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普洱茶人物

李师程:普洱茶是我人生重要的支柱

时间:2025-04-08 来源:中华普洱茶网
  6月18日,在"一眼三国"的云南江城县,面对壮观的牛洛河万亩茶园,云南省文产联茶叶专业委员会主任、云南民族文化研究会会长李师程先生,首次接受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的专访。这位被云南普洱茶香熏染了65年的茶人深情地说:"普洱茶是我人生一根重要的支柱。
  记者:有人说,您出生于易武的普洱茶世家,从小受普洱茶文化影响,在担任原思茅地委书记时,又致力于茶产业的发展,并且在中国最先举办"普洱茶节"的"普洱茶国际学术交流会",是云南普洱茶文化的"始作俑者";晚年又把全部精力用于云南普洱茶文化的推广与交流,是云南普洱忠实的守望者。请问,您如何看待自己家族的历史和您本人对云南普洱茶文化的贡献?
  李会长:我不能算始作俑者,最多只能算一个爱茶之人,或者说,我的基因里有普洱茶的基因,我的脉管中流淌着普洱茶的血液。我的事业,我整个精神生活,都离不开普洱茶。
  我的高祖在易武做茶,曾祖也曾抛弃功名做茶,并获"修职佐郎"一职,这是专门督办贡茶的官,祖辈留下了一片贡茶地,并得到布政使吉永巴图表彰,受赐"瑞贡天朝"匾额--当时易武获此匾额的不止一家。
  我于1993年就在原思茅地区首次举办"中国普洱茶节"和"普洱茶国际学校交流会",那是一种职务行为--云南普洱茶产业在改革开放后重新崛起,需要这样的活动来推动,我和我的同事们只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的需要,做了一件有历史意义的事。不过,实话实说,在那个时候一个地级行政区搞"国"字头的茶叶节和国际性的学术研讨会,确实需要相当的勇气和魄力。"敢为人先"这句话说起来容易,但作为一个地区的一把手,在决策和实施过和中难度是非常大的,有时甚至会冒很大的风险。在原思茅举办"首届中国普洱茶节"和"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还人一个"古茶树保护研讨会",我们简称"两会一节"。搞"两会一节"基于以下思考--
  原思茅是有名的贫困地区之一,又是云南省面积最大的地级行政区,其面积相当于海南和台湾面积的总和。如果能在这样一个地区把茶产业做大做强,那就能惠及千千万万的茶农,特别是那些世世代代在大山深处种茶、制茶的布朗族、拉祜族、瓦族、哈尼族同胞,使他们尽快脱贫致富,这是一项"富民工程",也是一项有利于边疆民族地区稳定和繁荣的"人心工程"。
  如此浩大的"产业工程",突破口在哪里?这是我曾经苦苦思考的问题。
  我想到了欧洲的文艺复兴。欧洲的文艺复兴,推动了欧洲的工业文明,这就是文化的魅力和力量。同样,思茅茶产业的发展,应该以正在崛起的普洱茶产业为突破口--普洱茶高潮的到来,迫切需要普洱茶文化的复兴。
  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一个地区要打造一个大产业,必须要打造大品牌,而大品牌的打造需要花费巨资。贫困的思茅缺少资金,但又必须打造自己的茶叶品牌,怎么办?用什么作载体?
  我们选择了普洱茶文化。历史上,普洱曾经"名重京城",而今,普洱茶正享誉海内外。高举起这面旗帜,用"两会一节"作载体,就可以巧借文化之力,扩大思茅和云南普洱茶在海内外的影响,发展思茅和云南的茶产业,特别是普洱茶产业。
  我感到欣慰,思茅的"两会一节"拉开了普洱茶文化复兴的序幕,推动了普洱茶产业的发展。
  记者:李会长,您认为这几年普洱茶再度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李会长:除了我刚才讲到的"普洱茶文化复兴",还有两个重要的因素。
  一是盛世兴茶的历史发展规律。历史上,唐宋盛世、康乾盛世,都曾带动了云茶产业特别是普洱茶产业的兴盛。这次普洱茶产业的兴旺,是由于改革开放30年后,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中国进入盛世,人们对休闲、保健的需求,为普洱茶的兴起提供了社会条件。
  二是物质基础。茶叶基地建设是这次普洱茶产业再度兴盛的物质基础。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沿海地区乡镇企业大发展。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云南省,当时迫切需要解决两个问题:钱从哪里来?人住何处去?
