之子,生平活动期在明代万历朝至清代顺治朝之间。 石大彬紫砂壶作品-南京博物院馆藏 大彬壶艺在明代就享有盛誉,多见于文人记述。明许次纾《茶疏》︰「往时供春茶壶,近 日时彬所制,大为时人宝惜」。时大彬继供春之后,创制了许多制壶专用工具,创制了许多壶式,并培养了李仲芳、徐友泉等一批徒弟。承上启下,发展了紫砂艺 术。时大彬的早期作品,坚致朴雅。好仿供春大壶。自从他游苏州娄东,交接陈眉公诸辈后,制壶风格为之一变。制壶由大转小。据称︰时大彬的创作态度极其严 肃,每遇不满意的作品,即行毁弃。即打碎十之八九也在所不惜,当时茶风盛行,对壶艺要求很高。 时大彬一生约八十余岁,所制作品当数以千计,流传其广。有诗为证︰「宫中艳说大彬壶,海外竞求鸣远碟」。明末四公子之一宜兴陈贞慧《秋园杂佩》载︰「时 壶名远甚,即遐陬绝域犹知之。其制始于供春,壶式古朴风雅,茗具中得幽野之趣者。后则如陈壶(陈鸣远)、徐壶、皆不能彷佛大彬万一矣」。时大彬作品虽多, 但流传存世者极少。至清乾隆年间,时大彬的作品已视为稀世珍宝了。 德艺双馨之"惠孟臣" 惠孟臣作品 大约生活在明代天启到清代康熙年间,荆溪人,著名壶艺名家。"孟臣"姓惠,是从听泉山馆珍藏的白砂大壶中得知的,根据是此壶底款有"天启丁卯年荆溪惠孟臣制"楷书十一字。关于他的姓氏、籍贯和大约生活年代有了较明确的断定。 惠孟臣壶艺出众,独树一帜,作品以小壶多、中壶少、大壶最罕,所制茗壶大者浑朴,小者精妙。善于配制多种调砂泥,有白砂、紫砂、朱砂,以朱紫者多,白砂者少。壶式有圆有扁,有高身、平肩、梨形、鼓腹、圆腹、扇形等,尤以所制梨形壶最具影响,十七世纪末外销欧洲各地,对欧洲早期的制壶业影响很大。据说安妮皇后在定制银质茶具时,要求模仿惠孟臣的梨形壶。孟臣所造小壶大巧若拙,移人心目,以擅制小壶驰名于世,后世称为"孟臣壶",这种小壶特别适合于饮功夫茶,因而风靡南国。后期专制朱砂几何形小壶,造型奇、体积小、工艺精。这种壶式为后世水平壶的前身。孟臣壶工艺手法极洗练,富节奏感,尤其是壶的流嘴,不论长或短,均刚直劲拔,有着与众不同的鲜明特色。壶体光泽莹润,胎薄轻巧,线条圆转流畅,成为孟臣壶突出的风格特征。 惠孟臣制壶除注重壶体浑朴精妙外,尤注重铭刻的书法。他的刻款书法秀娟,不离唐贤风格,笔法绝类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孟臣壶"传器款识有书"文杏馆孟臣制"、"荆溪惠孟臣制"、"惠孟臣制"、"孟臣制"。有的前面标有制作年份或绝句,如"大明天启丁卯孟臣制"、"水浸一天星孟臣"、"叶硬经霜绿孟臣制"、"烟村四五家孟臣"或"云入西津一片明"、"寸心千古秀"等诗句,一般是在十几字组成的诗句或吉祥语闲章下镌刻孟臣制,字体多为楷书,也有行书体,笔势灵动,具书法韵味,用竹刀刻划,后期作品并用钤印。孟臣壶的款识以盖内有"永林"篆书小印者为最佳精品。 紫砂世家"陈鸣远" 陈鸣远作品 字鸣远,号鹤峰,又号石霞山人,壶隐,清康熙年间宜兴紫砂名艺人,是几百年来壶艺和精品成就很高的名手。 出生于紫砂世家,所制茶具、雅玩达数十种,无不精美绝伦,他还开创了壶体镌刻诗铭之风,署款以刻铭和印章并用,款式健雅,有盛唐风格,作品名孚中外,当时有"海外竞求鸣远碟"之说,对紫砂陶艺发展史建立了卓越功勋。 陈鸣远制壶技艺精湛全面,又勇于开拓创新。他仿制的爵、觚、鼎等古彝器,工艺精,品位高,古趣盎然。所制茗壶造型多种多样,特别善于自然型类砂壶的制作,作品有瓜形壶、莲子壶、束柴三友壶、松段壶、梅干壶、蚕桑壶等均极具自然生趣,把自然型壶在明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向艺术化的高度。这些壶式不仅是他的杰出创造,而且成为砂壶工艺上的历史性造型,为后来的制壶家们广泛沿用。 