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广州益武国际展览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广韬 广州益武国际展览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广韬。 2014年茶业展会在前进与思索中落幕,放眼全国市场,茶业展会已经明显出现两极分化。与盛大而专业的广深茶博会几乎同期的2014年秋季重庆某茶业博览会最终流产……凡此种种都在表明一个迹象--茶业展会也许到了该反思的时候了。 为把脉行业展会,助推茶业发展,本刊对广州茶博会主办方广州益武国际展览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李广韬进行了专访。请他梳理2014年公司与行业的发展脉络,为2015行业展会与行业发展提供宝贵的资讯与借鉴。 茶周刊:益武公司去年的茶业展会总共举办了几场?能否提供一张数据成绩单? 李广韬:去年益武公司共办了三场茶博会,规模均有所增加。广州春季:面积3.5万㎡,参展企业近500家。2013年分别为近3.5万㎡、450家;天津展会:面积1.3万㎡,参展企业近200家。2013年分别为1.1万㎡、150多家;广州秋季:面积7万㎡,参展企业750家。2013年分别为5万㎡、630家。 茶周刊:贵公司怎样看待今年茶业展会市场的形势?为确保展会的成功又进行了哪些创新与推广? 李广韬:2014年国内茶专题的展会还在增加,在舆论界和茶商内部都开始对其进行反思。总的来说,展会对行业的发展和文化的推动主要还是正面的。中国茶文化的热度不减,各种活动还会不断增加,这是好事,但是不是都以"文化节","博览会"的形式开展,要反思。太多同质的活动,企业和观众都累了,反而不好。去年益武展览尝试在两届展会期间办了多场的"时光茗赏会"和"无界茶会",这种小而精的雅聚,也起到很好的作用,得到了不小的反响。 近两年中国茶业界有两个特征:一是企业对自我品牌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新品牌不断涌现。同时由于进入品牌运作阶段,企业对营销渠道的建设、维护也越来越重视。二是茶企业普遍在文化营销上投入的比重增加,各出奇谋,形成百花齐放,令整个中国茶文化呈现欣欣向荣的局面。广州茶博会一直是茶企一年当中最为期待的展会,一来他们希望在展会中展示出自己最新的理念,同时也希望在展会中看出行业发展的端倪。2014年我们最重要的一个举措就是,鼓励企业以各种形式参与、合办、独办各种文化与营销的活动。为此我们在开展前特意增加一个展馆专门用于举办大会和企业的各种活动。一方面为品牌企业提供了更大的施展空间,另一方面也令广州茶博会能更全面地展示茶行业和茶文化的最新成果。 茶周刊:从去年展会的实操中,贵公司感受到目前茶企业在市场营销方面、或者具体到如何与展会对接方面,还需要解决哪些问题、提升哪些能力? 李广韬:中国茶业企业之间的营销水平和对茶叶营销的理解差异很大,但总体上是不断地在进步。如果说还有待提升的话,主要是要解决如何在产品和营销之间的投入取得平衡。我们感到最头疼的是有好茶的企业不舍投入做宣传;而有些企业投入很大搞营销,但对产品的质量把控又不完善。所以产品又好、宣传又能恰到好处的企业在茶博会上是最受欢迎的。 如何在展会宣传做到恰到好处呢?希望企业在展会营销策划的过程中能加强与主办方的沟通,会有利于企业对自己的准确定位,对自己的产品情况作出客观的判定,在展会上找到最准确的营销方案。去年川红集团、勐乐山、合和昌等企业就是在展会前与我们反复沟通交流后形成展会营销方案,在展会上就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茶周刊:对2015年茶业展会的形势益武公司有哪些基本判断? 李广韬:茶展会经过几年的爆炸式增长,2015年无论举办、参展,还是观众都会越来越理性,选择性越来越强,这会导致一些小型的茶展出现困难。但好的品牌还会继续增长,因为行业的总量还在增长,这一波由南往北的喝茶风正转变为一种全国性的时尚生活方式,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未来的发展空间还相当大。 茶周刊:今年贵公司的茶业展会计划如何?围绕服务市场和企业将有哪些新的突破和创新? 李广韬:今年我公司的展会计划基本上和去年是一样的,展会数量不变,质量要再上一层楼。展会是一个展示和交流的平台,通过这些年的积累,有大量的企业和观众使用了我们的平台,也留下了丰富的资源。如何用好这些资源为行业、为茶文化推动多做一些事情,是我们一直在想的问题。 2015年我们首先要把茶博会做得更精彩。同时我们要把这个平台做大,这并不意味着增加多少展位和面积,而是要让这个产业相关的企业甚至个人都有适当的展示、交流的机会。比如茶文化专家学者、媒体人;比如茶的培训机构、科研单位甚至艺术机构都应该在茶博会上有交流展示的机会。我们希望把行业相关的方方面面都服务得舒舒服服,大家都喜欢这个平台,用好这个平台,共同为中国的茶业行业的发展作贡献,共同为中华茶文化的伟大复兴作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