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 主营 "健卡" 茶饮逐渐成为消费者喜爱的饮品。"100% 原创叶泡系统", "回甘如泡" 是各大茶饮料品牌打出的竞争口号。然而, 记者发现目前茶叶饮料市场仍存在茶叶粉、食品添加剂准备大行、茶多酚含量多的问题, 而消费者在心脏的保健饮料中却不是等号。 茶叶粉配制茶市场 11月8日, 记者参观了茶饮料市场, 发现, 无论是大型超市还是街店, 都有令人眼花缭乱的茶饮料货架, 占据了主要饮料柜的地位。茶饮料品种丰富多样, 绿茶、红茶、茉莉花茶、乌龙茶、柠檬茶等竞争激烈。但记者看到的配料表发现, 每个品牌的茶饮料成分有明显的差异。 在朝阳区, 北京客运长超市北苑店, 记者发现, 大部分的茶饮料配料表是更多的白糖、食用香精和柠檬酸钠、柠檬酸等食品添加剂。与茶叶相关的标签也是多种多样的, 有的企业标有茶叶 (绿色、红茶等), 有的企业标有茶叶粉、茶叶浓缩液。 目前茶叶饮料标签的差异主要来自两种不同的加工工艺。第一种是使用茶粉或浓缩液添加风味颜料, 用于简单的混纺, 营养价值更低。另一种是天然提取茶叶的工艺, 通过茶叶浸泡尽可能多地提取茶多酚、儿茶素、维生素等有益健康的营养素, 营养相对丰富。北京营养师俱乐部主任王岐山对记者说。 茶叶的成分各不相同, 饮料价格也不同。茶粉、茶精浓缩等品牌茶饮料价格一般在2.5 元左右, 而原茶则画出农民春东方茶树价格约3.5 元, 价格近1元。 为什么价格差距这么大, 茶饮料?业内人士指出, 这种价格差异是成本, 如原茶叶提取产品的生产过程是100% 天然茶叶提取, 不加糖, 制造难度大, 所以成本比一般茶喝得高得多。 茶多酚的含量大多没有标记 记者调查还发现, 茶叶饮料配料表的标识, 作为衡量茶多酚含量最重要的指标, 是让人们喜欢落云, 如大多数品牌的茶饮料企业与 "富茶多酚"和其他促销语言掩盖了茶多酚的真实含量, 或者干脆躲在了商标之外, 只有少数几家企业标明茶多酚含量。 在首都几家大型超市, 记者看了近10种茶饮料品牌, 除了雀巢公司的原叶系列和农民春东方茶叶饮料等企业在瓶体标签上注明茶叶多酚含量, 多数企业没有标记。其中, "东方叶" 红茶、茉莉花茶、绿茶茶三种茶多酚含量均大于180毫克/千克, 280 毫克/千克, 480 毫克/千克。雀巢绿茶包装标签上的茶多酚含量不少于200毫克/千克。 事实上, 我国 "gb21733-2008 茶饮料" 茶饮料国家标准中茶多酚含量明确规定: 要求茶饮料 (汤) 茶多酚含量应≥300mg/千克, 其中茶多酚含量应≥500mg/千克;乌龙茶茶多酚含量≥400mg/千克;红茶、茶多酚含量应≥300mg/公斤。与国家标准的茶叶饮料相比, 雀巢、东方茶叶产品均低于国标, 只能归类为调味茶饮料。其他品牌不需要说标签基本上是用味茶饮料来标注的。 "茶饮料 GB 虽然茶多酚含量高, 但不强制贴标签茶多酚含量, 因此, 一些企业对茶多酚含量的" 边缘 ", 深层原因是茶多酚含量过低。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常务副总裁王岐山说。 "茶饮" 应转向健康营养型 近年来, 茶叶饮料销售迅速增长, 于2011年出版, 《中国茶叶饮料市场投资分析与前景预测报告》数据显示, 中国茶叶饮料消费市场的增长速度几乎达到 30%, 已占占饮料消费量的20% 以上。然而, 业内人士表示, 在现阶段茶叶饮料的开发与日本的发达国家茶饮料市场仍然存在很多差异。 据了解, 目前中国茶饮料市场与日本的差异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 在日本, 纯茶饮料是主流, 其茶叶成分含量较高。例如, 在日本街头随处可见的黑龙尝起来苦涩, 却保留了它的自然健康属性。其次, 在中国, 无糖茶叶市场占有率约为 1%, 含糖茶叶占98% 以上。市面上的茶叶饮料大多与原茶不同, 口感甜, 糖含量较高。在日本, 比率是逆转的。 然而, 随着消费者对茶饮料的天然、健康、原味的重视, 国内茶饮料市场格局也逐渐悄然改变。据最近对 AC 尼尔森的调查, 2012 年的无糖茶叶增长率为 92.4%, 远高于大类茶饮料的增长速度。 王夫之说, 从无糖茶叶的增长速度来看, 未来茶饮料的竞争趋势将从纯口味、价格到营养、茶叶自然转化。他说, "国内市场的茶饮料基本上都是调味茶饮料, 清爽的味道, 甜的味道, 但在茶饮料中, 茶叶成分的比例太低, 真正的保健饮料不相配。无糖茶饮料市场快速发展, 表明消费者不仅追求品味, 而且还自然, 健康自然。目前, 我国一些企业已经开始生产类似的纯茶饮料和功能饮料, 我们也希望更多的茶叶企业参与进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