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时英今年85岁了,大多数时间仍在茶园里搞科研,有时一呆就是十来天,总有爱茶的年轻人在他周围。普洱市每年举办的斗茶大赛上,也总能看到他专注评茶的身影,大家亲切地称呼他"肖老师"。 图为:肖时英在茶园观察茶树长势 被誉为"云南无性系茶树之父"的肖时英,年过八旬还在孜孜不倦地分享研究所获,为云茶产业发展壮大贡献余热。"这三个无性系茶树品种是新选育出来的,其中一个不仅口感上经得起挑剔,而且嫩叶上有红、黄、绿3种颜色,非常漂亮。"做了一辈子的茶叶研究,他希望选育的每个无性系茶树良种,都能造福更多的山区茶农。 扎根边疆,青春献给云南茶 出生于湖南省新化县的肖时英,进入云茶种植的研究领域,缘起于大学时期。上世纪50年代,他考入武汉大学农学院茶专科,开始学茶、研茶。毕业后来到云南从事茶叶方面的科研工作,第一站是勐海的茶叶试验场,此后,他扎根边疆,把青春年华奉献给了云南茶。 "当时,茶树都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古茶树,结实性很差,发展新茶园缺少茶籽,想通过扦插繁殖来解决茶籽不足的问题。"肖时英回忆道,他做了茶籽育苗、茶树扦插、茶树嫁接、茶树高位压条等繁殖方法试验,取得可喜成果,还试验成功"以苗育苗"扦插新方法,成活率高,成长更快,在省内外新建茶园中广泛应用。经过多年试验摸索,云南大叶茶的扦插成活率提高到了80%以上,解决了云南大叶茶扦插不易发根的难题,为后来运用扦插技术种茶奠定了基础。 搞选种要摸清品种资源,收集育种原始材料,肖时英每年要用大量的时间,到茶区搞调查,先后到双江勐库和懂过、澜沧景迈和糯福、凤庆凤山青树、勐腊易武、勐海南糯山等茶乡,调查茶树地方品种和栽种制作技术,向茶农学到了宝贵的技术经验,撰写了《云南大叶种茶地方品种整理与鉴定》等文章。 "在边疆生活虽然艰苦,科研工作却带给我欢乐和力量。"从勐海的云南茶科所,到普文农场,再到中国普洱茶研究院(当时为茶树良种场),肖时英从未脱离心爱的茶叶科研工作。1958年,他被错划为右派,被处理到普文农场劳动教养。其后的26年多的时间里,肖时英坚守在技术员、技师、农艺师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为农场发展茶产业提供技术指导,建成了5000余亩高标准茶园。他试验成功在建新茶园中采用移栽半年生茶苗、茶籽直播等技术在全省推广,还试验大面积茶树修剪新方法,总结出一套适合大叶茶生长特点的修剪技术等在云南茶叶种植历史上具有开创性的一系列技术标准。 "经过不懈努力,实现了我年轻时来云南搞科研,选育大叶茶良种的梦想。"在普洱茶树良种场,肖时英和爱人张木兰选育出了云瑰、云梅、矮丰等多个无性系茶树良种,这3个良种通过了省级验收审定,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为云南大叶种茶树新品种选育和繁殖奠定了基础,很多良种深得茶农喜爱而被广泛引种栽培。同时,肖时英还致力于茶树良种良法配套推广,创制良种名优茶,众多茶农从中受益增产增收。 退而不休,开创立体茶园新景观 雨过天晴,春茶采收时节刚过,在普洱市区东部大寨片区的茶园里,肖时英带着学生们在他的茶叶基地种树,新植的樱桃、桂花、石榴等立体遮阴树,将缓坡茶园分隔出10多个特色景致。"我要建成一个茶庄园,将科研和观光结合,吸引更多人来参观,推广现代茶园种植模式。"他努力多年的园林式立体茶园景观,正在变为现实。 走进茶园,空气清新,国家级立体生态茶园标准化示范区的牌子十分醒目,这片100多亩的基地里,面积虽不算大,却藏有玄机:茶树修剪成立体树状,形成两个采摘面,较一般平面树,茶叶产量和效益提高近2倍;立体茶园在同一梯台上,搭配种植发芽期不同的两个品种,能有效调剂劳力,便于及时采茶;茶园里不仅有云南大叶种、福建小叶种,甚至还有印度阿萨姆种,堪称茶树品种的大观园……肖时英一生中多项开创性的科研成果在茶园活生生地展现出来。 1992年退休后,肖时英和妻子拿出存款,又向亲朋借了一些钱,租茶地建茶厂。"搞这些,并不是为了赚钱,有相对固定的茶园,更便于做科研。"肖时英说,想把一些新理念和新技术加以验证和实现,就租了山地,垦建成示范性的"立体生态茶园",并继续为云南这片土地选育、推广一些无性系茶树良种。肖时英首创的"立体生态茶园"种植模式,不论是茶叶产量、茶园环境、茶树病虫害防治等都取得不俗的成果,现在已经证明能够有效解决茶叶"丰产不丰收"、土地利用率不高等难题,这些种植标准在中低产茶园改造中受到欢迎。 肖时英退而不休著书传授研茶经验,去年,他出版了新书,了却了一桩心愿。"我提笔将关于普洱茶的所见、所闻、所悟写出来,给现在和后来的茶人留一份参考资料。"他推出了"我亲历的云南茶"系列共3本书,受到爱茶人士的喜爱。 "回顾我这一辈子学茶、研茶、种茶、制茶、教茶、评茶、写茶的实践与收获,深感自己的茶人生是探索、开创、丰富和幸福的。"肖时英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