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普洱茶是中国茶中特殊的名牌品种。两者之间似乎联系不上。但仔细分析起来,它们之间却有着内在联系,值得论述一番。 一、孔子与茶文化 中华文化光辉灿烂,百花争妍。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最引人注目的、最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是每个中国人都熟知的孔夫子。孔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中华传统文化包括精神的、物质的各个方面。在物质文化中,自古以来百姓们"开门七件事:米、面、油、盐、酱、醋、茶"。在每日必备的七件事所包括的食物、佐料和饮料中,茶是饮料中唯一的一项。种茶、制茶、品茶是人们生活中的一项大事,自然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我国茶的历史由来已久,陆羽《茶经》中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可知远在大约公元3000年前,中国人已发现茶。茶这种饮料一经发现,便显示出它特有的功能。《神农本草经》记"神农尝百草"的神话,搜集了自古以来劳动人民所积累的药物知识编辑而成一部药物学的书,(古时茶也叫茶,槚、茗、荈等)它说明我国利用茶叶治病的历史至少有4000年。其实在先秦古籍《诗》、《书》、《礼记》、《尔雅》等书中,已有多处记载有关茶的资料。如果这些记载还不太直接的话,笔者最近在古籍中找到更确切的记载。明版《兖州府志》记:"蒲园:在城东门外。季文子所树六槚(茶)处也。襄公十九年,享晋国六卿于蒲园,赐之王命之服。"依此查到《左传》襄公十九年记:"(鲁)公享晋六卿于蒲园,赐之三命之服,军尉、司马、司空、舆尉、侯奄,皆官一命之服。" 季文子是鲁国的当政大夫,多年来在鲁国专权,经济实力强大,他家中能有一座大花园(蒲园),很有可能这座大花园里不但能种下六棵大茶树(槚),还能在树下召开过一次大型的国际会议,会后依照不同地位给予各种赏赐。可知此树已长大成材,种植时间至少也要提前几十年或百余年。这一时间早于孔子几十年,又在孔子的故乡,这种茶树之叶可饮,由此可推知孔子曾饮过茶。再往后看,今日山东曲阜衍圣公府(孔府)后花园东北部有一棵树,多年来被人们称作"茶树",每年将其叶采摘下来晒干后,府内上下饮用,可知孔子后裔多年来也有饮茶的习惯。 孔子饮过家乡的茶,他对中国各地,尤其少数民族地区的茶是什么态度呢?这可从他的民族观中看出端倪。 哲人孔子不但创立了一套学说,还提出过一套治世的方案和主张,其基本内容是用协凋、稳定的方式达到社会和谐、发展的目的。治理一个国家如此,对待少数民族的态度及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也是如此。当时鲁国周围及全国各地散居着许多少数民族,孔子都主张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他主张"四海之内皆兄弟",承认各族的存在;他认为"先进于礼乐"的人,即使是来自农村的、来自边远地区的"野人",也要向人家学习;他推崇泰伯 的"至德",认为少数民族中也有佼佼者;他要"乘桴浮于海",主张各族之间加强联系,平等交流。当时中原称作华夏族,对四周少数民族的称呼也各自突出其特点,并无诬蔑之意。如东夷之"夷",似一人背弓,说明古时东部人发现弓箭,开始狩猎经济,走在文明前列;西戎之"戎",是一件兵器,体现西部人在向自然与人世间斗争中勇武的性格;北狄的"狄"字是指一种有力的鹿,亦示捕猎动物为北方的特点。至于南方的"蛮"字,采取自《诗经》。《诗·小雅·绵蛮》之序记"绵蛮,微臣刺乱也。大臣不用仁心,遗忘微贱,不肯饮食教载之,故作是诗也"。此诗是对那些不关心群众的大臣们的讽刺之作。用一种很可爱的小鸟飞到山丘上当作比喻来说明此事。《山海经》记"崇吾山有焉,其状如凫,一翼一目,名曰蛮蛮。"《周礼·夏官·大司马》疏:"蛮者縻也。縻系之以政教也。"可知蛮字系依一种小鸟的代称,并无诬蔑之意。