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茶商茶农

蔡清炜:宁德80后茶人的白茶梦

时间:2025-02-07 来源:中华普洱茶网
在茶叶总公司茶城C区36号店,蔡清炜请我们分享"获奖茶之母",他哥哥蔡清寿则神情自豪地观察着我们的反应。之所以称为"获奖茶之母",是因为"翁溪"的金奖白茶就出自这批茶叶,它们是蔡清寿的杰作。
  这又是一个典型的家族企业联合体,2000年来京打拼数年后,蔡清炜成立了"北京天天品茶业有限公司",主要面向全国批发铁观音、白茶和红茶;蔡清寿在老家打理"福鼎市天天品茶叶有限公司",2013年9月,这家公司成为闽东地区的龙头企业;他们的父亲,则专门管理蔡家的有机茶园基地。
  六年前布局
  对于很多茶商和制茶企业来说,白茶市场日渐升温只是近两年的事,蔡清炜却在2008年成立天天品时,同时申请注册了"翁溪"商标。翁溪村位于白茶之乡福鼎点头镇,是经国家有关部门认定的华茶二号--"大毫茶"发源地。
  蔡清炜兄弟俩"出手"如此之早,与其说源于"先知先觉"的商业嗅觉,不如说是由于一种压抑多年的不服气。蔡清寿认为第一届斗茶大赛就应该设立白茶奖项,他说:白茶是历史名茶,一直都是出口的,为什么在国内市场就不行?如此,一场数年前开始酝酿的白茶之战,从他们申请翁溪商标那一天起,正式打响了。
  "一茶一树"
  蔡清炜特意打开手机里的茶园图片,介绍他所说的"一茶一树"限产理念。
  北方茶友听到"单枞","老枞"这些说法,脑海中很容易出现人一多高的小树丛。这是个误会,现实中的茶园,是一蓬蓬,一簇簇地生长在闽北梯田或者台地里。
  蔡清炜的茶园是另一番景象:它们像是果园,看上去稀稀拉拉,有些茶树已有二十年以上的树龄。蔡清炜说,几年前,他们砍掉了其中一些茶树,确保"一平方只种一棵树",而密植的茶园每平米茶树多达数十株。
  "稀植"是一方面,蔡家在点头镇小学周围和新农场共有30多亩茶园,加上近年来发展的合作茶园,全部实行人工锄草,上有机肥料,这些都意味着种植环节将产生更高的投入。蔡清炜说,每年锄草时,常要雇几十个人,人均日工资200多元,要花一个多月才能锄一遍……
  "一茶一树"的种植模式,实际上是一种主动限产理念。据蔡清炜介绍,正常情况下,每亩茶园均产100-150公斤,他们的300多亩茶园一季约产10吨茶叶,但限产之后,就只有不到1吨了。
  "我们牺牲了九成的产量,换来高品质的茶青。"蔡清炜告诉《中国商人》,在翁溪村,他们的茶园是海拔最高的,由于实行了稀植,茶树可吸收足够阳光和养料,蔡家的白茶在斗茶大赛中赢得专家如此点评:"毫芽壮实、匀齐,色银白,汤色浅黄明亮,毫香鲜爽、鲜醇,叶底黄亮肥壮。"
  "天青地白"
  专家们对白茶外观与汤色好评,代表了行业和市场对近年来白茶新工艺的一种追求。对蔡清炜的父亲那一代人来说,则意味着一种疼痛抑或遗憾:作为一个老茶人,蔡清炜的父亲偏爱焙火稍高一点的茶,其茶汤呈现"铁褐色"。
  "可我们还不是白茶第一品牌,我们必须做市场和消费者能接受的茶,因此我们年轻人和老一辈的观念并不总是一致的。"蔡清炜说,但是在制茶的关键环节,蔡家父兄三人绝不会节省人工。
  比如白茶的"晾青",蔡家的标准是必须达到60个小时。蔡清寿说,这可不是个轻松活儿,如果天气好,一天可能就晒干了,要密切关注气温变化,温度过高时,就要搬到屋子里。
  之所以如此辛苦来回倒腾茶青,是因为萎凋时间不够,茶叶会发青,如同草一样绿。只有达到60个小时,才能很好发挥出茶叶中的黄酮等精微物质,才会出现老师傅们要求的"天青地白"形态,以及白茶特有的毫香。
  "您看,我们茶底是活的,没有一片发黑的死叶。"蔡清寿说,对于白茶来说,渥堆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工序,渥堆厚度在25cm刚刚好,渥堆太厚,温度和时间掌握不恰当,容易把茶做死,更不会出现隐约而迷人的"果蜜香"。
  蔡清寿是一个"爱茶如命"的人,清闲时,他会来京城转转。更多时候则是参与当地,或者跟村里的人斗茶。"从鸡蛋里挑骨头"一般找到某一款茶的难喝之处,并研究如何改进其工艺,是蔡清寿的乐趣。
  蔡清寿15岁随父学制茶,一晃已25年过去,如今蔡家白茶茶园种植已经申请了专利权保护。和他的弟弟一样,蔡清寿的梦想是做出人们愿意"天天品"的--好喝的白茶。
相关标签:
白茶 茶园 茶树 茶叶 点头镇 数年 市场 闽东地区 父亲 闽北 福鼎市 好发 发青 福鼎 挥出 如命 一多 匀齐 获奖 人工 大棚 阴凉处 千辛万苦 王鹏 宣传性 太平广记 千两茶 管理制度 观察使 婚恋 京津 库斯科 福建农学院 熏蒸 生翼 干涉 跨文化 茂兰 希腊文 郏县
更多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