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茶商茶农

日照碧波茶业“土专家”黄冬华:四十年绿茶情缘

时间:2024-05-01 来源:中华普洱茶网
 今年是日照市"南茶北引"试种成功48周年,对于日照碧波茶业有限公司朝元山基地技术主管黄冬华来说,四十年的绿茶情缘,让他亲身见证并参与了"南茶北引"成功的历史。今年58岁的黄冬华,在当地已是一位有名的"土专家",比日照绿茶整整大10岁他,黑里透红的脸上布满了皱纹,顶着黑白相间的头发,看上去要比他的实际年龄大了许多。近日,他回顾了自己充满神奇色彩的四个"春天"。
  结缘之春
  那是1976年的春天,走出初中校门的黄冬华回到了有"南茶北引第一村"之称的岚山区巨峰镇西赵家庄村务农,然后从生产队调到了茶园队,并选入茶园队科研小组。当时,科研组从北方茶树习性的特点,进行了茶树不同高度、幅度修剪,不同时间、不同深度施肥,不同方式越冬管理以及选育抗寒品种,根据测土配方施肥等多个试验项目,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当时北方茶叶栽培和越冬管理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在日常的茶园管理和试验中,由于与茶的朝夕相处,黄冬华不但掌握了茶树管理的技术,而且进一步增加了对茶树的感情,从此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
  成就之春
  1983年,又是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黄冬华从一名技术员荣升为茶园队队长。新官上任三把火,黄冬华也不例外:一把火是组织60名队员在百亩茶园里摆起了擂台赛,通过比赛发现问题,总结交流经验,进一步提高了茶园管理质量;第二把火是组织采茶比赛,采茶姑娘边采边唱,歌声飞扬,场面壮观,营造一种和谐、喜庆、积极向上的氛围;第三把火是组织炒茶比赛,茶厂里机器轰鸣,人头攒动,清茶飘香,给人一种心旷神怡,飘飘欲仙的感觉。黄冬华自豪地说:"我爱上了茶,茶成就了我!
  升华之春
  1987年春天,巨峰镇党委为推动茶业发展和招商引资工作,动员黄冬华回村担任了党支部书记。黄冬华不负众望,说干就干,在充分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吃粮靠村前,花钱靠村后,发展靠朝元山"的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粮食生产、茶叶生产和招商引资。在保证粮田面积不减少的情况下,开荒种茶,扩大茶园面积,到2004年,由原来的百亩茶园扩大到350亩,人均茶收入达到1755元,成为名符其实的茶叶专业村。同时,积极推进与日照港的合作,招商引资,使山东省最大的茶叶企业--日照碧波茶业有限公司落户朝元山,先后建起了碧波山庄、碧波茶厂和朝元山茶园基地,实现了村民有饭吃、有活干、有钱挣的愿望,把农民转化为产业工人。
  回归之春
  2005年春天,黄冬华从村党支部书记的位子上退了下来,很快又被日照碧波茶业有限公司聘为朝元山茶园基地技术主管,并先后兼任相家楼基地、南北山基地的技术指导员。经过多年的试验和实践,黄冬华成为周围村庄有名的土专家。在气象方面,他总结概括了"朝元山带帽,大雨将来到。"有一次姑娘们正在采茶,老黄突然说:"要下雨了,抓紧到候工室避一下!"有的姑娘不以为然,结果淋成了落汤鸡。老黄笑着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在病虫害防治方面,他总结出了"六月十八,蜡蚧出发"。也就是说,六月十八前后,角蜡蚧破壳出动,是防治的最佳时间。在茶树越冬防护方面,黄冬华创造了茶行空间铺草,茶行北侧遮苫子,茶行上方盖麦秧,取得了很好的越冬防护效果。这一方法后来被专家概括为"穿棉鞋,披风衣,戴草帽。"由于简单、形象、易记、便于操作,在茶农中很快得到了推广。有人问老黄:"整天风里来、雨里去的,这样值得吗?"老黄自豪地说:"虽然日晒雨淋,操心劳累,但终日与茶为伍,与茶人相伴,也是其乐融融!"
  在结束采访时,我用非常时髦的话问老黄:"现在都在谈论中国梦,作为茶叶人,你的梦想是什么?"黄冬华不加思索地说:"天,风调雨顺;地,肥沃有劲;人,和谐相处;茶,茶苗全,长势旺。"我恍然大悟:"这不就是天时、地利、人和、茶绿吗?"大家都会意的笑了。那朗朗笑声,充满了幸福、自信和力量!
相关标签:
冬华 茶园 老黄 元山 之春 日照 茶树 碧波 茶业 茶叶 巨峰镇 基地 党支部 土专家 管理 不同 招商引资 技术 日照港 茶厂 侃侃而谈 五祖 瑞应 可想而知 本子 徐炳文 发横财 富士山 待价而沽 无继 大过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 适销 经理人 武术 立得 晓会 中国国际贸易中心 勐海茶厂 天发
更多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