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启盛是江西婺源有名的"茶痴",他的茶庄每年要产17万斤茶,几年前为了救村民,他的茶厂被洪水冲垮。戴启盛希望带领村民能和祖辈一样,"一担茶换回一担黄金"。 "大叶偏多了,这些茶再挑挑",戴启盛和村民讨论鲜叶质量。做明前茶对品相很有要求,大叶和残叶不能要,有时他宁愿出高价格收购鲜叶,希望村民可以按照他的标准去采野茶。 视频|他为救村民茶厂被洪水冲垮今年产17万斤茶(时长:04:34) 有"茶痴"之称的婺源茶艺传承人戴启盛从18岁就跟外公和父亲学做绿茶,和他同一辈的人,很早就走出大山在外面打拼,而他却选择留在了村里,和祖辈一样制茶卖茶,一做就是二十多年。 戴启盛的家乡长溪村位于家乡江西省婺源县,四面环山,耕田很少,村民世代以茶叶为生,戴启盛也说不清楚自己是第几代茶人。唐代陆羽在《茶经》中就有"歙州(徽州前生)茶生于婺源山谷"的记载,明清时期,婺源绿茶曾列为向朝廷进献的"贡茶"。 历史上,长溪村的徽商在上海、广州、九江等地都开有茶号,也曾有"一担茶叶出一担黄金进"的传说。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村民外出务工,祖辈留下的茶园荒了二十多年,有的甚至被人遗忘。 这几年,戴启盛开始在村周边的深山寻找被遗忘的野茶树。不久前,有村民挖笋时发现村西头的山里有一片野茶园,来回需要三个小时,他立马赶了过去。 戴启盛摘下嫩芽放进嘴里,通过品尝嫩芽的苦涩度来判断这片野茶的品质。如果茶品好,他便回村里组织村民来这里采茶,野茶的单价高,村民一天可赚两三百块钱。2011年,戴启盛和六十多位村民成立了茶叶合作社,专做高山野茶。 村里人只要说到戴启盛就忍不住竖起大拇指。2012年8月,长溪村遭遇百年未见洪水。洪水冲垮农田菜地、民居农房,通村的水泥路被阻断,形势危急。戴启盛与几位年轻人冒着大雨,搂小孩、背老人,迅速把村民撤离到安全地带。可当他全心投入到救灾中时,洪水同样侵犯了他的茶厂,冲走了轿车、茶叶,淹没了机械设备。茶园遭到重创,茶叶面临绝收,损失20多万元。 跟做人一样,戴启盛坚信只要茶叶品质好,就不怕销路难。这几年,他的茶叶生意越做越大,成了婺源茶叶的一张名片。 春分一过,戴启盛像往年一样进入了最忙碌的季节,他白天寻茶、收茶、跑市场,晚上做茶,一个半月的时间无眠无休。 采下的鲜叶不能放太长时间,戴启盛当晚就会加工,不然茶叶变红了,一天的工夫就白费了。"茶叶是我的命,浪费一点都会特别心痛。" 婺源的明前茶主要做仙枝、毛峰、丫玉等,需经过杀青、揉茶、烘干等十二道工序。虽然做茶的机器一样,但是不同地方生长的鲜叶和不同的制茶人,做出来的茶品质也都不一样。 每一道工序戴启盛都要自己把关,老婆总是劝他休息,有些工序她完全可以帮忙,但是戴启盛很较真,每一片茶叶都需要自己把关,"自己刚学做茶的时候外公说,茶人需要茶心,那时自己炒茶很马虎,天天被外公骂。" 明前茶产量比较少,再过半个月,不要说睡觉,戴启盛就连吃饭的时间也没有。盛好的饭菜被放在一边,有空的时候戴启盛才会吃上几口。 除了机制茶,每年戴启盛也会做百来斤手工茶,从外公那里学来的手艺不能断掉,做手工茶需要制茶人从早到晚坐在那里,最好的师傅一天也就做两三斤。 手工炒茶需要把锅加热到两百度,然后用手在锅里炒茶。做手工茶产量低,很多人已经放弃。图为戴启盛揉温度很高的生茶。 前些年市场上开始流行红茶,婺源县与祁门、武夷山的自然气候和地理环境相似,戴启盛认为只要工艺得当,用婺源的鲜叶做出的红茶品质不会比两地的差。2011年他带着生茶片去武夷山,一趟不行,就两趟、三趟,终于有一位师傅肯尝试制作,一开口要价三万,不行就拿着茶片走人。戴启盛立马答应,拿一万现金,如果制作红茶成功,两万元茶叶立马兑现。 用婺源鲜叶做出的红茶得到了同行人的认可,他便开始在武夷山寻访名师,学习红茶的制作技艺,他希望婺源的茶叶能多闯出一条出路。 每年做出的新茶,戴启盛都会第一时间送出山,给客户和懂茶人品尝。十几年前戴启盛过完茶季,都会背着茶叶经过108个弯,走十七公里的山路去镇上乘车,去周边城市的茶叶店,一家一家的推销。 这些年,戴启盛的茶生意越做越大,每年能产高山茶一万多斤,销售额300万,远销东南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外贸有机茶则有16万斤,销售额160万,主要出口欧盟。图为戴启盛展示今年新做的明前茶。 做了二十多年的茶,戴启盛积攒了比较好的口碑,做的绿茶和红茶也获得过茶叶行业比赛的金奖、银奖。戴启盛希望带领村民能和祖辈一样,"一担茶换回一担黄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