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茶具茶几

紫砂壶经典器形40款---上半部

时间:2025-01-24 来源:中华普洱茶网

作者:痴人紫砂

对于刚接触紫砂壶的朋友们来说,紫砂壶内涵丰富,知识繁杂,喜爱却又不知从何下手,那就先从形上下手吧,熟悉经典器形,然后再多看大师作品,慢慢的就会对紫砂壶的泥料,工艺,神韵等等知识逐渐了解,从而挑到适合自己喜爱的壶,多看多学多问,少交点学费总是好的。我搜索并整理了无数的资料,特将此文献给喜爱紫砂壶的朋友,只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别无他求!

一、石瓢壶

"石瓢"最早称为"石铫","铫"在《辞海》中释为"吊子,一种有柄,有流的小烹器"。"铫"从金属器皿变为陶器,最早见于北宋大学士苏轼《试院煎茶》诗:"且学公家作名钦,砖炉石铫行相随"。苏东坡把金属"铫"改为石"铫",这与当时的茶道有着密切的关系。苏东坡贬官到宜兴蜀山教书,发现当地的紫色砂罐煮茶比铜、铁器皿味道好,于是他就地取材,模仿金属吊子设计了一把既有"流"(壶嘴),又有"梁"(壶提)的砂陶之"铫"用来煮茶,这"铫"也即后人所称的"东坡提梁"壶,这可谓最早的紫砂"石铫"壶。  从留传于世的石铫壶看,至陈曼生、杨彭年时期,已有了很大的变化,更趋向文人化、艺术化。"曼生石铫"主要特色是上小下大,重心下垂,使用稳当,壶嘴为矮而有力的直筒形,出水畅顺,壶身呈"金字塔"式,观赏端庄。"曼生石铫"与"子沾石铫"相比,虽同为彭年所制,但前者更显饱满而丰润,后者则刚烈而古拙,这可能是因人的个性而在壶的艺术上表现。  那么,紫砂"石铫"何时称"石瓢"呢?这应从顾景舟时期说起,顾引用古文"弱水三千,仅饮一瓢","石铫"应称"石瓢",从此相沿均称石瓢壶。

二、扁腹壶

扁腹壶,或者叫扁仿鼓壶,依壶身矮,壶口大而得名。日本奥兰田君对壶之理趣有此论述:"知理而不趣者,独取小与直,而不取大与直。知理又知趣者,不论大小曲直,择其善者皆取之。知理而不知趣,是为下乘,知理知趣是为上乘。"此壶理趣兼得,当属上乘无疑。理,此壶身线且口大,宜泡绿茶,一弯流出水条索长且涎水。壶把端拿,甚是轻巧,亦感舒适,平衡点恰到好处。趣,整体协调、对称,且节奏感强烈。若俯视,钮盖、肩、腹五个圆圈,如涟漪荡漾,十分悦目。盖边线略强于口线,正合国人天盖地之理念。壶盖倒置亦无倾斜之虑,也是一趣。此壶泥佳、工精、造型美、难度大,宜用宜赏,内涵深,回味长,实乃上乘中之经典之作。

