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普洱茶文化

凤茶寻踪

时间:2025-05-11 来源:中华普洱茶网

茶圣陆羽所著《茶经》、八之出中载: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这里有两个问题值得研究,一是古夷州是今何处?二是陆羽是怎样常常得到夷州茶的?笔者试图从陆羽生平、陆羽出游、夷州考证、羽得凤茶等几个方面作些探讨。

一、陆羽生平
唐玄宗开元24年(公元736年),复州竟陵城(今湖北省天门县),龙盖禅寺主持智积禅师(又称积公),一日出寺散步,忽闻小儿啼哭之声,寻声发现一个三岁左右弃孩,积公见其可怜,遂发善心,将小孩带回禅寺欲收养。因禅寺规矩甚严,恐损禅寺声誉,在左右为难之际,积公想到禅寺附近居住的好友李公,于是将小孩托付给李家收养。因积公出家前俗姓陆,遂为小孩取名陆疾。李家认为疾字不吉利,又取名为季疵。
在季疵十来岁时,李家老爷李公离开竟陵到江南做官。季疵只好又回到禅寺。从这时起,季疵开始接受积公的训导并过上了佛门生活。积公嗜茶,季疵在诵佛读经做杂役的同时,还要为积公煮茶。
积公虑及后世,遂将季疵作为自己的衣钵传人悉心培养。不料季疵却不愿意,争辩说:终鲜兄弟,无复后嗣,染衣削发,号为释氏,使儒者闻之,得称为孝乎?由于季疵不从,积公恼羞成怒,罚季疵苦役。约公元748年,十多岁的季疵受不了禅寺的生活压迫,逃出禅寺,离开积公。并用占卦的方式在《易经》一书中占得一'渐'字,卦中说: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遂改名为陆羽,字鸿渐。
十多岁的陆羽,为了生存,匿身于杂耍戏班充当丑角,干杂役和编写剧本。陆羽略有口吃,但他聪明好学,生性诙谐,不久就获得戏班上下好感。由他新编的歌词,剧本深受民众欢迎,并得到时任竟陵太守李齐物的赏识。李太守不仅时常指导、点拨陆羽,又推荐陆羽到天门山宿儒邹夫子门下学习。公元752年,陆羽学成,辞师下山。

二、陆羽出游
陆羽爱茶,嗜茶,也因茶而名声鹊起。为了进一步了解各产茶地茶叶的品质、特点、山水等情况,陆羽曾两次出游考察。第一次,大约在公元751年至755年,先后到了河南的义阳(信阳)、桐柏、淮河流域各地;湖北的竟陵(天门县)、隋县、康保、兴山、秭归、巴县、石城、夷陵(宜昌)、当阳、江夏、滠口;四川的巫山。公元760年,因安禄山叛乱,陆羽为了避战乱,同时也为了进一步考察名山名水和茶产地,又先后到了江西的黄梅、江州(九江)、庐山、上饶、洪州(南昌);江苏的金陵(南京)、润州(镇江)、扬州、丹阳、阳羡(宜兴)、无锡、常州、苏州、吴江等;浙江的湖州、苕溪、乌程、长兴、杭州、绍兴炎溪(嵊县)天目山、桐庐等;湖南的抚州及其各地;广东的广州、岭南各地。公元761年回到浙江苕溪,闭门潜心著立《茶经》。公元780年完成《茶经》并首次印刷面世。

三、陆羽《茶经》
陆羽,字鸿渐,又字季疵。一名疾,自称桑荣翁,又号竟陵子。唐复州竟陵人。生于公元733年,卒于804年,享寿71岁,葬于湖州(吴兴县)天杼山。唐上元二年(公元761年)隐居苕溪(今浙江吴县)著立《茶经》。《茶经》共三卷十节,7000多字。卷上:一之源,说茶的起源、茶的形状、名声和品质;二之具,说采茶、制茶的用具;三之造,论述茶叶的种类和采制方法。卷中:四之器,列煮茶、饮茶的器皿。卷下:五之煮,讲烹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质的品质;六之饮,谈泡茶的风俗;七之事,述古今有关茶的故事,产地和药效等;八之出,谈各地所产茶叶的优劣;九之略,指那些茶具、茶器可以省略;十之图,教人用绢写茶经悬挂。

四、夷州考证
陆羽《茶经》一书八之出中记载: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
思、播、费、夷 四州究竟在今何处?根据《中国历史地图集》和公元741年唐代的道、州设置资料绘制的"黔中道地图",思州州治沿河,辖今沿河、务川、印江和四川的酉阳、秀山;播州州治遵义,辖今遵义市红花岗区、汇川区、遵义县、桐梓县;费州州治思南,辖今思南、德江;夷州州治凤冈,辖今凤冈、湄潭、绥阳(唐代的务川治所在今沿河县城,而非现在的务川县所在地,唐代的绥阳治所在今凤冈县城,而非现在的绥阳县所在地)。中唐时期思播费夷四州包括今贵州、四川两省十三个县区,今遵义市占七个,铜仁占四个,四川二个。说明1200年前,这些地区不但产茶,产好茶,而且味道极佳。

