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山夜话,茶与画、乐的互印 在离开台湾的前一晚,我们去周渝山上的房子喝茶。出租车从捷运站开始往山上无休止绕上去,没有一点月亮星星,只在此山中。等我们推开他家的门,这栋山崖上的山石平层屋,几乎有一面完全采用了一透到底的玻璃,将山下璀璨的台北都市夜景一览无余。大厅堂连着几间小室,我们去时窗外的樱花树才谢光了。厅堂的一头是周渝的黑胶老唱机和无数唱片,另一头正对着的,是他不大的茶席。1990年开创至今依然全世界展演的《茶与乐的对话》,迄今已经成为台湾茶文化最有代表力的象征性盛事。林谷芳回忆这段始作俑者的记忆是,周渝找他,希望能把茶和音乐结合起来为人呈现。周渝说:"我们最后一次做是1995年去巴黎,造成了轰动,但是变成固定形式化,我就不想做下去,我是喜欢每一次茶会都是一次创新,但他保留下来,每年都做,是出自一种对中国茶与音乐的推广的责任感吧。" 现在从美感的角度来阐释老茶的各种方法,成为品茶者喜欢谈论的主流话题。但是周渝问我"美感是从何而来的?"别人用几千块钱的布铺着喝茶,他仍沿用简单朴素的布。"你看古代文人,绘画是他自己个人修养,平常大山大水尽情游历,下笔划就出来了。"文化被否定后修养无从着落,钱当然绝对不能成为定点。这也是周渝为什么一直坚持站在人文性的基础上,谈论老茶。 "老是一种状态,茶一旦进入了时间,一定会产生信息。"在最近一次恢复宋代末茶"乳雾汹涌"的茶会上,周渝用了几幅宋画来阐释宋代茶的气感,这就不单是按照宋画里茶席的摆设了。其中一幅是著名的台北"故宫"之宝,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另一幅是郭熙的《早春图》。"今人谈明趣味容易,昆曲、香都是明的趣味,宋就远了。"他用的是120多年前的老石茶磨,明治24年从福建卖到日本,又回流到他手中。先用了3个小时把1998年的冻顶茶叶磨细,拣掉梗子,烤,布包锤碎,再捡掉小梗,再用宋代做法打茶,至于制茶的碗和其它道具,几乎都是按照宋画中的记载,尽量找来的古物,天目碗用什么形状的出来的茶汤更出色。 "北宋末茶,和日本抹茶是完全两个概念。"周渝从晚唐到北宋气论在中国的发展体会出末茶发展的逻辑,"北宋最重要的哲人无论儒道两家都认为宇宙就是气,这可和当时茶的发展互印。也有一些东西是找不到的,比如宋画里一个有两根绳子拉着牵引取水的叫'戽',是在井里取水用的。"周渝一边指着画里的各个部分,一边实际演练,一边讲宋徽宗写的大观茶论是怎么回事:"其中说到当时用来点茶的茶瓶(水注)时说:"注汤利害、独瓶之口嘴而已。嘴之口欲大而宛直,则注汤力紧不散。嘴之末欲圆小而峻削,则用汤有节而不滴沥,则茶面不破。"他解释并示范,"茶瓶入水口要宽,出水嘴要窄,冲力才强劲。点茶过程中手轻筅重,像弹钢琴,指绕腕旋,上下透彻是说打茶汤,疏星皎月,灿然而生,常注常止表里洞彻。" 他说实际打才能找到感觉,先透打,后面可以轻松一点。发力轻柔,打得茶汤表面泡沫像积雪一样,这是六汤。等七汤再打高起来,终于点题,乳雾汹涌,泡沫溢盏能凝住,融在汤里,能量和华厚的茶汤,此时茶汤入口,有上方的小泡沫在口中逐渐破灭,散出满口芳香,再逐渐享受满口的茶味。颜色以白为上,然后是青白、灰白到黄,这一点也和日本以青白为本不同,北宋喝法是喝的精华,不要渣滓,日本却要喝渣滓。"陆羽讲沫饽是好东西,茶磨得越细,沫越多,唐时用茶碾,宋代用磨,磨出茶粉更细,北宋根据《易经》来解释宇宙时,上升是气,下是渣滓,气清通者为神,练精化气,精是物质,练气通神。"宋徽宗作为一个道士,从另一个角度,似乎把打末茶当作一种炼丹,轻身焕骨。" (作者:葛维樱 来源:三联生活节气 责编:艾文华) 更多关于茶的内容,请点击茶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