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普洱茶人物

在「一水间」遇见王迎新

时间:2024-05-03 来源:中华普洱茶网

读王迎新老师的文字,约略有小品文的隽永,清新可人。而看王迎新老师的茶席,则又大不同,就如观赏一幅极具中国传统意象的山水画,生意怏然。在这万象纷纭的复杂环境中,一杯一盏,一花一木在她的手里,宾与主、远与近、虚与实、疏与密、聚与散、开与合、藏与露、黑与白、大与小等关系合理协调,井然有序,画面主题鲜明,极有节奏感和韵律感。这是看《吃茶一水间》时的感触,也是一直关注王迎新老师作品的动力和因素。

作为人文茶道美学的践行者,这些年国内大小茶会雅聚上,都能够见到王迎新老师的身影。

算起来我"认识"王迎新老师很久了,以前昆明有一份刊物叫《大观周刊》,有一个茶文化的专版,那时候我一心一意只对昆明的老风情感兴趣,也就忽略了茶的专版。很久之后才知道这个专版是王老师主导的,算是有点后知后觉吧。

再次"认识"王老师是2013年下半年,开始编辑茶业复兴的微刊,为了恶补茶相关的知识,于是就去网上挑选茶叶相关的书籍武装自己,在当当网一眼就看中了《吃茶一水间》这本书,记得拿到书的那一刻略微有些惊艳,惊艳于书籍的装帧与内容的色彩搭配,我郑重其事的在桌子上点燃了一支香(老板办公室里抽的),写了一些话:新入手《吃茶一水间》流水今日,明月前身,素雅的文字与配图,唯有精致可称之。那时候我就想,什么时候得去拜访一下王老师,这个念头一起,待真正面对面坐下来,已经过去了近三年。

年前在省博弘益美学活动现场与王老师约了采访时间,却一拖再拖,又是一个月过去。再次把时间定下来,街头的人行道上也繁花满树了。推开一水间的房门,阳台上的草木竹石,绿意氤氲,落座之际,王老师说水仙花开了,一泡老熟茶,在黑胶唱片悠扬的旋律中缓缓咽下,顺着这茶香,对话开始,一切都刚刚好。

支离子:茶会热及茶席热方兴未艾,茶道美学逐渐成为现在行茶的一个共识,王老师是在什么样的契机下转身致力于人文茶的?

王迎新:应该说对于茶的热爱与我的家庭有莫大的关系,因为我的父亲是云南的老茶人,从小就在他的影响下喝茶,识茶。北京亚运会的时候,父亲为了带领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云茶苑表演队表演云南白族三道茶、傣族竹筒茶,在家里试验了很多次,而我们也自然而然成了小白,而喝茶的方式也与大众的罐头瓶玻璃杯泡大不同,也就在这样的环境里,受到了不一样的熏陶。

另外是我自身对美术也有着相似的热爱,在报社工作后,对云南的山山水水和风土人情关注的比较多,也沉淀了我对云南这地方又一种不同的情感。在云南日报社负责茶叶专刊后,因对茶的热爱,加之当时市场上茶叶的经济发展逐渐抬头,重心自然而然也就渐渐的转向了茶文化的研究和推广这方面了。

说契机,也是骨子里一直隐伏的茶因子没有被彻底激活,普洱茶的发展热将它激活了。传统的文化因素也是另一个动因,小时候看《红楼梦》想学古琴,但那时候买不到,就买了一个四弦"凤凰琴",把蚊帐放下来坐在床上弹,被大人叱为"看不懂"。儿时对中国的古典美学很懵懂,但也很向往,后来读了很多古代文人的著作,这种顺应天然的美深深让我着迷,所以在以后的行茶当中,这些美慢慢的就渗透了进来。

支离子:既然说道人文茶,您认为它的核心精神是什么?

王迎新:正,中国人提倡身正为范,身正,行正,言正,我在教学的过程中,这个字被提及最多,也言传身教的践行着这个字的意义。

茶受历代文人的书写,被注入的情感意象实在太多太多,在拟物寓情的过程中,茶也就不只是解渴散乏的饮料了,茶的独特精神:清、雅渐渐升华,这两个字也是让古人今人为之倾倒的地方。

支离子:能否简述一下人文茶的发展过程?

