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普洱茶人物

世界这样认识中国茶「麻辣书评」

时间:2025-04-05 来源:中华普洱茶网


投稿chayedajia@qq.com

周重林说:"我们对茶的认识,才刚刚开始。"

认识茶,从《茶叶江山》开始或许是不错的选择。

千百年来,一片小小的茶叶怎样融入我们的生活与血脉?如何牵动一个世界?隐藏着怎样的家国兴衰?这些,在《茶叶江山:我们的味道、家国与生活》((周重林、李乐骏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11月出版)一书中都有充满情怀的抒写。

这足以让一个"刚刚开始"认识茶的人,从较高的起点,了解茶。

尤其是,《茶叶江山》的全球视野与所蕴含的深厚学养,足以让每一个茶人体会到"开始"的内涵。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茶叶江山》一书里仅提到名字的海外(不含台湾、香港地区)茶人、汉学家、考古学家、旅行家、学者、植物学家、商人等就有50多人,包括了印度、老挝、缅甸、英国、法国、俄国、美国、瑞士、荷兰、意大利、波兰、奥地利、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10多个国家。

他们对中国茶有着怎样的认知?在茶贸易与文化传播中充当着怎样的角色?

让我们以时间为线索,看看世界是怎样认识中国茶的。

800年来,对于中国茶叶,世界有一个从认识到掠夺再到平等的贸易文化交流的曲折过程。

中国茶叶被发现被研究

《茶叶江山》最早提到的人的时间,是苏迪亚人1187年在萨迪亚地区建立苏迪亚王国,1822年被缅甸人完全控制,1824年英缅詹爆发,战败后缅甸把阿萨姆大部分土地割让给了东印度公司。

《茶叶江山》最早提到的具体人名的时间,是1598年,荷兰人范·林索登写的旅行日记,以传教士的方式在印度生活了7年,记录了印度人的吃茶方式。

法国路易十四(16381715),昔年饮茶,是因为传说中国人和日本人都没有心脏病。而日本又传说茶是达摩祖师传来的。

1656年,波兰人卜弥格(Michel Boym 1612-1659)在奥地利出版《中国植物志》,记录了云南多种珍稀动植物"云南茶"概念最初出现在西方视野,就与此书有关。

1667年,梵蒂冈博物馆创建人、罗马天主教廷的首席博物学家、意大利人阿塔纳修斯·基歇尔(Athanasius kircher)(1602-1680年),出版了"中国百科全书"《中国图说》,其中有一幅画为云南特种大叶种茶树,介绍为"Cha"。

1778年,英国植物学家约瑟夫·班克斯到中国,对茶树的生长环境方面的知识了解的很透彻,他认为印度北部可以种红茶。

1884年,英国植物学家马斯特思,根据印度大叶种茶树完成命名云南大叶茶叶为阿萨姆种。

1887年,法国海军军官路易·德拉波特(Louis Delaporte)沿湄公河流域旅行,以写实手法记录了大量沿途的风土人情,中国云南,缅甸,老挝一带的部落民族肖像。

1892年美国人瓦尔希人的《茶的历史及奥秘》,1893年,法国人金奈人的《植物自然分类》都提到中国茶。

1938年冬,华侨商人胡文虎提供资金帮助云南省建设厅组织了一个边疆实业考察团,到西双版纳等地进行考察。这一时期,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的《马帮旅行》讲在云南跟马帮行走的故事。

1958年,罗伯特·西利的《对山茶属分类的修正》,提出茶树种类两种:中国茶树,阿萨姆茶树。

1960年,苏联人杰莫哈节人的《论野生茶树进化因素》。认为中国是茶树的起源地之一。

美国恩威廉·乌克斯在《茶叶全书》中强调中国是茶树的祖国。

2005年,日本学者松下智在茶业界学者中日茶起源研讨会上认为,茶树原产地在云南,他曾5次到印度。

茶叶被引种

茶叶的价值被发现,于是又了引种,甚至"偷盗"。

1792年,英国人马嘎尔尼出使中国,他特意带了几位科学家,从江西带走了一些茶树,送给了植物学家约瑟夫·班克斯。

1825年,布鲁斯兄弟在印度发现的茶叶和茶籽,辗转来到了加尔各答植物园的植物学家瓦立池(Wallich),瓦认为不过是普通的山茶而已。种在布鲁斯家花园的茶却成长起来。

1831年,英国军人查而顿在阿萨姆发现了茶树。

1836年,英国茶叶委员会在印度的负责人戈登送回加尔各答的8万棵茶种。

1839-1860年间,阿萨姆公司派罗伯特·福琼(Robert Fortune4次来华。他去中国偷盗茶种,并学习种植方法,18512月,他通过海运运走2000株茶树小苗,1.7万粒茶树发芽种子,同时带了8名中国制茶专家到印度的加尔各答,直接催生了目前印度及斯里兰卡的红茶产业。(托比·马斯格雷夫等著《植物猎人》2005希望出版社)。

二战期间,戴高乐将军的对英联络官弗瑞德·甘普尔(Fred Kem-pler),第一个把云南茶引入法国的人。

茶叶生产力不断发展

《茶叶江山》提到:1872年,杰克逊第一次制成揉茶机,并在阿萨姆茶业公司的希利卡茶园使用。1877年,弥尔·戴维德逊发明了西洛钩式烘焙机,由7名工人发展到千人以上的大工厂。

