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由于人们的饮茶方法已经从唐代的煎茶法转为点茶法,因此茶具也相应地发生了一些改变。20世纪,河北宣化发掘出一批辽代的墓葬,其中有一幅点茶图,为我们展示了当时点茶的情景。北宋的蔡襄在《茶录》中专门有一节"论茶器",讲到当时茶器主要有茶焙、茶笼、砧椎、茶钤、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讲到当时茶器主要有茶焙、茶笼、砧椎、茶钤、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可见宋人的饮茶器具在种类和数量上比唐代少了很多,然而在法度和形制上却更加讲究,例如饮茶用的盏、注水用的执壶(瓶),炙茶用的钤,生火用的铫等,不但讲究质地,制作更加精细。 宋代,饮茶风尚开始社会化,茶楼茶肆开始由民间经营,并出现多功能化趋势。受此影响,陶瓷工艺也进入了黄金时代,有著名的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所生产的陶瓷在质地、釉色、造型上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另外陕西铜州的耀州窑也占有一定地位。南方的武夷山茶逐渐崛起,于是一种专门用于斗茶的茶具兔毫盏开始出现。福建建窑的兔毫盏,其直径仅一握,釉黑青色,盏底有向上的放射状毫毛纹条,闪出奇幻的银光,美丽异常而多变。兔毫盏因为黑白相映,对比强烈而名重一时,宋代的文学家们留下了很多赞美的诗句,有"来试点茶三昧乎,勿惊午盏兔毛斑"(苏轼);"鹰爪新茶蟹眼汤,松风鸣雪兔毫霜"(杨万里);"兔毫瓯心雪作泓"(陈蹇叔);"兔褐金丝宝碗,松风蟹眼新汤"(黄庭坚)等。 这一时期,长江下游的宜兴紫砂茶具开始崭露头角。苏东坡曾经在宜兴任职,他特别喜欢鼎蜀镇的紫砂陶,特别是提粱壶(即今天的东坡提粱)。河南禹县的钧瓷,一改过去单色瓷的历史,利用氧化铜、铁里色不一的特点--"绿如春水出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在烧制时任其发生自然的"窑变",从而达到了一种人工所不及的变幻境界。浙江龙泉窑出产的茶具,带有清奇淡雅、古风淳朴的碎裂纹,从而在视觉上获得一种风韵逸品通灵感。这些变化适应了人们对茶具艺术多式样、高品位的追求。《澹庵座上观显上人分茶》 杨万里对饮荣极为偏爱,因此自然对名器兔毫盏也格外珍爱,颇有研究。他的诗词中与兔毫盏有关的有很多,这酋《澹庵座上观显上人分茶》就是其中之一。 "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蒸水老禅弄泉手,隆兴元春新玉爪。二者相遭兔瓯面,怪怪奇奇善幻。纷如擘絮行太空,影落寒江能万变。银瓶首下仍尻高,注汤作字势螵姚。不须更师屋漏法,只问此瓶当晌答。紫薇山人乌角巾,唤我起看清风生。京尘满袖思一洗,病眼生花得再明。汉鼎难调要公理,策勋茗碗非公事。不如回施与寒儒,归续茶经传衲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