王迎新:人文二字,来自于易经的贲卦,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我觉得茶在中国的发展呈两个阶层,就像一个三角形的金字塔,上半部份或者说顶端,一直是权贵或者文人把持的,他们有话语权,有主导权,他们追求精致的生活与饮茶方式,他们尽情讴歌它的美,他们为之笔墨相传,也就成了文化的焦点,这在众多的历史文献里,诗词歌赋占据了大半。反之也是最大部分的民众阶层,受自身的条件因素,粗茶淡饭则成了一个标签,那些吟唱的民谣在华丽的辞藻前也各执一域。两者并行发展,但我们的焦点总是会不自觉的分层和选择。

摄影: 林宗辉

文人的参与,赋予茶诸多意象,历经上千年的发展,已经有一套它自身的系统。今天我们做的,只是延续它的美,出一份微薄的力。

支离子:现在人文茶的现状是怎样的?

王迎新:应该说受今天经济发展的影响,人文茶的现状是蓬勃的,充满生气的。以前大家都忙,现在政策调整,经济放缓,人们都有坐下来歇歇的念头了,这对推广茶文化,茶道美学的意义是重大的,也是必然的。

在茶道美学的提倡上,相较于港台及日本,内地要稍晚一些,但近几年的交流,合作,境况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而且人文茶的呈现形式也不再是吟诗作对那样偏小众,受传播媒介与材料的运用,剧场式的呈现我觉得也是于我们当下茶事审美的一种方式。舞台空间更利于茶的多元化展示,比如李曙韵老师,林谷芳老师做的剧场茶会,把舞蹈,民乐,以及茶的四雅元素都有效融合了。

摄影:林宗辉

还有行走茶会,比如13年在西藏的《识》茶会,将茶与西藏的人文风情融合,以及我们做的公益茶会:无上清凉云茶会,这几年走过武夷山,五台山,峨眉山等地,都是把"静止"的茶转向行动,用行走来感知茶与一方风土人情的温度。

支离子:如果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人文茶,你会用什么词汇?

王迎新:这个我还真没想过(笑),能够概括人文茶的词汇很多很多,从我的角度来说,只有两个,那就是:包容和传承。

做茶的人似乎骨子里都有一股清高的傲气,经常听谁谁谁又说喝茶只喝普洱,又听谁谁谁说自己只喝岩茶,或者绿茶,诚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和选择,往往就容易把两者对立起来了,所以包容才是最重要的。只有有了包容才会放下姿态来交流合作,才会有传承,一枝独秀难如百花齐放。

支离子:从事人文茶的践行后给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哪些影响?

王迎新:我现在工作和生活几乎是交融在一起的,居家喝茶,工作也是喝茶,相互碰撞相互磨合。

要说影响,更多是精神层面的,外出走访交流多,结识的朋友也多,互相的学习中,人文茶的观念更凸显,生活的品味也随之而生。发于生活,融于生活。

我现在研茶之余偶尔写写画画,养花种草赏石,它们带给我的最大体验就是磨人,磨你的性子,磨你的脾气,磨你的心境。在这些磨的过程中,多了感悟,也多了沉淀,这些感触也会在我的新书《人文茶席》里有所体现。

摄影:盛夏雨

与学生在苏州拙政园

采访后记:

无论是你眼里的"不合时宜"还是我自己的怡然自乐,人文与生活之间的沟壑正在弥合,对生活品味的追求,除了文艺,小资,人文也许是接下来的新一轮潮流。人文不是高高在上的形式,它也可以是一人独坐时的静思,也可以是三五知己的推心置腹,更可能是一群人的动静结合,一杯茶的力量和温度,正在被我们接受,它所蕴藉的美,将会如打开的潘多拉魔盒,依附你我。

夕阳西下,山茶的花苞正在裂开,修竹迎风飒飒,悠扬的旋律弥漫整个房间,搁下手中的茶杯,起身道谢,推门而出对面是一家指甲养护工作室,一门之隔,两个天地,相容共生,并行不悖。

采访整理:支离子 茶业复兴编辑 微信:zhilizi

图片提供:王迎新 一水间主人 致力于中国当代茶道美学、人文艺术的研习与践行

相关标签:
人文 迎新 茶会 王老师 美学 离子 茶道 云南 老师 生活 文人 中国 时候 茶文化 意象 茶叶 专版 两个 过程 影响 永春 脱胎漆器 家国 星级酒店 茶苑 苦聪人 奈地 大同村 酒业 交换量 金地 高超 感受器 受宠 阿特拉斯 宿松 悄无声息 孙冶方 蜀信 一帘幽梦
更多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