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普洱茶新闻

从茶叶中 品味道 读江山

时间:2024-03-29 来源:中华普洱茶网

编者按:从魏晋开始,茶叶便融入了中国人的生活,并且一度成为中国最大宗的对外出口物资;如今,茶叶更是成为中华文化对外的一张标志性名片,以名优茶为代表的国内茶叶市场,正是如火如荼。然后在这千百年中,茶究竟是怎样融入我们的生活与血脉?近代以来,茶运与国运如何相互影响?在前年的《茶叶战争》专题解读后,本报为《茶叶江山》这第二记茶界精神营养弹推出专题,以飨读者。


敬奉一杯茶 静捧一本书

--《茶叶江山》新书北京品读沙龙

□ 冯斯正

12月7日,由东方历史评论和北京大学出版社联合主办的读书沙龙在北京和静园茶人会馆举行。围绕着《茶叶江山》一书,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沈冬梅、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的导演王霄冲、知名茶人王琼和作者周重林相聚品读会,展开茗言对话与心得分享。

早在11月21日,《茶叶江山》一书已在位于广州琶洲会展中心茶博会举行首发仪式。本次沙龙把茶这一日常饮品,放到文化、历史--尤其是近代以来的中西文明大碰撞和随之而来的中国人精神的变化--这一方面展开探讨,透过一片叶子观其背后的的脉象。

王霄冲感慨,现在中国历史性写作的关注点已从王朝兴替转向中国文化特点,集王朝中国和文化中国,前者不断更迭,后者始终贯穿。这种变化是中国文化传播人所体现出来的很积极而自觉的改变。这本《茶叶江山》就是对茶文化探索的茶叶纪录文学。这一现象的起因有两点,一为当前中国文化处于荒漠化,二为人民生活的富足,都促使茶文化开始复兴并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这都需要我们每一个人来护养。做茶的门槛低,听起来很平庸,但是这里面也有简单的美好,我们应该在不美好的世界中守护住心中美好的一杯茶。

"茶叶有它的江山,而我们也有自己的江山,那就是自我认知。"王琼娓娓清谈,认为活在紧张忙碌中的人们,最需要让心安静的茶,让茶成为改变我们的生活符号、形态。茶之修,内修德,外修为;清浅甘润的茶汤涤荡我们心灵的江山。沈冬梅分析,茶叶江山就是文化江山,文化江山实则政治江山,从《茶叶战争》到《茶叶江山》,里面有太多政治牵动文化的沉沉浮浮。真诚希望茶叶江山的壮观波澜吸引更多外界目光,不要让它再度"失守"。

周重林谈及此书,坦诚倾诉:"曾想去改变世界,现在发现一片茶中就有一个世界,一片江山,这里有情怀,也有礼义,只是很少被书写,因为觉得茶叶很渺小。但是我们就是要把茶最独到的东西写出来,重返茶的世界。"


对这片东方树叶的情怀与书写

□ 赵光辉

自进入茶行业做媒体工作,除了茶经这样的砖头偶尔查查资料外,浏览的大多都是业内人士写的茶艺、茶文化著作。直到去年读到《茶叶战争》,认识了作者周重林,才感觉到这样的书,从更阔大的视野来书写茶叶在中国近代所承载的沉甸甸的历史,也用现代的眼光审视茶叶经济与社会的关系,这是好书。不久前在广州参加茶博会,与周重林和他的第二部茶叶著作《茶叶江山》相遇,听他谈过往、看他玩微信。总觉得对这样的书写和态度,应该给一个大大的赞字。

周的写作不小器。从陆羽写出茶经后,历朝历代对茶叶的著述汗牛充栋。尤其现代出版业发达,茶行业需要这种感受、阐释、雅兴,于是大量茶著作刊行。但不是失于自赏,就是失于匠气--太过专业,缺少人文情怀。从周的两部著作看,他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历史自觉,能够把茶这个千年来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放在中西对撞的痛苦历史中解密,把茶叶起源等等重大的话题置于当今鲜活的茶人生活中叙述。周一直力推的""显然也基于这样的理念--让茶叶和其历史过往复活,有复活才有复兴。

周的写作不偷懒。这是从地理坐标上《茶叶江山》给我的感觉。他和李乐俊首先是用双脚和车轮走遍茶叶江山的角角落落,为读者呈现了当下茶叶江山的子民和主人的点点滴滴。即使《茶叶战争》这样重在历史观察的作品,也与周的早期长期的地理考察、实地探访密不可分。几次聊天都听他提到--我的材料都是第一手的,甚至是过去无人知晓的。从《茶叶江山》那些不同民族国籍的人名、不同地域的地名中,读者一定能感受到周的文字是建立在行走之上的。套用我们记者行业的行话--好的新闻是用腿跑出来的。茶叶江山也是这样的。

周的写作还赶上了好时候。从新一届国家领导人所开创的新的文风与叙述风格看,未来的文字写作与思想传播一定会打上鲜明的、鲜活的时代烙印。"接地气"和"讲故事"是它的两大特点。"接地气"讲求不用专业的高大上把自己和读者费力不讨好地隔开;"讲故事"追求人情、人性化地用具体的人和事传播自己的思想理念,专业点说就是要有人文情怀。通过近期对周重林的接触,我才了解到他在开始茶叶书写前,已经是专业级的作家,文字功底扎实;同时又做过媒体,熟悉现代传播的规律与方法;说起来,茶行业媒体记者没办法赶超他的最要命的一点还有--他是云南人,从办《普洱》杂志开始,积累了深厚的茶学研究学养。

这样的时代,这样的风云际会,周的《茶叶××》模式一定还会继续下去,好好干吧!我们给你加油!