五、羽得凤茶
陆羽因茶而名振全国,文人雅士慕名造访,达官贵人趋之若鹜,各道、州官员和各地茶商更是纷纷送茶请陆羽品尝。陆羽一方面为著《茶经》遍寻各地名茶,另一方面友人、茶商和地方官员也以送茶给他为荣。 那么陆羽究竟又是怎样得到夷州(凤冈)茶的?回答这个问题,有两件事值得一提。一是唐代饮茶之风大盛,不但各地民间百姓喜欢饮茶,官府应酬也无不以茶敬客。后来朝廷在京师设置茶市,皇宫里举行茶事盛典。当时,全国各州县的官员得悉京师开茶市,皇帝推行茶事活动,纷纷把本地名茶运往浙江(杭州),长安(京城)。二是黔州都督府都督赵国珍。赵国珍(?-768),苗族,牂牁郡充州人(今贵州遵义一带),少数民族首领赵君道之后。唐朝实行"以夷制夷","羁糜"州治。任命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为地方长官。唐朝中期(天宝年间),南诏(今云南)阁罗凤叛乱,屡犯成都、黔州。宰相杨国忠遥制其务,数吃败仗。中书舍人张渐,以赵国珍有武略,熟知南方地形、民俗为由向朝廷推荐委之重任。杨国忠奏请玄宗帝同意,诏任赵国珍为黔州都督府都督。赵国珍奉诏征讨阁罗凤。他强将增兵,重守边防,遏止了阁罗凤的叛乱,稳定了黔州局势。黔州各族人民得以安居乐业。
《资治通鉴》载:"护五溪凡十余年,中原兴师(指安史之乱),唯黔州封境无虞。""天下方乱,其所部独宁。"赵国珍出任黔州都督府都督,兼任数职,集军、政大权于一身。赵国珍不仅在军事上多谋善战,而且在政治上治国有方,深得黔州民众喜爱。黔州都督府(相当于今省军区)于贞观四年(630年)建置。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又在彭水置黔中道(相当于今省治)。辖今湖南叙浦、沅陵,广西凌云,贵州毕节,湖北建始,大致相当于今湘鄂渝黔边区结合部。由于赵国珍任黔州都督期间,军、政业绩显著,朝廷封爵很高;有"金紫光禄大夫"、"御史大夫"、"汧国公"。代宗即位(763年),又特别嘉奖,召拜为工部尚书。大历三年(768年),赵国珍病逝,代宗又赠封为太子太傅。
唐朝夷州隶属黔州道,受赵国珍管辖。因其治国、治军有方,民众得以安居乐业。正如《资治通鉴》载:"护五溪凡十余年,中原兴师,唯黔州封境无虞"。因其地位显赫,官拜工部尚书。赵国珍为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政治的需要,与朝廷官员多有往来,关系甚密(比如前面提到的中书舍人张渐等)。同时也为了所管辖的思播费夷等各州茶叶的发展,经常将这几个州所产的好茶送给京城官员和好友。
这年,京城盛传在京讲佛的智积禅师嗜茶如命,却非陆羽煮茶而不饮。代宗皇帝闻之,好奇之心油然而生,遂召陆羽进京面圣。皇帝邀近臣数人,以讲佛为名,请智积禅师进宫品茶。先叫陆羽避之,命一煮茶高手煮茶,宫女将茶奉至禅师,禅师碍于皇帝颜面,品尝一口。帝曰;可好?答;非也。皇帝又密命陆羽煮茶。帝又问;可好?禅师兴奋地说;好茶!系陆羽所煮。帝大惊。欣然请出陆羽面见禅师并君臣一起谈论茶事。陆羽详细介绍各地茶叶的品质、特点后,皇帝问:黔州可产好茶?羽答:黔中思州、播州、费州、夷州…盛产好茶,品味极佳。

结束语:
一、唐代饮茶之风大盛,陆羽因茶而名扬全国。文人雅士、达官贵人、各地官员、茶商均以得到陆羽品茶评价为荣。黔州都督府都督赵国珍,位高权重,与朝廷官员交往甚密。作为当时的时髦礼品--茶叶送其好友,陆羽得到夷州茶就不足奇了。
二、陆羽交往甚广,上至皇帝、达官贵人、文人雅士,下至地方官员、茶农、茶商,尤其是与当时的张渐、李齐物、皎然、颜真卿、李复、皇甫曾、斐迪、孟郊等社会名流交往甚密。由赵国珍进贡或赠送友人的茶叶(或礼物),转送给陆羽也就顺理成章了。
三、陆羽两次出游未到过夷州是实,但陆羽对夷州茶的评价--其味极佳是实。陆羽通过什么人常常得到夷州茶还有待进一步考证,黔州都督府赵国珍进贡的茶叶、赠送给友人的礼品,通过友人转送给陆羽是实。
四、本文初衷的确是想对陆羽《茶经》一书八之出中记载的"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作一些探讨,鉴于笔者学识有限,谬误甚多,敬请批评赐教。若能抛砖引玉,实乃凤茶之幸,足慰吾心。

相关标签:
陆羽 赵国珍 禅寺 竟陵 都督府 公元 播州 禅师 茶叶 凤冈 都督 官员 中生 茶商 李家 皇帝 朝廷 代宗 苕溪 治所 应分 大脑皮质 邮票 子宫脱垂 香园 白云山 富子 兴城 重庆晚报 爱才 品茗杯 金氏 醋酸 别名 思泉 滔滔不绝 家庭和睦 察言观色 铁杆 香公
更多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