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普洱茶文化

天马山茶禅

时间:2025-05-11 来源:中华普洱茶网

  每在文友芝山先生的书房品茶,抬头可见一幅精致的书法:"松竹招迎石径旁,我同松竹老何妨。清裁云雾三千丈,赏赐秋风做嫁裳。"(缪芝山《登山途中》)这幅书法的闲章中有方小佛像引起了我的兴趣,一问原来是天马山住持惠照法师的作品。对这书法,我挺外行的,但是门道之外,也猜出了其间蕴含的些许成色:清淡、闲适和娴静。

  清淡是我对佛门深处自然引发的联想;闲适是我对书法笔态外形的理解;娴静则是惠照法师对尘世浮躁的无声驾驭。在我看来,《登山途中》是一首状如李白酒后诗情万丈、豪气冲天的力作。但是在惠照的墨笔中却显得谦和宁净、不卑不亢,有如清风惠我、霖雨照人,不枝不蔓、一尘不染。

  仰头读诗,低头思想。2010年的仲夏夜,也是这间书房。芝山先生在满是唐诗宋词的案头吟咏新作《天马山夜归》:"襟抱张开天地宽,禅门关紧几重天。回头再见云深处,星作佳肴月作盘。"他神情怡然的朗诵与绘声绘色的描述,引发了我对天马山的神往。巧的是,惠照法师是时给芝山先生打来电话,希望一聚。在情趣与崇拜交相鼓舞之下,我们当即夜奔天马山。天马山位于福安市东南角,由天马山、虾山等山峰组成,因山形似"天马行空"而得名。山间有始建于元代的香泉寺、明朝万历年间的七层宝塔及清代天堂寺等人文景观。明朝陈世理有诗云:"天马峰头一抹窝,游人欲上借藤萝。高阁半空尘到少,青松六月庭凉多。"

  通往天马山的盘山公路有些漆黑。但是,沐浴在繁星点点的夜色里,黑魆魆的森林山风仍然给我们带来了茶花飘香、清心怡神的好空气。不久,我们便一脸笑容地来到天堂寺,迫切地叩响了对惠照禅门的几重问候。约略半盏茶后,惠照的弟子辗转来开了门。我们沿着向上的长梯望佛门高处走去,而后穿过肃穆寂静的回廊,来到灯火宁和的惠照书房。柴门打开,只见惠照一脸和祥,在婆娑竹影的映照下,泰然自若地在案头用小楷书写着经诗绝句。这种凝重专注的和谐氛围很快被我们裹挟而来的匆匆步声搅乱了局。惠照随即轻轻放下纸笔,来迎我们。他的步履轻稳,没有声息。大家在茶座小坐,炉石上的泉壶很快就响了起来,随着雾气的蒸腾,旋即归于平静。茶几旁的好茶很多:坦洋工夫是这里的特产,普洱茶砖有启开封的,福鼎白茶也有,我们喝的是武夷山的大红袍。我是茶痴,每一种我都想尝尝。惠照法师笑着说,"喝茶要专一,在夜里,只能坚持其中一种。这个喝那个喝,就睡不好觉。"获悉这个喝茶心经,我喜出望外,不禁就多喝了几杯。却见瓷壶上烧制了一行小诗歌,细看竟是惠照自提的《天堂寺》:"天马天堂寺,清凉淡荡风。涛声依素月,霜色远晴空。净土因缘起,心灵尽感通。人生无奈否?究竟不孤穷。"

  夜深了,我们一杯又一杯地饮着深山佳处的一味禅茶,间或谈些唐诗宋词。大红袍衍生的浓与醇,伴着天马晚钟的禅与韵,吸引着我们在茶香与书香间逡巡。宛如天马山的夜色一般,浓得兴味盎然,没有穷尽。数月后,闽东的这山那山不约而同飘下了瑞雪。作为文化之乡黄柏人的惠照法师,欣然出席了柘荣县作家协会成立大会的盛典,并馈我茶味犹存的近体诗,作为那次天马山夜访的非常记叙:"携来诗意乐融融,正值天堂落晚钟。对话云间如伴鹤,文心逸趣几人同?"

相关标签:
天马 天堂寺 芝山 法师 书法 禅门 明朝 晚钟 书房 大红袍 松竹 娴静 一杯 柘荣县 佛门 和祥 闲适 先生 宋词 黄柏 养分 创于 随处可见 生花妙笔 设计理念 月满西楼 石磊 昌原 咔叽 峰峦 龙眼 节疤 藏民 自得其乐 市场管理 普及性 阳光工程 摄影艺术 马鞍山市 登峰
更多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