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普洱茶人物

李兴昌-普洱贡茶制作国家级代表承人

时间:2025-02-02 来源:中华普洱茶网

  李兴昌-普洱贡茶制作国家级代表承人

  原题:普洱茶(贡茶)制作技艺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李兴昌

  李兴昌现年虽是60多岁的彝族老人,但还在云南省普洱市困鹿山下,守着母亲留下的百亩古茶园,不借助任何机器,固执地依照古法做着他的普洱茶,就因如此:2008年,李兴昌当选为普洱茶(贡茶)制作技艺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母亲花800元买下百亩古茶园

  普洱茶主要产于我国云南,按制作方法可分为生茶、熟茶,按外形可分为沱茶、饼茶、金瓜贡茶、砖茶等。我国生产普洱茶的历史非常悠久,据记载早在3000多年前,云南种茶先民濮人已经献茶给周武王,只不过当时不叫普洱茶;唐朝时,普洱茶开始了大规模的种植生产,时称"普茶";至清朝时,普洱茶达到鼎盛时期并成为皇室贡茶,末代皇帝溥仪也曾说过皇宫里"夏喝龙井,冬饮普洱"。

  据史料记载,进贡给皇宫的普洱茶大多采自距普洱市30余公里的困鹿山古茶园,而李兴昌祖上就是普洱贡茶的制作人,这一技艺传承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我的母亲说,每到春季采茶季节来临,朝廷都会派军队把守出山的各个关口,不让一片茶叶流出山寨,只有给皇上的贡茶做完以后,村民们才能再做茶出售。"李兴昌说。

  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云南一带的古茶树几乎被砍伐殆尽,困鹿山古茶园因地处偏僻得以幸存。至上世纪80年代,普洱茶市场依旧十分低迷。"当时花一两元钱就能买到一公斤普洱茶,而清末民初的时候,一两银子也买不到一两好普洱茶。"出于对普洱茶难以割舍的感情,1987年,李兴昌的母亲--匡志英力排众议花800元买下了困鹿山上百亩古茶园的经营权,并叮嘱儿子必须完成两件事:第一,对困鹿山上1万多亩古茶园进行实地考察,整理茶园的相关资料;第二,要管好自家茶园,世代相传的做茶手艺不能荒废。

  古茶园的振兴

  根据母亲要求,向来侍母至孝的李兴昌便开始利用闲暇时间着手调查古茶园,并绘制完成了古茶园的分布图。"这块茶园面积虽然不是很大,但里面几乎全是古茶树,树龄几百年的很多。"当时,李兴昌还是当地宽宏小学的一名乡村教师,作为普洱茶(贡茶)制作技艺的第八代传人,他对古茶园曾经拥有的辉煌历史深感自豪,也对茶园今日的没落备感焦虑。李兴昌决心重振古茶园,使村民尽快脱贫致富。

  2002年,李兴昌借宽宏小学举办"办学百年座谈会"之机,向与会的校友宣讲皇家古茶园的历史和文化,引起了大家的关注。2003年,通过一位校友牵线,李兴昌终于和台湾的一位大茶商建立了联系,在他们的经营下,困鹿山茶农的生意好了,茶园的名气也开始不断提升。

  随着云南省政府对普洱茶产业发展的重视,2006年困鹿山古茶园被命名为"皇家古茶园"。随后,云南省有关部门又组成了考察团对古茶园进行了实地考察,"考察团还特别访问了我母亲,当时她已年逾九十,但老人家记忆力还特别好,对普洱茶的历史、产品、制作程序等都做了详细的描述。"李兴昌说,当时母亲还特别提到了金瓜贡茶的制作方法,后来考察团回去后与现在存放在故宫的金瓜贡茶进行了比对。"发现无论从形状、大小还是重量来看,几乎和母亲描述的一模一样。"当时专家们都非常震惊,因为自清朝皇室解体后,普洱贡茶的制作也随之终止,其制作方法也销声匿迹。2008年,经过专家评审,因传承脉络清晰且制作技艺与古法最为接近,李兴昌当选为普洱茶(贡茶)制作技艺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相关标签:
茶园 兴昌 普洱茶 普洱 金瓜 技艺 制作 母亲 古法 考察团 云南 制作方法 历史 云南省 代表性 茶树 周武王 皇室 溥仪 八代 苏东坡 舌苔 见证 辈份 小分队 青灰泥 湖里 不得劲 寒英 笺注 摩擦剂 内心 车前子 书画家 张京 春夫 重活 城北区 南社 靖江
更多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