  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针对云南实际,作出大力发展以烟、糖、茶、胶(橡胶)为代表的商品基地的决策。我们今天看到的牛洛河万亩连片茶园,就是当时思茅地委和政府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在全省率先打造的一个茶叶基地。省里的现场会在这里召开,省里有关发展茶产业的文件在这里出炉。完全可以这样说,牛洛河万亩连片茶园,是云南农村改革开放的史诗。时代诞生了云南众多的现代茶园,现代茶园及云南众多的古茶园,又为普洱茶的兴起准备了物质条件。
  记者:易武是普洱茶的故乡,也是您的故乡,但这里只有手工作坊式的企业,没有龙头企业,茶叶生产的现代化程度很低,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李会长: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调的是"特色"。易武茶产业的"特色"是什么?是获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普洱茶手工加工工艺。
  易武茶最大的魅力,是它的古茶园及传统的手工加工工艺。
  易武的古树,一亩年产茶仅30公斤左右,其他地方的现代茶园,年亩产在300公斤左右。易武古镇晒青毛茶年产量不到100吨,如果在这里建一个年产千吨的茶厂,就会造成资源和资金的浪费。发展一个地区的茶产业,一定要因地制宜,不能盲目地贪大求全。如果易武新开辟的茶园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在这种条件下再发展大中型茶业企业,这也是因地制宜。
  易武古树茶的物质基础,形成了易武历史上众多的手工作坊和老字号茶品牌,并创造了辉煌的易武"茶庄文化"。历史上的40多个茶庄、40多个品牌,是与易武当时的历史条件相适应的。
  产生于清代的茶庄文化,有自己的生命力,应该传承和保留。正由于挖掘、整理、传承了易武手工作坊的生产模式,才引来了众多的韩国人、日本人、台湾人、香港人和广东人,才有了一批又一批的茶客到易武寻茶、做茶。"易武模式"适应了易武茶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满足了茶客对易武茶的特殊需求。
  记者:最后问一个问题,你和您的弟弟妹妹都是易武"安乐"老字号的传人,您怎么看待自己家族的这个老字号品牌?
  李会长:我和我的弟妹们是易武"安乐号"的第四代传人。"安乐号"种茶、制茶的始祖为李氏十四代孙李祖培(字鸿宗)。清嘉庆年间,高祖鸿宗到易武做生意,看准茶叶发展的大趋势,决定从事茶叶。道光四年(1824年)曾祖举家迁到易武,见易武街土地开发余地不大,就到离易武街5公里远的地方落户,决心在此开发能与易武街一比高低的茶园,所以把这个地方叫"易比"。道光三十年,高祖鸿宗去世,曾祖李开基(字肇业)继承父业,并于道光二十五年至咸丰五年间,历经乡试、会试,经学政选拔上报朝廷为贡士,后由于赴考途中生病,缺考殿试,朝廷敕授"例贡进士",皇清敕"修职佐郎"之职,成了监督采办贡茶的"专职茶官"。祖父治家有方,事业有成,至光绪年间已办起了茶店、药店、将易比发展成有六七十户人家的、可与易武街一比高低的大寨子,并创建"安乐号"茶庄。
  曾祖去世后,祖父李炳荣继承茶庄。1925年,祖父去世,留下不到3岁的独子李定伟--易武安乐号的第三代传人,我的慈父。2004年,在易武茶业再度兴起时,我父亲李定伟带着我大妹李春仙办起了茶厂,恢复了安乐茶庄。2008年4月12日晚上九点,父亲在易比去世。安乐茶庄由大妹李春仙掌管。
  "安乐号"和易武所有老字号一样,是易武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安乐号"强调做茶先做人,我祖父在做茶、行医时,常常免收穷苦人家的医药费,免费让乡邻吃饭,特别注重与易比、易武各少数民族和睦相处,竭力营造百姓安居乐业、茶人平安快乐的氛围。
  祖辈忠君爱民的传统,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父亲在辞世前告诫我们:"只要求你们一辈子做好人、做好茶,家庭要团结,茶庄要和睦,兄弟姐妹要扭成一条绳,发展茶业,复兴祖业。"
  作为曾经谋划并推动过地方经济发展的政府官员,我对云南茶产业健康发展寄予厚望;作为云南民族茶文化研究的学者,我被民族茶文化的无穷魅力深深感染;作为易武"安乐"老茶号的第四代传人,我对所有的"老字号"情有独钟。
  我人生有很多支柱,普洱茶产业和文化是我人生一根重要的支柱。
相关标签:
普洱茶 云南 思茅 安乐 产业 茶园 茶庄 发展 文化 茶叶 曾祖 历史 老字号 四代 会长 中国 云南省 洛河 地区 祖父 色谱 安农 理科 俱清 镇里 瓷画 姜芋 蒽醌 太仓 克罗斯 元日 单产 精力 光泽县 东三环 教学成果 英发 华庭 铃声 掠影
更多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