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茶具茶几

百盏集有建盏 你有茶吗?

时间:2024-04-23 来源:中华普洱茶网

建盏始于名窑林立的宋代,产于福建建阳。分绀黑、兔毫、油滴、鹧鸪斑(纹)、曜变等,属自然的窑变纹饰,故有唯一性。

建盏又称天目盏,源于日本镰仓幕府时代(1192-1333年)。

日本僧侣来到我国浙江天目山径山寺学佛,回国时带回一批建窑烧制的黑釉茶盏,他们把这批茶盏称为"天目"。

此后"天目"一次逐渐演变为黑釉茶盏的代称,随着日本茶道的传播和发展,建盏也越来越受到日本各界的喜好和珍爱。

在日本有三件称为"曜变天目"的建盏被其奉之为"国宝",价值连城。

为什么建盏会如此珍贵,这就不得不说宋代的点茶、斗茶文化了。

我国的饮茶习俗在唐代中期已蔚然成风,并开启品饮艺术的先河,但饮茶的方式主要是煮茶法,先烧水煮茶,然后将煮好的茶用瓢向茶盏分茶。

饮茶时要将鲜白的茶沫,咸香的茶汤和柔嫩的茶末一起喝下去。

到了宋代,饮茶方式改成了点茶法,其比煮茶更讲究。

宋代的点茶用的也是团饼茶,先将茶饼碾碎成粉末,再用茶罗筛过,茶粉越细越好。

接着候汤(烧水),用沸水冲洗盏后,将适量的茶粉放入茶盏,先少倒点开水,将茶粉调匀,称调膏。

再从四边注入沸水点茶,边注水边用茶筅击拂成悬浮液,汤花色白,在盏边无水痕为佳品。然后将有茶末的茶汤一起喝下。

用点茶的方法来比赛茶和茶汤的质量,称为"斗茶",又称为"茗战"。

钟情书画、茶道的艺术皇帝宋徽宗赵佶在他的《大观茶论》中写道:"点茶之色,以纯白为上真,青白为次,灰白次之,黄白又次之"。

关于斗茶的标准,蔡襄在《茶录》中是这样表述过:"视其面色鲜白,著盏无水痕为绝佳,建安斗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故较胜负之说,曰"相去一水两水"。

也就是说先看汤色以纯白如乳为上,其次看茶汤,茶汤的表面泛起的"汤花",能较长时间凝住茶盏内壁不动为胜,俗称"咬盏",汤花散退较快,先出现水痕的为负,俗称"云脚涣散"。

水痕出现的地方在茶盏内壁与茶汤相接处。宋代茗战以三战二胜决出胜负。

斗茶用的茶盏,宋徽宗认为:"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燠发茶采色也,底必差深而微宽,底深则茶亦立而易于取乳。

宽则运筅旋彻不得击拂,然须度茶之多少,用盏之大小。

盏高茶少则掩蔽茶色。茶多盏少则受汤不尽,盏惟热则茶发立而耐久。"

毫无疑问,当时最好的茶盏就是兔毫建盏了。

为此蔡襄在《茶录》中就直言不讳的说:"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爔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

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

建盏口大底小,其黑釉能衬出茶汤之色,且可清楚看出"咬盏"及"水痕"的情况。所以在当时受到了上至皇帝将相、达官贵人、文人雅士下至市井平民、浮浪哥儿的广泛青睐。

斗茶不仅仅是决出茶的品质优劣,实质上是一种追求精神愉悦的艺术茶事活动。

在斗茶不断向更高境界推进过程中,茶叶、茶具的品质也需不断提高,才能适应需求。

当斗茶风靡朝野达到登封造极之时,必须是有极高艺术品位的茶盏才能与茶家的审美心境契合。

所以建盏的发展与斗茶息息相关且相辅相成。

(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图片源于百盏集建盏)

相关标签:
茶汤 天目 日本 兔毫 宋徽宗 建安 艺术 内壁 沸水 茶道 耐久 天目山 长时 上真 建阳 学佛 登封 径山寺 哥儿 胜负 诚信品牌 洗澡水 大川 墓志 世宗 诸般 儒信园 河湖 鹿群 青塘 中方 自成一体 食欲 频数 维尔茨堡 吴振华 新阳 初具规模 漫江红 相好
更多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