三、传炉壶

传炉壶,式度端庄,风格雅致,隐隐然有古风韵,堪称佳品。有鉴于此传统壶型由来已久,然欠缺考据,众壶友多不知此壶,今东拼西凑,略言一二,聊做无米之炊。  老子曰"大象无形,大巧不工"。金砂认为制壶赏壶,到了极致就是看其气度,观其神韵。至于细节的处理到显得不过尔尔。传炉壶的特点正是如此!传炉壶有着青铜器般的威严与稳重,它古朴典雅,曲线强劲有力,浑厚端正。是方中有圆,圆中寓方的典范,要想做得比例恰当、珠圆玉润,骨肉廷均实属不易。自古以来宜兴众多制壶艺人均有制作,但都公认传炉壶最为难做,这也是此壶市面上比较少见的原因之一。就其形式来说传炉为传统壶型,至清末曾改为四方传炉,可为历久弥新。现存最有名的传炉壶当属原藏于开四海家中,于1937年由清末民初壶艺名家俞国良用"大红袍"泥料做制的一把。此壶方圆相济,挺匀有力,色泽红艳,光彩照人,是传炉壶式的经典之作。还有现藏于香港茶具文物馆的传炉壶,为清末两江总督端方在宜兴定制,具手法来看也应为俞国良所作。只不过在传统的基础上稍加改进,盖为桥扭。传炉的名称来历又是什么呢?似乎难以考据,但就作者的见解来说可能性有二。首先传炉为古代道家炼丹所用之丹炉。葛洪是东晋时期著名的道教领袖,游尽天下名山,与丹术,医道颇有心得。至麻姑神功泉(江西抚州南城)觉得泉水清冽脱俗,于是传炉炼丹,留恋泉石之间,至今,葛洪仙井遗迹犹在。麻姑泉酿酒又称寿酒,洪祖以其水炼丹求寿成仙,而人寿之极致又称茶寿。今以阳羡砂壶,仿传炉之型,饮茶延年。真乃切情,切意。其次,古时还有"金殿传胪(炉)"一说,明清时代在殿试后两天,皇帝召见新科进士。考取的进士们身着公服,头戴三枝九叶冠,恭立于安门前听候传呼,然后与王公百宫一起进太和殿分列左右,肃立恭听宣读考取进士的姓名、名次。这就是"金殿传胪"。"胪"有陈列的意思,"传胪"就是依次唱名传呼,进殿晋见皇帝。因古时候紫砂壶是士大夫阶层的雅玩,将壶名取为传炉,应有取其谐音后又取意自勉吧。

四、大彬提梁壶

在今天的玩壶人看来,高20.5厘米,口径9.4厘米的大彬提梁实在是一把大壶,可是在明末清初的时候,尚属小物。时大彬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器型上"改大为小","改俗为雅",奠定了紫砂壶基本的审美倾向,使紫砂壶能进入文人生活,成为文房清玩,提升了紫砂壶的文化内涵。这也让时大彬成为紫砂宗源上的第一座高山,让无数后人仰止。  粗看很不起眼!大彬提梁身筒成较大且丰满的扁球形,上部圆环状提梁粗大,六方三弯嘴,六瓣平扣钮,压盖,圈底,溜肩,素身。  再看耐人寻味!身筒以实托虚,圆环以虚带实,上下两个圆弧构成的虚实对照,达到了视觉上的微妙平衡,整体上让人感觉气势雄健,浑然一体。所谓"周接四海之表,浮于元气之上"。  三看惊为天物!大彬提梁如佛趺坐,清风朗朗。《梦溪笔谈》中说:"星辰居四方而中虚,八卦分八方而中虚,不中虚不足以妙万物"。虚实结合犹如画中留白,园林借景,疏可走马,密不透风。这种古典美学的神奇光彩,闪耀在小说、绘画、书法、戏剧、建筑等传统艺术的各个领域。

五、德钟壶

"德钟"壶型为钟,"德"是修辞,最俱代表的作品便邵大亨的德钟壶,大亨所创光素造型代表作中的又一佳器。器形端庄稳重,比例协调,结构严谨,泥色紫润,系最佳天青泥之呈色。技艺手法的表现已达紫砂传统基础技艺的巅峰。壶身手感极佳,触摸舒服,造型简洁质朴,一洗清季宫廷之繁缛习气。壶盖内有"大亨"楷书瓜子形印。

六、掇(duo)球壶

掇,落起来的意思,掇球,落起来的球。掇只掇子没什么区别。掇只是大亨原创,掇球壶是典型的几何型传统圆壶式,也是最优秀的紫砂壶代表款式之一,它的基本造形是壶钮,壶盖,身壶,由小中大三个顺序排列的球体组成,壶腹为大球,壶盖为小球,似小球掇于大球上.故称掇球壶.掇球壶在盖沿和口沿各塑一条粗细不同的烧线,这种上粗下细复合在一起的双线,称为天压地或文武线,子母线。民国时期程寿珍所作掇球壶为掇球中的。

