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茶商茶农

百茶人之郑少烘:他在易武十一年

时间:2024-04-20 来源:中华普洱茶网
  上帝对潮汕人有两样恩赐:一个是经商的头脑,另一个就是喝茶的基因。
  郑少烘就是这样一个颇具代表性的潮汕人。
  百茶人之郑少烘:他在易武十一年
  在彻底投身茶门之前,郑少烘已经是东莞商业地产领域一名成功的商人。那个时候,单位员工最喜闻乐见的,就是在货车进出公司的时候,互相谈论:"看,老总又买了一车茶回来。"
  郑少烘笑言在做品牌之前,买茶都是以"车"为单位,"但那时候茶叶便宜,一公斤30~50元,而且也是一边藏,一边卖掉,也不算'疯狂'。"
  毕竟,身在2000年后的东莞,这个时至今日都是普洱茶氛围最浓厚的城市。想要在与客户、合作伙伴茶余饭后的周旋中,避开关于普洱的饮用和话题,几乎是不可能。
  特别是对于郑少烘,这个从小喝茶的潮汕人,一喝普洱,那就立即"对上了"。
  以前中国人喝茶更爱讲鲜香,比较少讲陈香。但汕头这个地方不太一样,滋养了很多老香黄、老药桔,九制陈皮……的汕头,这里的品饮基因里,似乎天生就喜欢老味的东西。甚至包括乌龙茶也有喝老的民间基础。
  "像一些老水仙啊,很小的时候记忆里就有老人在喝。还有,小时候肚子不舒服啊,就是吃那个老药桔,这跟我们的区域饮食文化高度相关,反正我一喝普洱就喜欢上了。"郑少烘说。
  于是,从乌龙模式到普洱模式的切换,就像任督二脉的不打自通。
  一迷上普洱,就会去猎奇,自觉去查历史,知道什么是"改土归流",什么是"茶马互市",什么时候有"贡茶",有时候还会去找一些老茶人,当然,更会去找一些老茶。
  幸运的是,2000年初的普洱茶价格还没有飚上去,买好茶也比较容易,"我买过1992年的青饼,230元一饼,当然还有很多今天动辄几万块的老茶,那时候才几百甚至几十块一饼。"
  "当然也有当时几十块,现在也就涨到一百多的。这种居多。"
  而在2000年~2004年,郑少烘也毫不避讳地说,主要还是以买香港茶仓的茶为主,"我还专门去逐个考察香港老茶仓,专门去学习湿仓茶是怎么做的,因为那个时间段,人们的普遍认知就是那样,认为藏茶就是得那么存。"
  那是一个太多基础知识还没有在业界形成统一共识的年代,而现在回过头来看,当时买回来,后来被转卖或转送的大多数中,其实真正的好茶并不多。"第一,用料级别不够,第二,就是没有真真正正的做茶思想。"
  而商人的敏锐,让原本只是在"玩茶"的郑少烘,也从2004年,逐渐开始考虑从商业角度去介入的可能性,"普洱茶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类别,还同时拥有自然增值的金融属性,这样的商品类别真的是不多的,可以当成一个长长久久的事业来做。"
  "还有就是,有时候买到不好的茶,会感觉挺受伤的,那么推己及人,我也不想别人买茶的时候,有这种体验,这种上当受骗的感觉是终身不会消除的。"
  "而从投资的角度说,买一百款茶,起码有九十款是泡不出来的,很少人知道哪款茶当时45块钱,若干年后会变成十万。更多的是以前45块,现在还是65块、75块。所以,我也希望能建立一个普洱体系,它的价格是合理稳定的上涨。"
  2005年,"岁月知味"的品牌成立,郑少烘正式进军易武。
  ▎选中易武:只看趋势,不看当下。
  为什么是易武?很多人都问过郑少烘这个问题。
  21世纪初的易武,其实可以用"萧条"来形容。没有大企业,只有些许个体商家,而且都是当地本土的,跟勐海当时这种热点产区的发展很不一样。尽管在十几年后的今天回过头来看,早在上世纪末,易武就有点复兴的"苗头"冒出。
  (易武老街一景)
  "1996年到1998年的'顺时兴',1999年到2000年的'易昌号',简单来说就是两年一个小台阶。但之后2000年到2003年就基本空了,其实就跟产业的发展有关系。因为当时还属于销区需求影响产区的时代,只有客户喜欢了,产区才会去做。或者直接说,那时候不讲'产区'的,只讲'普洱茶'。而在业界还没有对这个产区的价值、这里的普洱茶的价值形成共识的前提下,它很难成体系地发展起来。"
  尽管如此,但彼时的郑少烘却已经对易武的价值,有了不同于其他人的认知。
  "其实选择易武,原因很简单,我只看趋势,不看当下。"
  在郑少烘的认知中,东方文化讲究委婉含蓄,讲求中庸之道。就像虽然在某一个特定历史阶段,社会的风气会偏浮躁偏简单粗暴,但经过时间沉淀后,终究会回归中国人最传统、最主流的温文尔雅。
  "口感也一样。当大家还在崇尚苦涩浓强口感的时候,我就觉得这种短时间的口感差异,一定会被长时间的趋势所改变。而我认为易武的茶性,正具有我理解的中国东方的刚柔并济。"
  郑少烘一直追求的是,新茶要好,老茶更要好喝。"我不希望新茶喝起来又苦又涩的。就像小孩子是不是非得气死父母才会成才呢?为什么不能小时候好,长大了更好?"
