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壶春瓶,乃古瓶式之一种,撇口、细颈、圆腹、圈足。考古证据显示玉壶春瓶样式最早出现在东汉,其造型定型于北宋时期,是宋瓷中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典型器物。此后,元、明、清各代延烧不辍,成为中国瓷器造型中的一个传统品种。发展至今,已成为中国瓷器中的经典造型,具有很深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内涵,可谓"器中瑰宝"。 关于"玉壶春瓶"名称的来源,有许多传说和附会,最为流行的说法,一是认为因宋人的诗句"玉壶先春"而得名,并强指语出苏轼"玉壶先春,冰心可鉴",为东坡先生附会了一段佳话,实际上查无出处;二是认为因"玉壶春酒"而得名,并引唐、宋诗词及《水浒传》等文学作品中多处提及"玉壶春酒"为证。事实是,玉壶春瓶作为一种酒具(很可能是斟酒器),可以盛装各种不同的酒,并非某一种特定酒的外包装。而所谓"玉壶春酒"则是文人的一种文学表述,也就是说在唐宋以至明清时期并不存在延续千年的"玉壶春酒"牌名酒,更不可能出现玉壶春瓶式的统一包装,也就没有"瓶"因"酒"名的历史依据;三是认为因唐代司空图《诗品·典雅》:"玉壶买春,赏雨茆屋"而得名。从字面看"玉壶买春"是用玉壶或玉质的瓷壶买酒的意思,与玉壶春瓶实在没有什么关系。因此,以上三说皆缺乏客观严谨的考据,乃臆想附会之说,难免以讹传讹,贻笑大方。 玉壶春基本形制为撇口、细颈、垂腹、圈足。瓶造型优美,线条流畅,喇叭口微撇,细颈,中央微微收束,颈部向下逐渐加宽过渡为杏圆状下垂腹,曲线变化圆缓;圈足略高微外撇或内敛。整体视之外轮廊曲线流畅、优雅简练,极具节奏感与韵律。 考查"玉壶春瓶"名称,不难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就是"壶"与"瓶"并用、"玉"与"春"同立。据马衡先生《中国金石学概论》:"壶之字象器形,《殷墟书契》(卷五第五页)。小篆作妻,上走象盖,下象耳腹之形。"黄伯思《东观余论》云:"壶之象如瓜壶之壶,《豳》诗所谓'八月断壶',盖瓜壶也。上古之时……因壶以为壶。"按《诗》毛《传》云,"壶,瓠也。"《庄子·逍遥游》篇说瓠云:"何不虑以为大樽。"《释文》引司马云:"樽如酒器。"知古者有以瓠为酒器者矣。 从以上引文我们可以得出两点结论:第一,从造型上说,壶是一种有盖的瓠形器皿;第二,从功能上说,壶通瓠,可以作为一种盛酒之器。 另据赵汝珍著《古玩指南》(青铜器):"壶非如今日之壶,乃今之瓶也。大肚,有肩,口底均小于肚,无流,无执攀,方圆均有,大小亦异。"可见今日之瓶实由昔日之壶演变而来。山西朔阳县秦汉墓发掘出土的陶壶实物直观地显示了由"壶"到"瓶"的演变情况,由此形成的证据锁链有力地证实了瓶与壶的内在关系。 综上可推知,玉壶春瓶应是像"壶"之瓶,可谓"壶瓶"。而"玉"是对"壶"与"瓶"的质地的形容,"春",酒也,是对"瓶"的功能的强调。所谓"玉壶春瓶"就是指一种带盖的"壶"状酒瓶,玉壶春瓶这种器型源自于青铜器中的壶,经过秦汉陶壶的漫长演变过程,其造型最终在宋代定型。因此,玉壶春瓶名称中保留"壶"字乃顺理成章之事,再正常不过了。 玉壶春瓶得名应在宋代。"宋人尚意",这"意"用现代的词汇说即是"抒情"性。宋人常以"玉"来形容瓷器的质感,如称瓷枕为"玉枕"。 因此,宋人称这种外形像壶一样用来盛酒的瓶子为"玉壶春瓶"实在是情理中事。这一解释可以从玉壶春瓶完整器得到充分的印证。传世及出土的玉壶春瓶大多无盖,给人的印象好像玉壶春瓶本就是无盖之器,实际上完整的玉壶春瓶是带盖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