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茶商茶农

刘文新:用‘心容天下’的理念做茶

时间:2024-05-02 来源:中华普洱茶网

  "这里您看到的是国家级标准化示范茶园,沿着这条路,我告诉大家这里就是信阳毛尖的发源地,传说中的第一棵茶树就是在这儿……"刘文新手指沙盘,语速极快,向来参观的贵宾介绍自己的文新茶叶基地。

  这样的介绍几乎每隔几天就有,来的客人都是重量级的,需要刘文新亲自解说。

  记者接过茶庄主人递上来的名片,各种头衔和荣誉占满了这方寸天地

  信阳市中山北路205号,文新茶叶公司总部所在地;信阳市羊山新区新二十四大街北段,文新茶叶科技园。

  去年12月14日上午九点,记者如约来到刘文新的办公室。

  寒暄之余,记者接过茶庄主人递来的名片,各种头衔和荣誉占满了这方寸天地:"全国青联委员"、"共青团全国十五大代表"、"五四奖章获得者"、"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全国劳动模范"等。

  "这些荣誉你最看重哪个?"

  "我都看重,都是国家给的,没有孰重孰轻。"刘文新指着自己的名片说。

  办公室很大,大约有40平方米,几棵植物点缀其间,茶桌上配有全套功夫茶具。

  刘文新选择了靠窗户的位子坐下来,窗外的文新茶叶广告正好在他的背后,色彩清雅。秘书小袁正在准备功夫茶--信阳红"中原一号",罐装,是信阳红家族中的极品。

  "品品我们的信阳红,省委卢书记都说了,信阳红,那是真的红啊。"

  "我这人干事是这样,要么不干,要干就干成,我26岁就当信阳最年轻的政协委员了。"刘文新言语中透露出自豪感。

  在记者还没有提问之前,刘文新已经开始自我介绍,显然他很熟悉媒体。

  就在采访的前一天,记者看到刘文新在给客人介绍自己时,指着玻璃展柜里面陈列的背篓、账本、各种荣誉证书、还有一部"大哥大"说,这就是我的创业史。

  我们的访谈就从他的奋斗史谈起。

  "那个时候我干的事情太多了,3天也说不完"

  "我记事的时候,6个人的田地,4个人干,那累的要命啊,现在想想不知道是怎么过来的,幼小的肩膀挑稻捆,压的要命,肩膀磨得都冒血。"刘文新把"累的要命"说了三遍。

  1972年,刘文新出生在信阳市素有"北大荒"之称的平桥区肖王乡肖王村,兄妹7人,他排行老六,全家9口人挤在3间土坯房里。

  1986年,贫困的家境已没有能力供他上学,只有辍学回家。14岁到17岁这3年,刘文新在家里养过鱼,放过鸭子,贩过青菜。

  1989年,17岁的刘文新带着养鸭子、贩菜赚来的300元,骑着一辆破自行车,带着一床旧棉被,从乡下来到信阳市,开始卖鸡蛋。

  "每天天不亮就上路,骑车10公里,从肖王庄往市内贩鸡蛋,现在20岁的小孩也不愿意去卖鸡蛋,那时我在心里发誓,我一定要出人头地。"

  但城里的生活,让刘文新几番折腾下来,几乎所剩无几。

  刘文新的姐夫是做茶叶生意的。他听姐夫说市场上的信阳毛尖很紧俏,而茶叶的利润要远远高于鸡蛋的利润,这激起了他对茶叶生意最初的兴趣。

  "我一直都觉得,命运就掌握在我自己的手里,就看我自己怎么把握了。"

  第一次买卖茶叶,在姐夫的帮助下,刘文新掏出身上所有的积蓄,购买了7公斤,回来沿街叫卖。他很快发现,一斤鸡蛋只赚一两角,而一斤茶叶能赚一块多。刘文新意识到,信阳是茶乡,商机巨大。

  刘文新说,那时候的日子过的很艰难,冬天里没有钱买袜子、买毛裤。衣着单薄的他照常每天穿梭在大街小巷中,双脚经常被冻肿。每天晚上回到租住的小屋,都要用掰开的辣椒泡水洗脚,否则就疼得睡不着觉。

  "那个时候我干的事情太多了,3天也说不完。"谈起当年,刘文新并没有失落的表情,相反,很惬意。

  在文新茶馆里,今年已68岁的老郭谈起当年出摊卖茶的事,"我比他大20多岁,这小伙子聪明能干,能吃苦,嘴巴会说,搞不过他,那个时候我就觉得这个年轻人能成事。"