一片叶子里的文化江山

□ 聂怀宇

世界因差异而发展,认识上的差异产生了价值。一个族群的认识形成文化,区域文化差异产生了经济交流。于是,文化价值观差异下出现了疆域。这是一年前重林兄和我聊天时的对话,那时,他正在创作一本大作,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茶叶江山》。

茶叶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它又是一种文化基因,深植于这片东方神奇土地。一种特殊的植物,一种特殊的食品,一种特殊的农作物,一种特殊的饮食文化,一种特殊的社交礼仪,一种特殊的宗教媒介,一种特殊的商品……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它都是那么"东方",那么"特殊"。周重林以纵横千年的历史视角,跨越万里的地域书写,给我们讲述着这个有"特别殊荣"的茶叶江山。

圈子文化,分众文化有一个特点,你不关心它,它便与你无关。反之,你关注,它便是你的全部。电影《盗梦空间》营造了这样一种场景,一群人共同接受场景信息,他们便真的进入了同一个意识空间,他们便可以以意识流的状态共同创造新的情节,这是信息时代的二元论。《茶叶江山》继《茶叶战争》之后,周重林继续贡献、营造着一个统一的茶叶文化书写语境。通过阅读、对话、参与而进入这个语境的人们,浏览、品味着这个江山。或许,他们又正经历和打造着一个新的文化江山。

历史的发展没人可以预料,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正在多元化经济的交流中碰撞、融合,但是事实好像并非如此。影响人们消费行为的要素,除了生存需要,更多的体现在文化差异上。在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社会,尤其如此。黄金、房子、茶叶,这些更能体现文化特色的长尾产业上,以前、现在都曾经、正在发生着复杂的经济现象。这些现象就像一团团的迷雾,影响、启蒙、造就着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社会格局与发展模式。

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这也是一个悲催的时代。这个时代站在人类第三次革命"信息革命"、第五次浪潮的前夕,生产率高速变革发展,生活方式快速变化。面对未来,我们可以尽情想象;但同时,在同样伟大的农业和工业时代的余晖中,站在无数辉煌建筑的文明巨厦上,我们甚至都不知道这一切对不对,回归抑或向前,在滚滚的人潮中,自己还有什么可以作为。传统和创新,东方和西方,物质和思想,财富和人生……焦灼、迷惑,人们的生活被货币挤压,信念被欲望挤兑,亲情被时间撕成碎片。我们需要一泡茶的时间,读一读这本《茶叶江山》,或许穿过生死的时间之门,穿过崇山峻岭,我们会再次相遇,一张茶桌,一帏茶席,一次茶局。

这是每一个中国人临别时的约定,一杯茶的约定,从此背负起《茶叶江山》。

(作者系江南书院创始人之一,"江南收藏"微群召集人)


是哪一叶茶,倾醉迷人江山?

□ 岁影流年

上个月,我的朋友周重林和李乐骏正在广州茶博会现场忙得不可开交,因为新书《茶叶江山》的首发。两位年轻学者面对着蜂拥而来的购书大军,手写签名一度到腕不能提的程度。而我在同一天上午,收到了北京大学出版社编辑杨玉洁小姐寄来的《茶叶江山》样书,一翻之下,除了油墨清香,竟生出好一番感动--像茶叶与江山这样的命题,这样一种需要宏大背景和丰厚人文驾驭的素材,在这本不过208页的书册中,被论述得如此鲜活生动。

在中国,恐怕没有哪一种物质,能像茶叶这番被人从古到今、从里到外、从朝野至田垄、从东方到西方……始终翻来覆去、津津乐道地诉说,究其原因,茶叶里牵涉了太多的历史兴衰和家国命运。对国而言,它是中华复兴的重要旗帜和标识;对家而言,华茶的沉浮起落以及商业兴衰,曾经见证了许多最优秀的中国人,在其所处不同的历史阶段里,留下意味深长的一瞬。

中国茶叶的江山如何界定?这是一个关乎中国茶在世界茶叶版图中究竟拥有何等话语权的问题。过去在中华文明的极盛时期,这完全不成为一个问题--万国来朝、唯我至尊,谁会否认那些富丽得几近奢靡的茶风茶事中所扬抑的,是最迷人的茶汤?而自清以后,国势衰弱不但使得巍巍中华之领土被人得寸进尺地分割,连一片茶叶的原产地归属,都成了莫衷一是的辩题。这其中最大的推动力,其实是茶叶由物质上升到文化,然后又从文化返归到物质所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和文化价值。