七、掇只壶

《宜兴县志》中提到有一把壶,"一壶千金,几不可得"。千金之壶,可以说是价值连城,称得上是壶中之王了。那么,这究竟是怎样的一把紫砂壶呢?   《宜兴县志》中记载的这把千金之壶是一 件被称为"掇只"的紫砂壶,"掇只"是紫砂壶造型中特有的一种壶型,造型像是把许多球状和半球状堆积到一起,由于掇在汉语里有连缀堆叠的意思,因此,这种造型的壶被称为掇只壶。《宜兴县志》中记载的掇只壶之所以价值连城,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出自宜兴制壶大师邵大亨之手。

八、仿古壶

一说清代邵大亨初创,原意是壶体仿照鼓型,后人仿制做这种壶形就成了仿古代壶型的意思了。  另说最早见于近代赵松亭按吴大徴授意所作,身扁、腹鼓、颈高、盖板平滑,壶盖与口沿子母线吻合严密,合成圆线饱满,扁钮有力,虹钮有势,二弯流胥出自然 ;圆圈把匀势而起,有些款把圆下有垂,富于灵动,整体骨肉亭匀,收展有度,有一气呵成之畅。

九、汉铎(duo)壶

汉铎,即汉朝之铎。汉铎,即汉朝之铎。《说文》中对铎的解释是:铎,大铃也。它是器物的名称。具体地说形状有些像甬钟,但体积小。梅调鼎(1839-1906年)字友竹,号赧翁,慈溪人,长期在慈城居住。有人称赞他是清代书法家中成就最高的一位。其为之作铭的汉铎壶可算是目前在紫砂历史上最据研究价值的汉铎壶了。此壶壶身由正楷"汉铎"二字,下刻行书;"以汉之铎,为今之壶,土既代金,茶当呼荼。"有诗日: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暗喻了梅先生自己虽终身为布衣,以卖字谋生。却是重节操的一方名士。  铎为方彤,顶卜有一个短柄,腔内有舌,可摇击发声。舌有铜、木两种,铜舌者称金铎,木舌者称木铎。"铎"除了做为乐器以外,其作用从历史上各种古籍的记载中归纳来大概有两方面:"文事奋木铎,武事奋金铎"  (一)、文事奋木铎--和平时期的文化宣传。在古代,天子为了了解民间的社会风气,人民的生活状况,每到春天会派专人到各处采集民间的诗歌,这种行为也就是现在的所说的"采风",归纳总结后报告给朝廷加以考察。同时铎的声音宏亮,而且传得很远,也有使天下皆达道的喻义。这里铎的木舌可比作教师的教化之舌。  (二)、武事奋金铎--战争时期的司令工具。古时的军事长官曾挥舞旗帜召集村民,在田野练习布阵和战法,了解击鼓鸣金等军事号令。每隔三年,则举行更大规模的集体军事训练。我们看古代打仗的小说,经常有鸣金收兵一词,鸣金即鸣铎,就是摇大铃铛。  宝铎含风,响出天外。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后铎的作用更主要集中于乐器和建筑装饰了。目前我们能经常见到的就是古建筑四角的铎铃装饰

十、汉瓦壶

汉瓦属于圆器当中的一种,历来多位艺人都有仿制此种款型,而之前杨彭年的一款汉瓦壶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是圆筒形壶体,上侈下教,短流势较直。盖平略见弧,桥式钮,钮面阴刻海棠纹样。泥质坚结,砂色暗红。壶盖子口制作圆而不规,转捻即紧,拈钮可以翕起全壶。壶身镌楷书渴语:"放下屠刀否,心莲顷刻开,三千今世界,开眼见如来。"署名"金冬心意门"。又刻坐佛一尊,落款"两莑居士罗聘画"。盖面刻行书"蕉雪子摹、己卯冬月作"凡九字。底钤阳文篆书"杨彭年造"方印。
[转载]紫砂壶经典器形40款---上半部【 汉瓦 】精工细致,古朴典雅。
作者:陈志豪 编号:10316 库存:1件 泥料:原矿紫泥 容量:210cc