  "那时摆地摊,谁也摆不过我,生意基本上都能做成,另外我选位置一绝,知道什么地方有人气,现在文新所有的茶馆都是我亲自选的,文新产业园区所在地位置很好吧,高速路出入口处,所有上下高速的车都会经过我的门前,不看也得看。"刘文新哈哈大笑,言语间透着精明。

  "我就是企业的创业者、奠基人,哪个地方做的不好,它会影响我的声誉"

  1992年,邓小平南巡,改革开放的大潮,使茶乡再难平静。这一年信阳市提出建设"中国茶都",决定举办第一届茶叶节,并投巨资建设幸福路茶叶市场。已经摆了3年地摊的刘文新决定第一个吃螃蟹,怀揣着1万元现金租店铺卖茶,结束地摊生活。

  "虽然有点累,但是生意很红火,每天过的很充实很自信,当年就赚了几万块钱。"刘文新说,从小的磨砺,使他对市场有着特别的洞察力,当人们还习惯于用报纸包装茶叶时,刘文新开始用塑料薄膜;当别人用塑料薄膜时,他就用彩印塑料袋;当别人用塑料袋时,他又用上了彩印金属盒、木制礼品盒……

  "我这人善学,那个时候信阳的大街小巷,所有茶叶的包装都是我生产的。"

  赚了钱,刘文新投资36万元购置了门面房。由于他经销的全是地道的大山毛尖,汤清色绿,味道醇厚,再加上价格公道,质量可靠,生意越做越大。他还聘请全国著名的茶叶专家作为公司的高级顾问,使"文新毛尖茶"的风味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刘文新善于捕捉商机。他发现信阳毛尖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没法保鲜,很多商家都不敢买进四五十块一斤的茶叶,因为一旦售不出次年就会出斑。刘文新再次抓住商机,装了信阳第一个专业保鲜库,把没人敢经营的茶叶装满冷库,等到大家的高端茶卖完了,只能到文新茶庄来批发。

  "我保鲜起来的茶叶,质量好,叶绿色青,别处没有,价格虽然比原来的高出一倍但还是一售而空。"刘文新自豪地说。

  1995年2月,刘文新成立文新茶叶有限责任公司,8月18日,文新公司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文新信阳毛尖"商标。

  "那个时候年轻,思想活跃,虽然没有出过国,但经常看国外企业的书,知道国外很多知名企业,比如福特、松下都是用名字注册商标,我就想用自己的名字注册。"刘文新说。

  在文新茶馆所有的用具上,包括餐巾纸的盒子,都有"文新"两字。两字的旁边有一个像肯德基一样的商标,只不过图像换成了刘文新。

  "高起步是最大的节约,低起步则是最大的浪费"

  1998年,刘文新开茶叶店已7年,信阳国际茶叶节也举办了七届。这一届茶叶节中外宾朋云集,贵宾在品茶赏茶间隙,提出为什么信阳没有一家高档次的茶馆。说着无意,听着有心。刘文新决定在信阳建一家集文化、休闲、品茶为一体的茶艺馆。为此,他去北京中央美院重金聘请设计师。

  "1999年,花了1万元请人设计,听起来可笑,在信阳,1000元都没有人愿意掏,那个时候我就有100多万元,已经购置了几处房产了。"

  2000年9月,文新茶馆开张,原全国人大常委、副委员长彭冲亲自题写了"文新茶艺馆"匾额。

  "茶馆生意火得要命啊,当时像赶集一样,这桌刚走,立马就坐上了,一天卖水就可以卖到5000多元,我的经营策略特别多,一个想法接着一个想法,现在想想都可以写到北大、清华MBA的教科书里。"这一年,刘文新28岁。

  紧接着,刘文新又投资千万元,在中山北路繁华地段修建了一幢2000多平方米的文新公司综合楼,除了销售中心、仓储、办公、职工食堂外,一半面积用来开办又一个茶艺馆,发展连锁经营。

  2002年开业,刘文新请来了时任河南省工商联总商会会长张玉麟、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国际知名茶叶专家沈培和等亲临现场。

  这在信阳历史上是破天荒。

  2006年,完成原始积累的刘文新决定到河南省会郑州打拼,先期,他凭借摆地摊看位置的眼光,选择郑州经四路一处2000多平方米的房屋,但遭到大家的反对,认为茶馆没有必要这么大,但刘文新毫不犹豫,拍板,干。

  "连续几个月我都在工地吃住,瘦了18斤。"

