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茶商茶农

王金涛:一方清茶的行歌

时间:2025-02-08 来源:中华普洱茶网
  在乡间寻茶,通常要寻的是茶农。
  城市中的文人茶将心境照进杯盏,但这一片绿叶的初衷,也许只有那些经久岁月里触摸娇嫩芽叶的茶农们,才最明了。毕竟,这一片延续了几千年的东方树叶上的脉络,象征着比他们生命还要悠长的历史走向。
  不同的是,在上个世纪的计划经济时代,对于大部分人而言,时间就像是个迷局。茶却用清晰的路径,带着开化张湾乡的一方茶农,走出了这个迷局。
  66岁的王金涛就是其中的一名佼佼者,这个一辈子与茶相伴的茶农、茶业主,即使面对今日的商海沉浮,仍然维持着一颗与茶一样清透而明晰的初心。
  张湾乡的路口村,是现在益龙芳的大本营,也是曾经金贸茶厂的原址。茶厂藏匿在广阔起伏的茶山间。听随行人员说,几十年来,王金涛老人就在这绿野和茶厂中穿梭来回。
  山间的夏日是不同的,蝉鸣四起,一过晌午,伴随而来的,还有三三两两的雷声轰鸣。豆大的雨点常接雷声而来,一阵雨滴后,茶山的泥土芬芳,就这样扑鼻而来。
  我们就在这泥土味中,寻到了益龙芳的第一片茶园和王金涛老人。
  夏日的茶山并不见得有多美。位于益龙芳原厂最近的这片密集型茶园,刚在王金涛的带领下,进行着仲夏的定期修剪。赭红色的茶叶枝条秃秃地指向天空,与南方山区的葱茏翠绿相去甚远。倒是茶山脚下的一汪碧潭,幽深绿意逼人至势不可挡。带领的益龙芳工作人员兴致盎然地介绍:"茶叶与水质,也是十分关切的,这一汪水,也是我们益龙芳茶叶盛出的地方。"
  与茶相关的年轻人,心中对茶的柔情如春茶的嫩芽。而站在茶树丛中的的王金涛有些沉默寡言,看着我们手上的相机,不好意思地笑笑:"刚修剪过,实在不大好看。"
  他口中那片不好看的老茶树,与他一样,硬朗、素净、整饬,无言昭示着这种经济作物最原始的生命力。
  茶最原始的生命力,一直润泽着这一方人的生活。
  在"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开化,现在的茶山遍布,来源于上世纪60年代计划经济的开山育林。而如今,靠着代表性的开化龙顶茶,当地不同的茶叶品牌遍布,成为开化一大产业。县城中心地带的茶叶市场,外地人来,通常是要去逛一逛的。开化龙顶茶名声在外,当然是首推,不仅如此,在龙顶茶的历史沿革里,朱元璋与龙顶茶的传说附会,让许多人普遍以为,开化茶的历史传承,等同于龙顶茶的传说。
  王金涛很少谈及这些茶余饭后的稗官野史。相对活生生的茶树,这些小史对他而言太过遥远。真实的开化龙顶的历史,伴随着他近五十年的生命轨迹并行而进。他的生命进程,似乎也随开化茶的发展,被分割成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是大宗茶时期,后一个阶段是名茶时期。如此而已。
  在浙西山地,每一个孩子都会与茶有着或多或少的缘分。幼时白天随祖辈采野茶,夜晚陪祖辈炒手工茶,这是王金涛也有的记忆。但不同的是,王金涛所在的年代,恰巧是一个注定与茶结下不解之缘的年代,在他的记忆里,除了茶,还是茶,也只有茶。
  王金涛的父亲王根林生于1901年,人民公社时期曾担任生产队队长,是当时村里有名的"劳力"。王金涛回忆说:"父亲身材高大,做活又快又好。日常除草、种地,同龄人总是跟不上他,别人干了一半,他已经全干完了。那时候交通不便,往城里运木材、茶叶等物资,需要走水路,要做木筏,他负责凿洞穿木头,这活最吃力,没人能替代他。"
  农村里还流传着几个关于王根林的故事。所谓个大力不亏,吃的自然也比别人多,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里,他总是吃不饱。平时上山割松油,他会采野杨梅充饥,回家顺路会采稗子,稗子放石磨里磨成粉,做成粮食补贴家里。有一次在食堂,王根林开玩笑说从来不知道吃饱是啥滋味,大伙儿起了兴趣,就凑起饭票和他打赌,看他最多能吃多少饭。王根林一口气吃了16份玉米饭,没想到回家喝水撑坏了肚子,成为那时候村里头的一个笑话。
  玩笑归玩笑,真干起活来,全村人还是给王家竖大拇指的,特别是炒茶的功夫。王金涛记得小时候每年早春时节都要跟着父母上山采野茶,晚上紧接着炒茶。炒茶用的是日常蒸饭做菜的大口铁锅,炒青、揉捻、烘干都在锅里徒手做,因为这三步最关键,都是王根林亲自完成。母亲烧柴火,温度的掌控也至关重要,王金涛和兄弟姐妹们轮流给锅子扇凉,最后茶叶的摊凉也由他们做完。
  "那时候茶叶统一都卖给供销社。他炒的茶叶又香又好看,也不焦,所以赚的都要比别人多一些。"
  王金涛就这样从王根林手里慢慢学会了祖辈传下来的炒茶技艺。1975年王根林去世,他生前嘱咐后代,有能力者一定要想办法恢复祖上"益龙芳"的字号。
相关标签:
王金涛 茶山 开化 茶叶 茶农 张湾乡 茶树 祖辈 稗子 茶厂 年代 不同 嫩芽 茶园 口村 时期 阶段 时候 生命 修剪 消毒柜 川藏线 三步走 无人机 过渡性 饽饽 王路 奖学金 东大街 开拓性 场主 大新县 万余 沙层 人心惟危 恶劣 德岛 安西 举头 电价
更多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