陈鸣远作品 他多才多艺,还制作了许多案头陈设的清供雅玩和文房用具,像生的菱角、扁豆、花生、玉蜀黍、鶿菇、栗子、藕片、荸荠、核桃、白果等等,无不精妙,把果蔬的自然生态,表现的淋漓尽致,惟妙惟肖,再配以契合果蔬肌理的泥色,给人以活生生鲜灵灵的审美感受,令人拍案叫绝。 他还开创了壶体镌刻诗铭作装饰,署款以刻名和印章并用,把中国传统绘画书法的装饰艺术和书款方式,引入了砂壶的制作工艺,使原来光素无华的壶体增添了许多隽永的装饰情趣,也使砂壶更具有了浓厚的书卷气,再加之诗铭、书款的书法雅健娟秀,富有晋唐笔意,从而把壶艺、品茗和文人的风雅情致融为一体,极大的提高了砂壶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成为真正的艺术品进入了艺术殿堂,这是陈鸣远在壶艺发展史上建立的卓越功勋。 中国第二代紫砂壶领军人物"陈曼生" 又名陈鸿寿,清代中叶嘉庆、道光年间的陈鸿寿和杨彭年,于金石书画以外,以设计紫砂壶最为人称道,是中国第二代紫砂壶大师的领军人物。主张制壶创新,因他倡导"诗文书画,不必十分到家",但必须要见"天趣"。 陈曼生书画作品 他把这一艺术主张,付诸紫砂陶艺,形成壶界两大贡献。第一大贡献,是把诗文书画与紫砂壶陶艺结合起来,在壶上用竹刀题写诗文,雕刻绘画。第二大贡献,他凭着天赋,随心所欲地即兴设计了诸多新奇款式的紫砂壶,为紫砂壶创新带来了勃勃生机。 他与杨彭年的合作,堪称典范。现在我们见到的嘉庆年间制作的紫砂壶,壶把、壶底有"彭年"二字印,或"阿曼陀室"印的,都是由陈鸿寿设计、杨彭年制作的,后人称之为"曼生壶"。 陈曼生作品 陈鸿寿使紫砂陶艺更加文人化,制作技术虽不如明代中期精妙,但对后世影响很大。他与当时的制壶名家杨彭年合作,由他或是他的朋友题铭,这种富于文人艺术的紫砂壶,以"曼生壶"知名于时,尤为后世宝爱。上海博物馆藏有三幅陈鸿寿的册页,构图相近,均以紫砂壶和菊花入画,画面简洁,清秀可爱,足见曼生嗜壶之癖。三幅画有相同的题识:"茶已熟,菊正开,赏秋人,来不来?"而此幅多附一段题识,强调杨彭年制壶之精妙,以及自己有制壶之癖,尤为难得。 一壶千金,几不可得之"邵大亨" 清代道光、咸丰间宜兴制壶名手,制壶大家。传世作品有《一捆竹壶》(藏于南京博物院)、《鱼化龙壶》、《掇球壶》和《风卷葵壶》等,皆为砂壶精品。 他在少年时就享有盛名,是继陈鸣远以后的一代宗匠。他的制壶以挥扑见长,尤其在制简练形体,如掇球、仿古等壶,朴实庄重,气势不凡,更突出紫砂艺术质朴典雅的大度气息,他的壶"力追古人,有过之无不及也"。其鱼化龙壶,伸缩吐注,灵妙天然。他的作品在清代时已被嗜茶者及收藏家视为珍宝,有"一壶千金,几不可得"之说。可见当时他的壶艺声誉之高。现有《鱼化龙壶》《龙头一捆竹壶》藏于南京博物馆。 邵大亨作品 壶式是邵大亨的代表作,器形端庄稳重、比例协调、结构严谨,乃经典壶式之一。此壶泥质呈板栗色,纯正紫润。通身手感极佳,抚之如婴儿肌肤。此大亨德钟壶,尺寸硕大,却不显粗率,近观制作随意自然,如信手拈来,远视整器周正秀雅,若浑然天成,技艺手法已臻紫砂壶艺之巅。 大亨真品传世尤稀,近代紫砂泰斗顾景舟对其推崇备至,其在《宜兴紫砂珍赏》一书选入大亨作品七件,除一件定为待考之外,其余六件真品,只有两件印款一致,表明大亨会有不同用印款识。此壶泥胎、工法、理趣、气息切合大亨风格,非一般陶工所能为,且多次出版于台湾紫砂专著,属于流传有序的紫砂名品,珍贵异常。如今现身于市场,可遇而不可求也。 邵大亨作品 其中有为有名的,有离奇传说的大亨壶 ----大亨掇只壶,"大亨掇只壶"现珍藏于上海市嘉定区的"四海壶具博物馆",据说:顾大师曾想模仿大亨掇只一壶,一直下不了手,到最后不得不望"掇"兴叹。 冰心道人"程寿珍" 又名陈寿珍(1858-1939年),号冰心道人,清咸丰至民国初期的宜兴人,是名艺人邵友廷的养子,随父学艺,擅长制作掇球壶等仿古壶式。