公认为阐发孔子,儒家思想的《礼记》之《王制》篇,在记述东、西、南、北四方少数民族的特点后,又记"中国夷蛮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备器……",很明确地提出各族的日常生活、日用器具、民间习俗各自不同,应尊重他们、理解他们。由于五方(中国及四方)之民居地各异,相互交往不多,"言语不通,嗜欲不同",就要想方设法让他们之间达到互相交往、加强联络,以"达其志,通其俗",共同发展。《王制》中的"和味"如果与云南的普洱茶联系起来,也应该有一种大时空文化的贯通。 综上所述,孔子与普洱茶不是没有关系,将两者联系起来论述,是有道理的。 二、普洱茶与茶马古道 中国是茶的故乡,尤其是西南地区饮茶最盛。明人顾炎武《日知录》中记"秦人取蜀,始知饮茗事",是说秦统一中国后,促进了四川和其他地区经济的发展,种茶和饮茶之风由四川推向全国。这只是说出了西南一带的情况。古往今来,中国名茶产地甚多。如浙江杭州的西湖"龙井",江苏苏州的"碧螺春",南京的"雨花茶",安徽祁门的"祁红",河南信阳的"毛尖",安徽敬亭的"敬亭绿雪",福建安溪的"铁观音",云南和庐山的"云雾茶",以及近年来佛茶、道茶、山东日照的清茶及各地各种名目的茶。云南的普洱茶却是一种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茶。 普洱茶主要产于云南西双版纳的易武和勐海一带。普洱县虽然产茶不多,因为它长期是普洱茶的集散地,故通称"普洱茶"。 普洱茶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阮福在《普洱茶说》中写道:"二月采蕊极细而白谓之毛尖,以作贡茶;采而蒸之揉为茶饼,其叶少放而犹嫩者为茗茶;采于三、四月者名小满茶,采于六、七月者名谷花茶,大而圆者名紧团茶,小而圆者名女儿茶。女儿茶为妇女所采用于雨前得之,即四两重圆茶也。"如《红楼梦》中的"女儿茶",是多年来向皇帝进贡的特产。普洱茶保存时间越长,味道越淳厚。干茶色泽乌润,水冲出后,茶汤褐红明亮, 滋味醇厚回甜,具有独特的陈香味道。不但可以爽口,可以清心,又具有很高的保健功能。它还可以调节人的新陈代谢,具有解油脂、减肥、助消化、暖胃、健脾、醒酒的功效。难怪在海外被称作"减肥茶"、"美容茶"、"长寿茶"。 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与内地早有联系,《史记·西南夷列传》就记载了昆明等地与内地联系的一些资料。关于普洱茶的由来还有个优美的传说。当地百姓说:三国时,蜀国丞相诸葛亮(字孔明)为安定后方,率蜀军来到云南西双版纳的南儒山。军士们因为不服水土,也可能缺某些养份,许多人视力减退,甚至失明。诸葛亮知道后,把自己的手杖向寨边的山梁上一插,没过多久,这支手杖竟然活了,渐渐长出新的叶子,长成棵棵茶树。摘下树上的叶子煮水给军士们喝,喝过以后,眼睛便复明了。从此以后,当地人就把这些树保存下来,并扩大种植,这就是茶树。因此当地人称茶叶为"孔明树",山为"孔明山",尊崇诸葛亮为"茶祖"。这座孔明山位于西双版纳的勐腊县的易武乡,多年来那里以诸葛亮的生日(农历7月16日)饮茶聚会,称作"茶祖会"。当然这只是当地的民间传说,但由此却折射出普洱茶的特殊优势及长远的历史传统,也可看出云南茶与内地茶交流的痕迹。这与《日知录》中所记不谋而合。 一般人认为饮茶最早的记载是汉人王褒的《僮约》。其中记饮茶的方式是:先制成茶饼,饮时将饼捣碎放入壶中,注入沸水浸泡后饮用。普洱茶也多制成茶饼,与汉代做法一样,可见其历史久远。 茶(主要是普洱茶)唐朝起传到西藏。南唐李石《续博物志》记载"西藩之用普茶,已自唐朝。"《旧唐书·吐蕃传》记: "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令礼部尚书江夏郡王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于吐蕃。弄赞率其部兵次相诲,亲迎于河源,见道宗执子婿礼甚恭。既而叹大国服饰礼仪之美……渐慕华风,乃遣酋子请入国学以习诗书。" 《藏史》记: "藏王松岗布之孙(松赞干布)时,始自中国输入茶叶,为茶叶输入西藏之始。" 由上可知,唐太宗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嫁与松赞干布时,带去大量中原文化,礼仪,也包括茶、盐等大量日用品。