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普洱茶文化

安化黑茶:原料的老嫩并非衡量茶叶

时间:2025-04-21 来源:中华普洱茶网

品质的唯一指标清代大臣陶谢在品评不同季节的安化茶时评道"黄芽虽晚出,昧厚亦非劣",此处的黄芽是指立夏之后所采之茶,原料较为粗老,但却"味厚",相对于清明前茶的雀舌,具褒义和赞赏之意。现代人对茶品质的认定一般建立在原料的老嫩程度上,即"嫩者优,老者劣",这是有欠客观和公正的。嫩者固然有其优势,但老者亦有其品质特点。历史上,古代贡茶大多为芽茶,嫩度较高,因为皇宫贵族、达官贵自无论吃、穿、用的东西都是世上的珍稀之物,茶自然也不例外,从茶品数量上来说,芽茶少,采摘亦难,自然奇货可居,故而对嫩者推荐备至,上行下效,古往今来人们便接受了这一既定的评茶标准。

生活中,茶瘾较重,口味较浓的茶人是不太注重茶之嫩度的,反而喜欢饮用具有一定成熟度的茶品,因为它的滋味和香气较浓,茶昧和茶气劲道足,视为"成熟之茶"。成熟度较高的茶品,如果不经过加工的特殊处理,其滋味苦涩,且粗老气较重。安化古人不经意中发现渥堆变黑的茶滋味醇和,汤色较浓,更适合饮用,便把这一工艺固定下来,于是诞生了一个新的茶类一一黑茶。安化黑茶通过渥堆发酵,高温火倍等工艺,达到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效果。

历史上,安化黑茶茶品一开始是由嫩度较高的芽叶加工而成的,因为当时西北地区饮茶风俗还只限于上层社会,饮用人群少,"贡茶"、"芽茶"即可满足这一部分人的需求。这些"细茶"e应属绿茶类)通过蒸压后,因当时落后的运输条件和长距离的运输路程,到达消费区域后便转色变得乌黑,油润,这种茶的口感和汤色,经多年的积累,便约定俗成。直到明朝,由于人口激增,茶叶需求量,而茶叶供应又跟不上需求量的增加,于是出现了"黑茶供应不足,请奏增加生产,运销西北各省"的奏章。在这种供需矛盾突出的情况下,只有采用较粗老的芽叶"以充其数",久而久之,西北地区的平民百姓便接受了这种产品形式,饮用至今。粗老之茶,通过蒸压和长途运输过程中的湿热作用,呈现出"不苦不涩,汤色红浓,滋味醇厚"的品质特点,且价格便宜,很快便成了"一日不可无"之物了。

事实上老茶自有老茶的特点。明乾隆《茶笼》载:"采茶不必太细,细则芽初萌而味欠足:不必太青,青则茶己老而昧欠嫩:须谷雨前后,觅成叶带微绿而园且厚老为尚。"成熟之叶尽管有些苦涩成分,但整枝内含成分并不比幼稚的一芽一二低,且某些化学成分(如茶多糖、蛋白质、矿物质、茶皂素等)比幼嫩叶高出多倍,香气成分也大多保留在成熟的茶叶梗茎内,如乌龙茶的香气较高与其采用成熟度较高的原料有一定的关系。

相关标签:
安化 黑茶 芽茶 西北地区 成熟度 成分 蒸压 滋味 品质 香气 茶叶 原料 成熟 特点 运输 老者 劲道 需求量 后所 茶皂素 大叶茶 嫩枝 无稽之谈 况味 新书 鸿运 义乌小商品城 深井 天灾 蒂利希 片区 全心全意 金卡 儒士 老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唐蕃 每年度 督查室 猿声
更多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