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墨客把女人比喻为花朵,我更喜欢人把女人比喻如茶,因花朵易谢,而茶可让人回味悠长。我看过一篇文章,形容女人25岁如茉莉花茶,香醇艳丽,似初识情怀;女人30岁如碧螺春,去除了浮燥又保持了香味;女人40岁如西湖龙井,简洁而不雍华的茶形,经历了岁月的磨练;女人50岁如云南普洱,浓稠热闹,闻起来香气隐约,与天地山水合一;女人60岁如寿眉,有种浮华过后的忧伤,忘情之后的失落,有那么点感伤,又有那么点看破。我认为讲得很好,每一种茶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每一个女人也有自己的独特情怀,真是茶如女人,女人如茶。 如果说茶树很像一个女子,一旦落地,便在方寸之间扎根生长,再也不愿移动,这份专一与不移,似女孩子最初的纯情,期望守一而终,生生世世。我倒自觉也有点相似茶树,从恋爱到结婚生子,再到做生意,我与老公挽手一起走过许多崎岖不平的路,心没有移动过。阿苗也说,我们再找不到另外一个人可以如此,大家都彼此珍惜对方。 我们知道认识戚美珍的观众通常有两批人,同我一同成长的人都会记得我,只是自结婚生子转战商界后少镜头前曝光,所以80、90后的就未必认识我了。相信是靠苗侨伟复出后,得了三哥的称号,观众开始对三嫂戚美珍有好奇心。2008年,我也重返无线电视与吕良伟、罗嘉良、马德钟、袁咏仪、拍电视剧《富贵门》后,才有年轻观众认识我。最近,因为再度重返无线主持另类饮食节目《珍情品味》,应该多了批网友观众。 讲到《珍情品味》的诞生,与背后三个男人很有关系,一是曾志伟;二是刘德华;三是老公苗侨伟。当初是电视台找我主持饮食节目,我虽然有兴趣,但我知道电视台已有许多饮食节目,我不是美食家,若要做,就要做的有意思,希望大家学会对食物感谢,对付出的人感恩,对父母家人感恩。 有感近年来香港人生活节奏急速,每日都为生计而劳碌奔走,为事业、工作、学业等努力争取,面对各种的压力,生活模式有别于六、七十年代的简朴生活。有人认为"人情味"早已在香港消失得无影无踪。曾志伟就提议走遍全港十八区,发掘不同食品经营者辛酸而刻苦的创业故事,道出香港人敢于接受挑战,坚毅不屈、永不言败的精神,与观众从不同的食物当中感受人与人之间真挚浓厚的情味。我觉得很好,又想出每集邀请有相应经历的各方好友作嘉宾,一齐分享美食之余又分享其丰富历练。 然后就构思节目名,刚好刘德华初为人父请我们吃饭,席间讲起此事,请他参谋,他第二天就传了"珍品味"三个字给我,我就加多个"情"字,老公阿苗不时帮我约些合适的嘉宾,大家合力,整件事变得完美起来。 结果《珍情品味》首集请来阿伦,去"明星足球队饭堂"拍摄。郑则仕对各种美食素有研究,对传统虾多士由来一清二楚,请他来做第二集嘉宾,一齐到一间屹立于筲箕湾接近半世纪,至今仍大受老街坊欢迎的老牌冰室,带大家细尝冰花蛋球、滚水蛋、虾多士、奶茶等各款冰室的好滋味。还细听冰室第二代经营者波哥及妹妹Sandy鸟倦知还,重回冰室这个避风港,一家人不怕艰辛,互相扶持,浓浓的人情味,真的好感人!节目还请过我敬重的三毛大哥洪金宝,与我走入社区饭堂,品尝爱心美食,分享助人为乐的精神。 至今我已拍摄许多集了,每一集的食店主人翁经营过程中的高低起伏故事都很感动。很高兴微博上得到网民的回应是:你越做越好,再去发掘,我儿时的人情味不见了啦,现在的人好冷漠呀,香港真的好需要你。 最意外收获是,连我的儿女从中受到教育。有一天儿子对我讲:"妈咪,我终于都明白你常说失败是可以淡然面对的,在哪里跌倒就从哪里重新翻身的道理。" 其实成功之前哪里会没有挫折,我们夫妇做艺视眼镜生意都遇过不少风浪,艺视原本是我哥哥的小本经营,拍拖之后,家人想扩充,两人起初只是给钱投资,没想到后来投身一起做。生了孩子之后,我们决定淡出娱乐圈从商。我本着什么都要学的理念去做生意。最初支票不知道开,传真机不懂用,后来公司要电脑化,怎样由人手写单的流程,变成程序化,是我一手一脚发展出来的。公司最初只有窝打老道一间小店,家庭式经营,后来发展到五十多间,变成连锁店,不是做挂名老板娘这么简单,而是我亲手去做的。我也与曾志伟合作投资社会企业素食餐厅,透过慈善机构《龙耳》招聘请聋人,如今已经三年,赚到的钱我们都用来开分店,希望能帮助到社会上的弱势社群,让他们有机会就业谋生。 不是说"女人50岁如普洱"吗?普洱越耐久越矜贵呀,经历了50年的人生,我觉得目前最幸福,生活很有意义。 (戚美珍,香港电视剧演员,毕业于TVB第十期艺员培训班,拍摄过《新扎师兄续集》、《雪山飞狐》、《杨家将》、《林冲》、《天龙神剑》、《大都会》等影视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