十一、合欢壶

曼生之所爱;壶铭日:"试阳羡茶、煮合江水,坡仙之徒、皆大欢喜"。阐释了"合欢"之义,若是东坡的门徒,三五知己,无酒有茶,品茗谈天,足矣。   曼生在溧阳为官,上任伊始,便遇到运送"白芽"贡茶上京之重任。曼生召集故友亲朋,全力以赴,因白芽乃是每年皇家钦点的名贵贡茶,须在清明之前作为十纲贡品茶中第一纲运至京城。曼生不敢怠慢,征集、挑选、包装,命人昼夜兼程,送往京城。终如期而至,龙颜大悦。消息传来,曼生及其幕客好友皆欣喜。曼生设宴以贺。席间,曼生一时兴起,挥毫泼墨,写下"八饼头纲,为鸾为凤,得雌者昌"之墨宝。好友郭通提议,何不造壶以载此喜,曼生喜不自禁。席间鼓乐欢天,乐手执大镲卖力敲击,声音洪亮悦耳,曼生乃性情中人,下席亲自手持大镲用力合敲,欢喜之情溢于言表。大镲凹凸有致,合则响,合而美。曼生有感于大镲分分合合,奏响人间欢乐,遂以合镲为样,合欢为名,设计出合欢壶,以朱泥造之,通体大红,富含吉祥与幸福之意。此壶极富天趣,取皆大欢喜之意,适用于节庆、祝福聚会之场合以添乐趣。  此壶乃曼生喜极而制,故此壶风格绮丽,所谓雾余水畔,红杏在林。典美精工,余味无穷。拥此壶而品茗,必逢喜悦之事。捧壶把玩,有如重回当年曼公呼朋唤友鼓乐欢天之场景,喜不自禁由壶传。

十二、葫芦壶

葫芦壶是曼生十八式中的一款,深得艺人们的喜爱,更是玩家的收藏佳品,时下最珍藏的便是杨彭年制的套环钮葫芦壶,这款壶器身洒冷金斑,壶体设计新颖。造型呈葫芦状,壶流短直而微向上翘,把成半环形,盖顶设有套环钮装饰。整器形制的线条以浑圆为主,十分流畅。壶腹阴刻行书铭文:"为惠施,为张苍,取满腹,无湖江。"署"曼生铭"。把梢下有"彭年"方印,壶底钤"阿曼陀室"方印。此乃陈曼生、杨彭年两人默契配合所制之壶,可谓珠联璧合,"壶依字传,字随壶贵",为鉴赏家视为钟。

十三、华颖壶

此壶是顾景舟先生根据传统壶体演变所创作品,名为华颖。在古字中没有"花"字,"花"为后世字,故而古时"花"亦用"华""代之,华颖的"华"意为"花",华颖所表达的意境为:招展的花意。  作品摘手圆、盖圆、壶身圆、三圆垒叠在圆壶底上,分外精神,遥望犹如花苞初绽。从"掇球"变形而来。

十四、集玉壶

壶以玉为题,故名"集玉"。壶身为扁圆柱形,似用两大玉璧叠合组成,壶腰用玉饰纹凹凸线分界,束出壶身骨秀神清之姿。肩腹用弧线交接,底足用两条直角线阶梯收缩,烘托出壶体刚健婀娜之态。壶嘴方形,方中带圆,根部刻龙首玉纹。壶盖形似圆璧,盖纽饰环,玉鱼拱形。整体装饰和谐协调,莹洁圆润,韵味隽永,格调高雅。  1978年由高海庚设计、周桂珍制作的《集玉壶》被选作国家领导人出访外国的礼品。具有中华文明远古尚礼之法,凝聚了先人对于天。地、生灵的敬畏和精神交融。附以当代审美,有国之权重,民求田丰,文赋闲雅,理博苍穹,儒道通达,融于当下之合。确有"集玉之优美、博古之精华"之美,堪当国礼。

十五、井栏壶
顾名思义,其造型源于井栏。"井栏"一词,传统文化中多见,如"命理之学"中有"井栏"一格,陈式老架二路太极拳谱第四十一式为"回头井栏直入"。实际生活中的井栏即井之护栏,亦名井床,井干。古人掘井多置井栏,有的还置井盖,井顶,井亭,它们即可护井,又能起到美化环境作用。