  现在,2000平方米的茶庄和茶艺馆,成为信阳毛尖在省会郑州最大的经营场所。

  "高起步是最大的节约,低起步则是最大的浪费。"刘文新说。一位多年的朋友说,刘文新的不犹豫、不放弃,令人钦佩,这一点我们很难做到。

  "做生意其实就是经营人,我对自己的要求是正直自信,堂堂正正做人"

  "做生意其实就是在经营人,把人经营好了生意自然就成功。"刘文新说,商人更要懂得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以情待人、以情感人、以情动人。

  在文新茶馆和茶庄的每个桌上,都有一份最新的《文新茶》小报。茶馆里的服务员说,这份报纸的内容都是刘总亲自审定,每月都会发到各个茶馆。

  "这是我们内部和外部沟通的桥梁,别看它小,力量大。"刘文新扬着手中的报纸说。

  记者手上的《文新茶》报是2012年11月总第18期,共12个版,彩印。大部分内容是各级领导视察文新公司,刘文新陪同的图片,当然也有公司培训、员工工作心得这样的文字。第18期的头条标题是:省委书记卢展工与刘文新聊茶。

  "我对自己的要求是正直自信,堂堂正正做人,坚守道德的底线,不越雷池半步。"刘文新刻意加重了"正直"两字的语气。

  办公室的门再次敲响,访谈被打断,这是第四次。进来的是一位年轻的员工,刘文新在递过来的文件上迅速签上自己的名字,笔迹利落有力。

  "昨天晚上你发短信给我,我没有回,你知道原因吗?"刘文新抬头,这位员工一脸尴尬。

  "公司员工发短信给我,我很少有不回的,不回肯定是有原因的,这次对你的任职,是我们高层经过认真商讨过的,你怎么能说自己不行呢,人要有自信,这么多年还没有从我身上学到吗?自信。"

  在文新茶园种植基地,记者看到,园区路两边,每隔一米就有一块造型精美的石头,上面刻着人名,旁边种一棵茶树。这是刘文新为每一个来视察的领导种下的。

  "我最大的爱好是找人聊天,不管是做什么的,哪怕是80岁的老人,因为从小辍学,我对知识有无限的渴望,我总是把自己比喻成海绵,别人说着无心,我听着有意,学到的马上就用,我看到一本书,会很快发现其中的核心内容,并且充分利用。"

  迅速学习,从细节处琢磨,汲取并转换成执行力是刘文新的过人之处。

  在刘文新办公室的书橱里,摆放着有《成功管理者》、《中国茶叶年鉴》、《茶叶深加工技术》,也有畅销书《大秦帝国》,还有《在北大听讲座》丛书。

  "我看的第一本书是《红顶商人胡雪岩》。"刘文新说从胡雪岩身上辩证地学到了处事的方与圆,知道人脉就是财富,这是他从中得到最大的启示。

  茶叶界一位郭姓老板说,这么多年,刘文新除了勤奋、聪明外,他的成功就在于他把人经营好了。

  "我是山乡农民的儿子,让更多的农民走出困境,是我的心愿"

  浉河区何家寨村的陈正军,十几年前和刘文新一样,靠卖茶叶维持生计,一年辛苦下来,只能落个"肚儿圆"。

  今天,当陈正军成为文新公司建在何家寨毛尖生产基地的成员后,茶叶由公司统一收购,一年收入四五万元。

  "现在都成为他的工人了,他是个干实事的人,只要是文新来收茶叶,我们都愿意给他。"陈正军说。

  像陈正军一样,信阳市依靠文新公司致富的茶农有2万多人。"我是山乡农民的儿子。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让信阳毛尖这个产业发展起来,让更多的茶农尽快富裕起来。"从提篮小卖到今天的规模经营,刘文新摒弃了小农意识,实现了从茶贩到茶商人生质的飞跃。

  "那个时候,我带着公司员工和技术人员到山上为茶农讲课,农民欢迎得很,不信你上山问问。"

  窗外的阳光照进来,刘文新端起茶杯咂摸着。

  "鸦反哺,羊跪乳"。刘文新说,我深爱着生我养我的山山水水,能有机会回报家乡父老乡亲,是我的荣幸。

  "我把自己当成名茶复兴者,用'心容天下'的理念做茶"

  "你应该对茶很了解吧?"

