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普洱茶文化

唐诗与茶文化

时间:2025-05-09 来源:中华普洱茶网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乃华夏"国饮";中华又有"诗国"美誉,千百年来茶与诗结下不解之缘。品茗饮茶、赋诗遣兴历来为诗家青睐,咏茶诗自然灿若群星浩如烟海,成为茶文化大观园中一片清馨的奇葩。
说起茶诗妙品,首推盛唐了。诗人们咏茶叶、品茶香、记茶会,也歌唱"淡如水"的君子之交。李白有《赠玉泉仙人掌茶》一诗,曰"尝闻玉泉山,山涧多乳窟。仙气白如鹤,倒悬清溪月。茗生此石中,玉泉流下歇。根柯酒芳津,采服润肌骨。"此诗浪漫飘逸、读来若闻氤氲仙气,别有一番神韵在。杜甫《重过何氏五首》中第三首描写品茗题诗之乐,也出手不凡:"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石阑斜点笔,桐叶坐题词。翡翠鸣衣桁,蜻蜓立钓丝。自今幽兴熟,来往亦无期。"此诗写于汴梁(开封)禹王台,诗人于鸟语花香的春日夕阳之下,边品茗茶香,边凭栏写诗,茶助灵感,诗兴与茶趣融为一体,高雅之至!

白居易咏茶诗数量最多,留传至今尚有70余首,最受推崇者是《茶山境会亭欢宴》一诗,写绝了风云际会品茶斗胜的景象:"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各作一家春。青娥递舞应争妙,紫笋(茶名)齐尝各斗新。"在白氏咏茶诗中,茶与酒常常出现在同一篇中,如"看风小溘三升酒,寒食深炉一碗茶"(《自题新昌居止》);"举头中酒后,引手索茶时"(《和杨同州寒食坑会》)等。说起白的好茶,据说与当时朝廷曾下禁酒令、一时长安酒贵有关。其实诗人的爱茶另有一种高远的精神寄托,其茶诗或与闲适相伴、或与伤感为伍,常以茶宣泄沉郁,茶水浇开其胸中的块垒,他自己总结为"起尝一碗茗,行读一行书"、"夜茶一两杓,秋吟三数声"、"或饮茶一盏,或吟诗一章"。白毕竟是一位胸怀天下的人民诗人,在困境中不失中国文人能屈能伸的清醒,他在《何处堪避暑》中写道:"游罢睡一觉,觉来茶一瓯,从心到百骸,无一不自由,虽被世间笑,终无身外忧",以茶陶冶性情、欲从忧愤中寻求一条新路来。
其实,与白居易交好的卢仝也是一位以善吟"茶诗"而闻名的中唐诗人,其《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一诗就脍炙人口,诗云:"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清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肤轻,六碗通神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读此诗如吮香茶,体察到品茗者神清气爽、飘飘欲仙的神情,被誉为"七碗茶诗",千古流芳,卢仝也因此被人称为"茶痴",赢得茶界"亚圣"之誉。我们从唐诗中还能看出当时茶商云集、市场繁荣的景象,如王建《寄汴州令孤相公》:"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刘禹锡《寄杨八寿州》"八公山下清淮水,茗园晴望似龙鳞";李嘉佑《送陆士伦宰义兴》:"浅疏通野寺,绿茗盖春山";项斯《山中》:"蒸茗气从茅舍出,缫丝声隔竹篱间"等等,从中不难看出当时中国茶庄、茶园和饮茶的盛行,经济生活的活跃。
笔者到过浙江湖州,湖州有著名的三癸亭,为公元773年陆羽与当时湖州刺史、大书法家颜真卿合建,该亭位于顾杼山妙喜寺外,景致绝佳,时颜真卿、陆羽、皎然、袁高等名士高僧常聚会于此,堪称中国最早的"茶亭"和"茶艺馆"了。

陆羽有茶圣之称,曾著《茶经》一书,影响广远。唐著名诗僧皎然与陆羽深交,曾赋《奉和颜使君真卿与陆处士羽登妙喜寺三癸亭》一诗以记,留为诗坛佳话。皎然还写有《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云:"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全芽爨金鼎。素瓷雪色飘沬香,何似诸仙琼蕊浆。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加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此为皎然与友人崔刺使共品龙井后的即兴篇,盛赞龙井甘露般清新郁香,描绘一饮、再饮、三饮的不同感受,彰显了以茶代酒、品茗寄情的高格雅境。

相关标签:
陆羽 湖州 茶山 中国 妙喜 白居易 玉泉 龙井 诗人 茶商 使君 仙气 玉泉山 李嘉 春山 禹王 陶潜 自今 汴梁 中唐 昆明市 鲜艳夺目 肺燥 低价 内圣外王 福庇 前门大街 我与 小青柑 重庆路 投资收藏 会馆 草山 抒情 民俗文化 养和 金枝 小溪 纳雍县 米路
更多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