作品粗犷中有韵味,技艺纯熟。所制的"掇球壶"最负盛名,壶是由三个大、中、小的圆球重叠而垒成,故称掇球壶。其造型以优美弧线构成主体,线条流畅,视觉感也极为舒适,整把壶稳健丰润。该壶于1915年在巴拿马国际赛会和芝加哥博览会得金奖,当时名重一时。 程寿珍作品 程寿珍作品 程寿珍一生勤劳多产,年过七十尚制作不辍,一生所制紫砂壶不计其数,流传民间甚多。程寿珍中晚年仅制掇球、仿鼓、汉扁三种壶式,钤印有"冰心道人"、"八十二老人"等。程寿珍善仿制邵大亨的掇球壶,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1932年在美国芝加哥博览会获头等奖和优秀奖。此后所制掇球壶,底钤有"八十二老人作此茗壶,巴拿马和国货物品展览会曾得优奖"款识,盖印篆书"寿珍"印,把有"真记"楷书小印。 千金易得,大生壶难求之"范大生" 范大生,原名范承甫,字绳武。自年少时随父母学陶,后又得到兄长范鼎甫指导,范大生勤奋好学,黎明即起,夜深而息,认真学习,刻苦钻研,渐渐形成独特的自我风格。其所创制新品端庄大方、素净简练、制作严密,深受人们喜爱,"大生壶"声名远播。民国时期范大生又获国际大奖,从此"大生壶"名扬海外,并赢得"千金易得,大生壶难求"之美誉。 范大生一生光明磊落,心怀坦荡,对徒弟毫无保留,言传身教,培养了像"冯桂林"、"叶得喜"等一大批紫砂名家,德艺双馨,受到世人称颂。同时极力培养后代从事紫砂事业,为紫砂艺术的推广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范大生作品 民国初年,被利永陶器公司聘为技师。民国五年又受江苏省立第五中学校长童斐之聘,任该校陶业教师。一生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制壶技艺精深,《大生壶》名噪一时,传世之作有《合棱》、《鱼化龙》、《合梅》、《一捆竹》、《仿古》、《掇球》等壶。造型浑朴有致,色泽匀称,均为壶艺珍品。精心创作的大型陶塑《雄鹰》曾获1935年英国伦敦艺术博览会金奖。范大生一生都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紫砂壶制壶技艺,练就一身制壶本领。在其所制作品中,合菱、鱼化龙等多种形式为其代表作。范大生的作品造型别致,色泽匀称,当属紫砂壶中的珍品。 据史料记载,范家紫砂自明清以来名家辈出,先后涌现出一大批壶艺大家,代代相传。范章恩、范鼎甫、范庄农家(静安)、范大生(承甫)、范锦甫、范占等在紫砂艺术史上更是名垂青史。享誉海内外。其中范大生更具盛名,成为范家壶艺集大成者,一代宗师。 一代宗师,壶艺泰斗之"顾景舟" 顾景舟(1915-1996),原名景洲。别称:曼希、瘦萍、武陵逸人、荆南山樵。自号壶叟、老萍。宜兴紫砂名艺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1915年生于江苏宜兴川埠乡上袁村,18岁拜名师学艺。三十年代后期至上海制壶仿古。54年进入宜兴蜀山陶业合作社。56年被江苏省政府任命为技术辅导,带徒徐汉棠、高海庚、李昌鸿、沈遽华、束凤英、吴群祥等人。一生三次参加全国工艺美术代表大会,在港、澳、台、东南亚影响特大,被海内外誉为"壶艺泰斗",作品为海内外各大博物馆、文物馆收藏。 顾景舟作品 顾景舟作品 顾景舟可以说是历代紫砂陶艺名家中,名号最多的一位,他本名景洲,后改名为景舟、名号有曼晞、瘦萍、武陵逸人、荆南山樵及壶叟等。曾自创堂号为自怡轩。他在壶艺上的成就极高,技巧精湛,且取材甚广。可说是近代陶艺家中最有成就的一位,所享的声誉可媲美明代的时大彬,世称"一代宗师"、"壶艺泰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