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茶商茶农

恩施玉露手工茶制作技艺传承人——向书兰

时间:2025-02-07 来源:中华普洱茶网


眼前,是一杯恩施玉露茶,青翠的茶叶在杯中沉浮、舒展,袅袅的清香,让整个房间多了一些素雅。而记者看见的却是一双手,一双搓出恩施玉露茶的手,一双满是老茧的粗糙的手。这双手属于向书兰,一个年近50的土家汉子,一个搓茶30余年的"老茶人"。粗糙的手,是因为手上满是一层又一层的死皮,一个又一个的老茧。
  5月22日晚上8点,夜幕下的群山一片寂静。而位于恩施市屯堡乡马者村的凯迪克茶叶有限公司生产基地却灯火通明,一天最繁忙的时候开始了。

  恩施玉露手工制作工艺大致要经过蒸青、散热、揉捻、整形上光、烘焙、拣选等工序。做完蒸青、散热这两道工序时,已是深夜10点多,向书兰走进了加工坊。只见一座长方形的密封灶台旁站着5个制茶人,灶台上的特制水泥板已被烘烤得热气腾腾。"不能去摸水泥板,一摸手上就会被烫出一层水泡。"身边的生产基地工作人员提醒记者。

  此刻,让人不得不想起向书兰的那双手,那一层层的死皮、一个个的老茧,就是在这样的灶台上,慢慢地"炼"出来的。

  向书兰最开始做茶的时候,只有15岁。向书兰的父亲也是制茶人。从小,向书兰就觉得把一包包的青叶变成一盒盒、一袋袋的茶叶很有趣,于是常常偷跑进车间里摆弄,这一摆弄就是30多年。

  手工制茶不能戴手套,也不能用工具,在温度高达120℃的灶台上,全凭手在茶叶间翻炒、揉搓。"灶台温度高,茶叶的温度也高,刚开始,手指、手掌上全是烫出的水泡,连拿碗吃饭都很困难。"向书兰说。

  满手的水泡也不能挡住向书兰对制茶的热情,忍着疼,继续上。水泡破了,长出一层死皮,然后又生水泡,又长死皮。

  不知不觉,时间已到了深夜1点多,最后一道拣选的工序也完成了,但这时他还不能休息,因为还有几包鲜茶等着他加工。"去休息的时候,一般已是清晨。"向书兰说。

  "清晨睡,上午起,每天在灶台上站近20个小时,去年我在这里蹲点采访了两天,真的吃不消,脚都站肿了。"一位采访过制茶工艺的记者说。

  2002年,向书兰以前工作的恩施地区烟茶麻公司改制,他就自己办起了茶厂,带着家里人手工制茶。"刚开始家人的劲头很足,慢慢地,他们都不做了,因为做茶太辛苦了,就我一个人坚持了下来。"向书兰说。

  多一分坚持,多一分毅力,回报就会丰厚。向书兰靠着对恩施玉露的执著,不仅忍受了做茶的辛苦,还不断学习,将恩施玉露发扬光大。

  恩施玉露是中国十大历史名茶之一,制茶工艺源自唐朝,创制于清朝,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在国际国内享有盛誉。而制作恩施玉露成功的关键,就是制茶者的手上功夫和火候。

  最开始的手工制茶有许多缺陷,常常出现鲜叶变红、茶叶不紧细圆直等情况。向书兰苦苦地思考,和其他几位恩施玉露传承人一起反复实验,又通过公司请来了茶叶专家。

  为了避免鲜叶变红,向书兰和专家一起守在蒸青时的灶台前,不断地实验,通过闻味道来判断蒸青的火候。为了让茶叶达到精细圆直的标准,向书兰的手上不知多了多少水泡,他反复地揉搓,寻找最佳的手法。

  如今,凯迪克公司请来了多位茶叶专家,给制茶师傅教理论知识,每堂课向书兰都不落下,他将理论知识的点点滴滴都记在笔记本上,并结合自己的实践,提升自己的制茶水平,还将工作中的疑惑认真地向专家请教。"这些理论知识让我研究制茶技术的方向更加明确,少走了很多弯路。"向书兰说。以前,他不知道什么鲜叶做出的茶品质最好,也不知道为什么要有蒸青的工序,更不知道什么叫"酶"。"我以前只知道按照师父教授的手艺做,至于为什么这么做,连师父也不是很清楚。"

  由于恩施玉露是纯手工制作,所以外形紧细圆直,颜色绿润,汤色绿亮,香气清高,在市场上极为走俏。但是,制作过程太辛苦了,一个熟手,一人一天最多也只能制作5公斤。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有肯吃这个苦的。"像我们这个年纪,会做手工玉露的不到10人。"向书兰说。现在,他最大的愿望是物色几名合适的年轻人,把自己的手艺传承下去。 (节选)

相关标签:
玉露 恩施 灶台 茶叶 水泡 手工 工序 老茧 凯迪 水泥板 专家 制作 青叶 火候 温度 恩施市 记者 理论 时候 工艺 鱼目混珠 机能 海关 朝鲜 神啊 传染性 北京中医院 藤子 大关县 德耀 甾醇 肌肤 疝气 克雷泰伊 曲径通幽 象窝 耿直 明智 开晴 繁缛
更多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