  而从清朝末年开始,作为茶马古道起点的易武,一度迎来了它的极度兴盛时代,一些古董级老茶如福元昌、宋聘号等,还有50年代印级茶的标杆产品,都是出自易武。
  可以说,作为一个具备高度文化属性和历史属性的产区,易武,更让已经对普洱发展史了然于胸的郑少烘,对未来充满信心,坐在采访桌前,他半开玩笑地说:"皇帝都给你背书了,你还不要就是个傻子了,是不是?"
  ▎"我什么都不给你,我就给你时间。"
  今天,作为一个已经被公认经典的普洱茶产区,来易武做茶的人已经非常多了。大到建工厂,小到"包棵树",从庞大的资本运作,到个体的发烧友……现在的易武,很是热闹。
  这让每年总产量不过几百吨的易武茶,在外界强烈的关注下,难免资源分散。但是这些年,深耕易武的岁月知味,已经构建了很多人无法逾越的"后进入障碍"--比如说,原料的把控,比如说,规模的仓储。
  十余年来,岁月知味花在易武原料上的资金,是以"亿"为单位的。1200吨的易武优质茶的仓储量,是其官方网站今天对外公布的数据。这个数字,已经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概念。
  (岁月知味在易武的毛茶仓库之冰山一角)
  在郑少烘看来,普洱茶是一种需要通过后期陈化,来证明其全部价值和生产工艺水准的产品。这就让岁月知味明确了一个最重要的抱负,那就是--成为中国最优质的易武老茶的核心供应商,甚至,易武茶的代名词。
  而关于对易武区域的了解和理解工作,在过去的十年,每个企业都在做,"可能每个企业都了解易武区域现在的口感和特点,但是有一点我可以肯定,那就是易武茶三年之后、十年之后、三十年之后,它会变成什么口感,没有人会比我们更知道。"郑少烘说。
  (岁月知味历时十数年,上百款茶品,已经建立起了关于"易武之味"的庞大数据库,这个数据库将随着时光推移,越来越丰富。)
  为了有充分的数据对比证明,岁月知味通过控制新茶进入流通环节的数量,来确保自己的老茶存量,一般"每年的新茶只卖三成,其余的囤在东莞仓库中自然陈化。"
  当然这个比例并不是机械的。"每年做年度计划的时候,我们都会非常谨慎,哪些是畅销款,哪些是最顶端的但是又有量,哪些是中档位但是市场反应强烈……我们都会以以往的数据来做参照,再做市场调整。最后我所有要存的产品,一定是从一个长久的销售来讲的。品质、规模、年份、仓储,一个都不能少。"
  而现在,岁月知味已实现每年的销售额有60%以上来源于往年茶品。"所以我经常跟我们的合作商开玩笑说,我什么都不给你,我就给你时间。"
  ▎普洱,茶人的最后一站
  "岁月知味",四个字犹如一个预言一样,印证着郑少烘这十多年来的商业逻辑和普洱茶观。
  "普洱茶,怎么讲……我认为是更需要经过其他茶类之后,才能更容易进入欣赏普洱茶的状态。
  我们潮汕人从小喝茶,至于我,几乎是所有茶类都喝了个遍了,各式各样的,绿茶红茶也喝、大红袍水仙也喝,但喝到最后,喝到普洱,就基本喝不回去了。"
  "而一饼好的陈年老茶的生成,和人的成长太相似了。普洱就像人的年华一样,昨天的你很美好,明天的你可能更好,但你永远回不到昨天这种状态了。这也是我为什么一直主张新茶要好,因为你的每一个年华都应该很美好。"
  (榕荟。岁月知味在珠江边的茶坊,融汇中西,很见格调,一定意义上也浸透了郑少烘的个人气质。)
  一个企业的气质,跟一个企业领导者的气质有太多的正相关。而在今天的茶企领袖人物中,郑少烘是少见的"儒商"。他好茶、好酒、爱字画,写书法几十年,又是"性情中人",为人极其爽快。
  对于自己认可的朋友,郑少烘是不吝于送最好的茶给他。尤其是酒后。所以郑少烘极少饮酒。但事实上,这位曾经的律师现在的茶人,酒量颇宏。
  而酒后,素来儒雅温和的他也会变得更有潮州人的豪情。他会赠最好的茶给朋友,更会写最好的行书给朋友。
  但他并未觉得这是自己的损失。
  毕竟对于控制最多易武原料的岁月知味来说,多一个热爱易武茶的人,也是多出一个未来知味的知音。
  所以郑少烘说:"我希望未来再过10年之后,所有人要买易武茶,首先想到的就是岁月知味。"
相关标签:
普洱 普洱茶 就是 岁月 产区 潮汕 时候 新茶 口感 东莞 年到 企业 价值 时间 汕头 仓储 认知 庞大 要好 余年来 科技 自名 旋转舞台 栉风沐雨 实质 反复推敲 耄耋之年 水漫金山 塑料包装 诗怀 汉顺帝 瓜蒂 现居 兴味 小件 花腔 套曲 普洱茶膏 无赖 特斯
更多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