在今天,当我们走进任何一种形式的喝茶空间时,关于茶叶,我们会听到的是各种版本各种主题都暗通销售的文化故事,但是对于一片茶叶在中国命运数次起落的关键时刻,所起到的作用,却被长久漠视。其实放眼望开去,越过眼前的这杯茶,如果时光倒流几百年--你会看到位于中国边疆却是居世界中心、跨越滇川藏青海数省区的"茶马古道"上,那些马背上沉甸甸的茶箱和那些离乡赶马人的身影;而那些因茶而兴的边陲小镇上,留下过情歌声声;甚至在藏区那一望无垠的蔚蓝天幕下,因茶本身与佛教渊源的深厚,茶既是当地人的生活需要,也成为一种精神信仰。茶叶江山,臻此境地,谁能说,它不是我们最怀恋也最需要的那份味道、家国与生活?

写到这里,不由得想起的夏天,我和周重林在飞往中国南方城市的航班机舱里,对坐谈论中国茶叶复兴的情景--他从自己装满了书的沉重背包里,掏出笔记本刷刷写下几句话,然后抬起头笑着告诉我:"在变得和茶叶有关系的这些年里,无论是想到什么、看到什么、理解了什么,我一定会随时记下自己当时的感受和观察,这几乎成了一种条件反射。我在想,像茶叶这样的物质,本身有自己的疆域划分和文化脉络,它应该也必会成就一番江山气象。"这一份话里话外的坚持,令我感动至今,让同样身为中国茶叶书写者的我,忽觉到我辈青年在中国当下的茶业飞速发展中,所应肩负的责任及使命。

茶叶江山,不遑相待;茶业中国,正在徐徐走来。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茶产业评论人)


万水千山走遍茶

□ 幻海沙

写"照出霏霏满碗花"的《尝茶》诗的刘禹锡,更为人熟知的诗句,还是《陋室铭》中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只是,才华横溢的他,做梦也没有想到,千百年后,他的诗若改成"山不在高,有茶则名",也具有普遍地适用性。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云腿之美,美在宣威的乌金猪、独特的气候与工艺,建水的臭豆腐好在西门那眼水井,若明白了这些,便能够理解一地一山对一芽一叶的重要性,也才会将饮茶者对山头、地域的追求,由起初的误以为是矫情做作,过渡到后来的大彻大悟。

影响茶叶茶质的,一方山水是重要的因素。各地不同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土壤成分、水源流域都对茶叶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而一个地方传承下来的茶叶种植、制作、储存等方式,也能够左右茶叶的前世今生。以柔顺见长的易武茶,如果将鲜叶平移数十公里,由异地茶农制作,滋味未必还会柔顺;下关沱茶如果不用三十多县的料拼配,没有相当数量便宜的临沧茶料,是否还是那味道,也很可疑。

除了种植、制作之外,集散、运输、储存、消费等因素,也在普洱茶的历史文化形成过程中有重要的意义。所以,有了因集散茶叶而闻名天下的小县"普洱",有了运输且转化茶叶的"茶马古道",有了西藏、青海等地饮食习惯形成的满是羊奶味的边销茶,以及"文革砖"的传奇。

在《茶叶江山》中,周重林和李乐骏用他们浸淫茶叶研究多年的心血,以图谱化的文字,再次指点江山,将茶叶的地域性特征、茶叶种植与文化传播的脉络、茶叶与人文地理复杂而多元的情缘揉搓在一起,放在了读者的面前。宛如在看《舌尖上的中国2》,除了令人在口腔中分泌液体,也能舒缓一下脑垂体。还像一根粗大鲜艳的宣威火腿,切两片可以调味,煮一大块可以入席。

多年前,曾经有茶商刻意将普洱茶大致按照茶马古道当年行走的路线和时间,雇佣几辆卡车,拉着数十吨茶叶潇洒走一回,以获取更大的商业利益。而真正喜欢中国茶和茶文化的普通人,恐怕不会因为这些刻意的文化复写,而左右自己的选择。

有时候真想,在春暖花开的时节,告别劈柴喂马的打工生涯,开着一辆大排量越野,邀三四个知己,携七八提不同产地的好茶,向着那些产茶区、制茶区、销茶区而去。让流浪的茶叶重归故里,让茶叶与地理重拾鱼水关系。

千山万水有情,万水千山走遍。

(作者系富滇银行高管)

相关标签:
茶马古道 下关沱茶 普洱茶 方山 临沧 茶者 品味 易武 普洱 下关 沱茶 散茶 茶叶 江山 重林 中国 文化 历史 特殊 生活 仁和村 爆炸点 万件 乙酰 原故 婺源良飞 邛池 包装机械 巴坡 平易近人 主导 南洋 邈远 汉字 沟谷 林利 李寻欢 活动性 僧尼 复采
更多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