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普洱茶新闻

揭秘普洱茶的峥嵘岁月

时间:2025-04-16 来源:中华普洱茶网

勐海古称"佛海",种茶、制茶、用茶、贸茶的历史悠久,始于西汉、兴于唐宋、盛于清民。当地布朗、哈尼等少数民族把孔明敬奉为茶祖,称茶树为"武侯遗种",倍加崇敬。


唐代樊绰的《蛮书·云南管内物产第七》记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所说"银生城",即今普洱市景东县,是当时南诏六节度之一银生节度的所在地,管辖范围包括今普洱、西双版纳等地区,而产茶的"界诸山"就是西双版纳、普洱境内各大茶山。当时西双版纳称"茫乃道"或"茫部",居住的民族"茫乃"即傣族先民,"濮人"、"濮满"就是今布朗族的先民,即史学和茶学界公认的我国最早种茶的先民之一,如今就集中聚居在勐海县布朗山、巴达等山区乡,布朗山布朗族乡是我国唯一的布朗族乡,布朗族人口1.2万多人,茶业传袭千余年。


据上世纪50年代中期云南省茶叶科研所组织的古茶树资源调查,当地哈尼族按"父子连名"顺序推算,其先民迁徙到南糯山已有56代,先民到达时山上已有被驱走的濮满人种植的大片茶园,植茶历史千余年。此后,由中苏专家联合对南糯山一株古茶树进行年轮测定,认定此古茶树树龄为850年以上,命名为栽培型"茶树王",成为勐海是世界茶树原产地中心的活见证。

勐海普洱茶生产与江内"六大茶山"同时期,通过滇藏茶马古道销往西藏,普洱茶产销在清末民初达到鼎盛。勐海大叶种茶制作的传统普洱茶,滋味酽厚,香高耐泡,很适合游牧民族的藏族口味,深受藏族同胞偏爱,因此有"藏人非车(里)佛(海)茶不过瘾"之说。到清朝末年,由于连年战乱和匪患严重,普洱茶加工销售中心逐步南移到勐海。清光绪末年(1908年),石屏张棠阶兄弟三人到勐海创恒春号茶庄;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自勐海经缅甸、印度到西藏的运输线路开通之后,勐海传统普洱茶迅速发展。

据李拂一《佛海茶业概况》(1939年)记载,到1936年,勐海的茶庄、茶坊有20多家,当年生产普洱茶3万多担,其中出口的"圆茶" 、"砖茶" 、"紧茶"及"散茶"等普洱茶16500担, 产量最大的洪记茶庄为4000担,其次是可以兴2000担、恒盛公1700担,由佛海打洛关和经孟连中缅边境出口,销地遍暹罗、缅甸、印度、尼泊尔、不丹、锡金及中国西藏等各地,其中以西藏之销量为最大。由滇藏茶马古道驮运销往西藏,全程需100天,改由缅甸走海路经印度再到西藏,就仅需35天。茶号茶庄承载了昨天普洱茶岁月的辉煌。

1939年5月,民国政府财政部采纳时任佛海县代县长李拂一的建议,委派茶叶专家范和钧率领技术人员到佛海成立官办"中茶公司佛海茶厂",佛海茶厂于1940年正式成立。茶厂从国外运来茶叶揉捻、压茶等机械设备,大大提高了加工效率,开启了云南机械加工传统普洱茶的时代。


新中国成立后,历届勐海县委、县政府都把茶叶作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坚持不懈加以扶持,不断培育提升、壮大。1973年,勐海茶厂借鉴广东"发水茶"技术,试验出人工发酵工艺,使普洱茶加工技艺发生了飞跃性变革;1989年,勐海茶厂的"大益"牌成为云南茶产业中唯一的国家级驰名商标。勐海茶厂于2004年通过重组成立大益集团,"大益"稳居普洱茶第一品牌地位,其"普洱茶制作技艺·大益茶制作技艺"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与此同时,一批品牌普洱茶企业迅速健康成长。知名度较高或年产普洱茶千吨以上规模生产精制茶企业有:福海茶厂、兴海茶厂、勐海七彩云南茶厂、陈升茶厂等10多家。如今,勐海普洱茶产品畅销全国各省、市、自治区,远销英国、日本、美国、俄罗斯、波兰等20多个国家及中国台湾、香港地区,知名度、美誉度日益提高。

相关标签:
西双版纳 茶马古道 勐海茶厂 七彩云南 六大茶山 普洱市 古茶树 茶树王 南糯山 普洱茶 布朗山 银生 中茶 景东 布朗 巴达 南糯 传袭 普洱 勐海 花香 丘陵 孙晓群 团体 恬美 赤城 国家林业局 价格走势 微词 创新者 得了 享清福 盛宴 天清 援外 无可非议 顺德人 头状花序 哑炮 港澳办
更多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