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普洱茶人物

周作人看走眼这杯“茶”?

时间:2024-05-03 来源:中华普洱茶网

  《燕知草》这杯"茶",真可以从明朝喝到民国,到如今,茶味却也堪回味。

  如果说朱自清的散文,如同一杯龙井茶,清爽的透过唇齿之后,尚有回甘的清香;那么,周作人的杂文,则如同一杯普洱茶,入口时如浓厚药汤,迅即又是扑鼻微苦的浓香。试想,当龙井茶遇上普洱茶,又会是怎样的滋味与境况?我曾经无聊地做过一番试验,将沏好的两种茶汤均匀混合,迅即还原为不深不浅的琥珀,似乎仍是一杯尤物,入口时,茶味却大变,像极了一种克什米尔绿茶。

  印度人喝茶,照例是要撒上一点香料碎末的;喝这种克什米尔绿茶时,仍旧是要撒上那扑鼻如檀香的碎末。而龙井与普洱混合之后的茶味,则如同没有撒上香料的那一杯绿茶,滋味淡薄了,余味也隐晦了起来。入口微涩的植物原味,戛然而止的茶味,皆是淡薄一贯;俞平伯的小品文正是这样一杯"茶"。

  1925年8月,北大的一帮教授们正在研讨,新近发现的一篇古代文章,题为"梦游"。周作人对钱玄同说:"大约是明人作的,至迟亦在清初"。文章写的是夜泛湖上的实景与心境,无须细品,确实颇有些明代小品文的气息。

  5年后,1930年6月,开明书店出版了一本名字叫《燕知草》的书,真相从此大白于天下。原来,这是俞平伯的手笔,写这篇"梦游"时,还只是一位26岁的北大学生。哪里是什么明代人写的小品文,分明是现代人新鲜出炉的"赝品"。

  看走眼了的周作人,还是欣然为《燕知草》写了跋文。1928年11月就已写好的跋文,显然是早已知晓"梦游"一文的弄假成真了。但周作人仍不避忌自己的走眼,仍然认为俞平伯是"近于明朝人"的。他甚至还给俞氏的文体作了分类与定位,认为这是"近来的第三派新散文的代表,是最有文学意味的一种"。他对这种俞氏文体还进一步解释说,在"不专说理叙事而以抒情分子为主的,有人称他为'絮语'过的那种散文上,我想必须有涩味与简单味,这才耐读,所以他的文词还得变化一点。以口语为基本,再加上欧化语、古文、方言等分子,杂糅调和,适宜地或吝啬地安排起来,有知识与趣味的两重的统制,才可以造出有雅致的俗语文来"--有雅致的俗语文,是周作人对俞平伯的期许。

  "有雅致的俗语文",在《燕知草》里得到了充分实验。比如书中的"湖楼小撷",原本是一个很古典的名目,也颇有些明朝人的风度;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西湖边上,某座小楼里的浅酌低吟之类。可俞平伯的"楼头一瞬"间,也写着自由体的新诗,还回忆着在日本东京看到的樱花;甚至于还有对西泠桥上一个卖甘蔗女孩的心理分析。这些新鲜的笔法,古典与摩登合奏,奇味无穷。再者,朱自清也给《燕知草》写了序言,与周作人的跋文一道,更是把夹在中间的俞氏文字给调化成一盏香茗了。

  此外,除了现代印刷术里常用的活字印刷之外,《燕知草》竟然也可以是线装书,封面贴上印着书名的带框笺条,似乎还是一股子古典文艺范儿。书中一会儿有作者毛笔写成的诗稿影印,一会儿又有现代木刻版画套色,甚至还有通篇的英文竖排横印。内容上更兼古文、散文、小品文;旧体诗、新体诗、歌谣,统统收纳,还有请度曲名家刘凤叔谱曲的一套曲词。随意拈选翻阅,但见《燕知草》里的各类新鲜尝试星星点点,像极了印度人喝茶时撒上的那一层香末。《燕知草》这杯"茶",真可以从明朝喝到民国,到如今,茶味却也堪回味。

相关标签:
周作人 一杯 明朝 小品文 跋文 克什米尔 朱自清 俗语 散文 雅致 碎末 绿茶 龙井茶 印度人 横印 西泠 入口 里得 新鲜 普洱茶 睫毛 迟疑 长胖 堂上 日记 胡氏 南越 佛手瓜 盐津县 浅易 板栗 木型 连年 天津市 节动 老帅 珠子 酱香型 一药 渠江薄片
更多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