  "对茶叶历史的了解,是在做茶的过程中慢慢知道的,原来不知道茶树长什么样,现在我的茶馆在中国可以说是最大的店,福建、安徽、四川、湖北等地的茶馆我基本上都熟。"刘文新再次端起茶杯先闻后抿上一口,言外之意没有我不知道的。

  作为中国的十大名茶之一,信阳毛尖早已闻名遐迩。

  宋代大文豪兼好茶之士苏东坡曾经盛赞"淮南茶,信阳第一!"1915年参加万国博览会时,信阳毛尖就已经作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获得过金奖。

  历史在前进,但信阳毛尖沉沦了,落伍了,在国际国内绿茶市场,很多年找不到信阳毛尖的品牌。

  做了20年茶叶生意、谙熟信阳毛尖秉性的刘文新说:心有不甘!"'名茶复兴者'这个提法,给人第一感觉是口气很大?"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刘文新并没有直接回答记者的问题。"名茶复兴者,当时谁都不敢提,觉得这是笑话。我把自己当成名茶复兴者,提出'心容天下'的做茶理念。"刘文新拍着胸脯说。

  刘文新第一次提出"心容天下"的做茶理念是在2005年,当时,很多信阳毛尖企业的老总不以为然:"心容天下跟信阳毛尖有什么关系,我们就是做茶叶的,我们赚钱就可以了。"

  刘文新说,他喜欢绿色,青山,碧水,绿茶,透亮翠绿的茶汤,都是绿色。

  至今,刘文新仍保持着这样的习惯:每到采茶季节,他凌晨两三点就赶到大山茶区,穿梭于茶叶批发市场,查看茶样,挑选质量可靠的茶叶;有时还翻山越岭到茶园和茶农家中查看,常常一天要跑七八十公里路。

  "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打造信阳毛尖的精品品牌,我们要做精、做透、做信阳毛尖的生产、制造和销售专家。我知道,要复兴信阳毛尖这一块金字牌匾,我们的道路任重而道远。但是历史造就了信阳毛尖,我们又生活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作名茶复兴者,义不容辞!"刘文新坚定地说。

  文新茶叶团队总结刘文新的口头禅,"你听明白了吗?"这是他向下属交代工作完毕后总会加上的一句,其实他是希望团队能准确无误地明白他的想法和意图,希望团队在思维和行动上,也能跑的更快一些。毕竟,名茶复兴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时间接近中午,窗户外冬日的太阳照在"文新茶叶心容天下"广告牌上:一张刚毅、阳光、俊朗的面孔,一杯浓酽翠绿的茶水,背景是隐现的千重山水,给人以无限的意境和蕴味。

  "我最喜欢这样两个称呼:茶乡致富带头人、名茶复兴者。"刘文新自言自语、意犹未尽。

  茶桌上,IPAD播放着由他担任总策划制作的MTV《心容天下》:"人生草木间,此字念个茶,妙在清新绽新芽,妙在爱无暇,云雾赠灵气,日月赋精华,一杯温馨品华夏,复兴看名茶。心容天下同泡一壶茶,香透了秦砖汉瓦,香醉了琴棋书画,和颜悦色共品温馨茶,亲近了你我他,和谐了泱泱中华……"

  后记

  除了随机走访,这次正式访谈进行了两个小时,秘书小袁一直在泡茶、倒茶,前后十次。刘文新在访谈中间签了四次字,听了两次工作汇报,通过批评的方式鼓励了一名员工,其他的时间几乎都是他在说,我听并记录。

  有种说法,企业家是天生的,除了智慧、眼光、胸怀外,企业家往往有着天生的对市场的敏感性和直觉。对谈中,感知刘文新行胜于言,但不盲目,心中有数,就像他开车,可以开得很快,但一定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就像他对毛尖的熟悉,一把茶叶抓到手里一看,是哪座山产的,价格是多少,他都知道。直觉判断的背后,其实是大量经验的积累。

  刘文新说自己甚至连睡觉都在工作,我的理解是勤能补拙。

  刘文新说老一(河南话,老板的意思)就是生产力。我的理解,老板就是一个企业的精神领袖,更多的时候,老板是通过精神的力量来实现对企业的驾驭,刘文新也是如此。

  刘文新说,他最近愈发喜欢回忆过去的时光了。有人认为这是人开始衰老的标志,但衰老是自然规律。我认为,也许通过回忆,他在收藏人性中最朴素而闪光的东西--本色、踏实、善良、吃苦精神。

  刘文新说,这一辈子不会吃其他地方的草,只专一地把茶叶做大做强。我的理解是专一的人做专一的事。

相关标签:
文新 信阳 茶叶 毛尖 刘文 茶馆 新说 名茶 信阳市 就是 复兴 正军 时候 公司 茶乡 最大 茶庄 生意 记者 中国 石径 诸多不便 信誉好 荞麦 海子 腰椎 十里堡 财经系 高阳 藤椅 兴趣盎然 老子 木块 挨家挨户 阳光工程 毛收入 新雨 劳森 加工机 封丘
更多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