十六、龙蛋壶

龙蛋壶是紫砂壶器型中的经典一类,其圆滑可爱的造型深受壶友喜爱。作品做工小巧精致,壶身通体为蛋状,壶身光滑圆润,短嘴为直流状,倒把拿捏方便,扁圆珠纽。关于龙蛋壶的起源,有这样的记载,清代吴鼎梅《阳羡茗壶赋》:"圆者如丸,体稍纵,为龙蛋。"这是最早的龙蛋壶式。"龙蛋壶"造型取于蛋形,在诗经《貔貅出世》中记载,龙的九太子貔貅是从龙蛋中破壳而出的,而在民间,貔貅既有辟邪的意思,又有家有貔貅万事无忧的含义在里面,在东方文化中,龙又是一个至高无上的吉祥图腾,以"龙蛋"来命名,是一种美好的祝愿与寄托,圆润可爱的造型,吉祥美好的寓意,让这个"龙蛋壶"平添了一种拙味和稚气的亲切感。

十七、美人肩

美人肩紫砂壶宛如古代女子端庄可爱,带点宫廷的雍容华贵,又不失大家闺秀般的妖娆。造型饱满,大方得体,以体现圆润的壶身为主,壶盖与壶身仿佛合为一体,没有空隙,用手抚摸上去,能感受到它的温暖。  美人肩作为传统器型是由清代的老作品演化而来,是一款经典器型,同一种器型在不同的工艺师手里能够表现出不同的神韵与气韵来,以古代美人的肩线及丰腴美妙的曲线,幻化出动人心弦的壶形;此壶制作上最难之处,在于用全手工打出柔顺怡人的线条,及盖面和壶身的过渡,与流畅无碍的长三弯流,故由古至今皆被陶家视为最难掌握的造型品种之一!

十八、孟臣壶

紫砂壶中的微小紫砂壶,为冲泡"功夫茶"的茶壶名。广东潮州、汕头、福建厦门漳州、泉州一带喜欢"功夫茶",茶叶独取乌龙,冲泡方法也诸多讲究:所用茶叶大不盈握,壶底刻有"孟臣"的铭记。孟臣壶名源自明代宜兴陶艺师惠孟臣制作的紫砂小壶,因其造型精美,别开生面,且落款"孟臣",故而得

据《阳羡砂壶图考》记载,潘仕成字德畲,为清道光广东番禺人。先世以盐贾起家,累官至两广盐运使。由于潘氏家传素嗜饮茶,便在宜兴订制专属紫砂壶,一则自用,一则往还馈赠。潘氏订制的紫砂壶形制固定,且惯于将印款落于盖沿之上,壶底及他处反而不落款,所用印款均为阳文篆字「潘」印。由于潘氏声名远播,世人乃将此一形制紫砂壶称为[潘壶]  潘仕成祖籍福建蒲田,用朱泥小壶喝茶的习惯应源于此,因而所有正宗由潘仕所设计订制的潘壶均应是朱泥小紫砂壶!一般是三款,分标为高潘、矮潘、中潘。

壶腹作扁柿形者,曰"矮潘";器身稍高,近扁球形曰"中潘";器身高,近梨形者,是为"高潘"。潘壶一般为闽南人家泡工夫茶用,但据当地乡人表示,潘仕成祖籍莆田一地,因以潘氏为荣,在女儿出嫁时必以一潘壶为嫁妆,希望在夫家相夫教子,能像潘仕成般的荣华富贵。所以多要求为宜兴紫砂潘壶,绝少用土产的汕头壶。通常这种随嫁的紫砂壶潘壶并不一定用作泡茶,也有置於梳妆台装发油之用,且女主人百年之后,多作为陪葬物,以示对娘家养育的感念之意。

相关标签:
紫砂壶 宜兴 彭年 壶盖 造型 提梁 紫砂 阳羡 木铎 华颖 大亨 传统 朱泥 貔貅 壶嘴 合欢 方中 时期 之意 金殿 含苞欲放 内敛 五色土 藿香 夫子庙 学部 浑河 七彩孔雀 东裕茶叶 年长者 甘比 高石 新星 仰光 天夷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周冬梅 监督员 岩泉 泉头
更多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