1887年,弥尔·戴维德逊将原来的压卷机进一步提高为快速压卷机,19世纪末,印度揉茶切茶焙茶筛茶装茶全面机械化。

1888年,印度茶产量高达8699万镑,英国从印度进口茶叶的数量全面超过中国。

1890年,俄国人最先在中国推动机器制茶,汉口的俄商砖茶厂已经用机器取代了手工制茶。

这个时期,中国正是日薄西山的大清王朝。

国运衰,曾经盛极一时的中国茶业也日渐衰落。

这或许是"茶业复兴"主张提出的历史大背景。

20年中外茶文化交流频繁

近年中外茶业交流日益频繁,海外茶人纷纷来到中国考察学习。茶叶与国运的关系引起更多海外学者的研究兴趣。

1995年,日本名古屋大学老师加藤久美子,到易武考察。日本丰茗会会长、著有《世界名茶之茶志》的松下智带人先后5次到易武考察。

日本丸久小山园"和光会"团长北尾幸彦带领13人来易武考察。

大韩民国广寺印月庵园询法师一行4人。

韩国茶人联合会常任理事郑仁梧教授一行30人。

韩国茗禅茶会院长慧星一行3人。

韩国留学生李连喜一行2人。

马来西亚古意斋茶艺专门店伍书龙一行3人。

马来西亚豪威企业有限公司经理李泉福一行3人。

奥地利维也纳艺术家爱佛琳、夏云端,法国专家,美国专家等都前来考察。

瑞士日内瓦大学汉学家朱费瑞(NocoalsZufferey),2012年在法国《世界外交论衡月刊》推出的6/7月份"中国专刊"里,重发了2004年一篇文章《不爱看喝茶的中国人能算中国人吗?》说,中国领导人寻找中外认可而又体现中国人民族身份的物品,茶叶十最理想的选择,茶叶作为植物的发现史及其作为国饮的历史,在中国都成为国家大事。他的结论是:中国茶文化的新兴现象,与当下中国的政治社会现状有很大关系。

英国剑桥大学人类学教授麦克法兰2005年的著作《绿色黄金》茶与蒙古和大英帝国崛起有莫大关系。

史蒂芬·普拉特2013年的《太平天国之秋》,指出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是英国等协助清政府攻打其政权,攻打缘由是因为他们控制了东南亚茶区。

美国人埃里克·多林2014年出版的《美国和中国最初的相遇》,讨论了美国通过与中国的茶业贸易,摆脱了英国的经济封锁,产生了大批百万富翁。

美国人类学家吉尔兹(ChiffordG eertz)提出劳动力过剩阻碍了技术升级。

英国作家罗伊·莫克塞姆在他的《茶:嗜好、开拓与帝国》一书中认为不承认印度茶市依靠中国茶树发家的。

2005年,法国普罗旺斯的女人海蒂和李琴来到云南茶山,按照当地传统的方式压制普洱茶,茶店名天地普洱茶肆,她们认为茶是"最中国"的文化符号。

法国巴黎安东尼医学系临床教学主任艾米尔·卡罗比用两组患者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云南普洱沱茶对人体减肥效果显著。

法国里昂设计师珀朗·瑞吉(PelenRegis)设计了海报,一尊佛像巨大的头部前方放了一盒沱茶,把佛教信仰与茶结合起来。

201365日,印度萨哈里亚集团董事局主席、中印合作促进会主席马赫什·萨哈里亚(MaheshK. Saharia)来到云南,就中茶、印度文化品牌和市场进行交流。

当然,还有《茶叶江山》开篇就提到的老挝姑娘张天丽,她和美国人七碗茶公司掌门奥斯汀一样,是无数爱茶人的一个符号。他们散布在全世界,传播着茶文化。

《茶叶江山》"轻学术",通俗好读

笔者的罗列,有些枯燥,但如果你认为《茶叶江山》是纯学术论著,那就错了,恰恰相反,这本书通俗易懂,引人入胜。行走实录的鲜活影象,优美流畅的文字,充满诗意的家国情怀,深厚的学术底蕴。那些引用、批注、历史掌故,信手拈来,如同茶席的插花、香炉和典雅大气历史文化韵味浓郁的背景。

本文只是从一个角度,纯属盲人摸象。《茶叶江山》是一本有关茶叶的过去、当下与未来的书,但又不仅仅是讲茶叶,里面有我们的味道、情感、历史,牵扯到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的很多事情。值得细细品读。

文:冯广博 微信号:ilovefengguangbo 文中所提到的人名、书名、时间等信息,均出自《茶叶江山》一书。

相关标签:
中国 茶叶 茶树 印度 江山 云南 英国 法国 美国 阿萨姆 日本 加尔各答 植物学家 大叶 老挝 家国 茶业 缅甸 一行 韩国 下颌 杨健 富丽 特纳 醇雅 华裔 僻壤 涡旋 方干 灭生性 贵人 文山州 金银花 缓坡 黄大 奶茶店 彭山县 雷拉 麦地 中巴
更多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