遂使藏人"渐慕华风"。此后派出大量贵族子弟到唐朝学习,加强了汉、藏人民的文化交流。 藏民平日大量食牛、羊肉,喝牛、羊奶,食后需要对胃部缓解、消化。一旦茶传入,便成为最佳的饮料。日久天长,饮茶便成为藏民生活之必需。于是普洱茶逐渐进入西藏,历史上便出现了茶马古道。 多年来我们熟知由中国内地到西方各国的丝绸之路,但对中国古代另一条以茶为媒进行交往的茶马古道却不甚了解。这条"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中国古文明传播的通道",从宋代开始,持续千余年,迤逦数千里,穿过整个横断山脉,实际上也创造了另一个人间奇迹。 原先的茶马古道有两条:一条由云南普洱茶的产地普洱县出发,经大理、丽江、迪庆、德钦到达昌都;一条是由雅安出发,经沪定、康定、巴塘,到达昌都。两条古都从昌都会合后,再抵波密和拉萨,然后辐射到藏南的泽当及后藏的江孜、亚东等地。今天,随着社会进步,交通发达,公路及航线均可由昆明到达西藏,但当年"铁杵之击地,青石道上犹有坑窝如阵;而重负之压肩,二郎山中风雨玄黄……"的说法,仍然留在历史记载中。茶马古道体现出藏族与汉族、白族等民族的团结。尤其在今雅安蒙顶山山脚的名山县新店镇中,还保留着当年的"茶马司"。这个自宋朝以来就管理茶马交易的机构,仍然铭记着当年茶马古道的辉煌,人们至此还能闻到普洱茶的余香。 三、孔子与普洱茶 茶与咖啡,可可并称为世界三大无酒精成份的饮料,但茶的功效却更大些。古时许多书上说到茶的功能。如《神农·食经》记:"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华佗《食论》中记:"苦茶久食益意思"。陶弘景《杂录》记:"苦茶,轻身换骨"。《本草》之《木部》记:"茗(苦茶),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瘘疮,利小便,去痰渴热,令人少睡。秋采之苦,主下气消食。"《本草》之《茶部》记:"苦菜,一名荼……令人不眠(即可使神经兴奋)"。茶还可以治病。《枕中方》记:"疗积年瘘,苦荼、蜈蚣并炙,令香熟,等分,捣筛,煮干草汤洗,以敷之"。《孺子方》记:"疗小儿无故,惊蹶,以苦茶、葱须煮服之"。甚至宋人王安石论民不可一日无茶。他在《议茶法》中说:"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而今官场所出,皆粗恶不可食。故民之所食,大率皆私贩者。夫奈民之所苦而使得食,则严刑竣法所不能止者,故鞭扑流徒之罪未尝少而私贩,私市者亦未尝绝于道路也。"王安石把整顿茶市场当作其推行新法的重要措施之一。今日学者文怀沙对茶又发高论,他说:"当今世界,有两种文化,一种是清醒的文化,一种是糊涂的文化。糊涂文化的代表是酒,清醒文化的代表是茶。郑板桥题过'难得糊涂',我说难得清醒。酒是糊涂的文化,如何能为大众所接受呢?因为人总是生活在矛盾之中,为了逃避矛盾的困扰,不得不有意使自己置身于糊涂的心态中来解脱痛苦。然而人总不能永远处于糊涂的状态,更多的时候需要清醒,这就需要借助于茶。……茶使人清醒,使人理智,使人文明……正是因为这个道理,生活在商品社会,人们生活、工作中的种种矛盾更多更复杂,更需要清醒。" 确实茶是人们强身健体、益智祛病的理想饮料,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刘枫曾撰文《倡导茶为国饮》。文中说:近年来人们评国花、国鸟,却未评"国饮"。"可能茶作为中国的代表饮料,太理所当然了,以至于无需评比。""如果从茶发乎神农氏算起,那五千多年来,茶已深深地融入每个人的生活。开门七件事,米面油盐酱醋茶,你可能缺米少油,但你不可能没有茶。几千年的饮茶史,造就了茶为中国第一饮料的地位。……在新世纪, 茶的价值又得到新的发展。'万药之本'随着科学的发展,得到新的印证。饮茶已成为世界公认的长寿之道。对茶的开发,已超出饮食本身的范畴,而与现代医学、生物学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更重要的是,饮茶,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一种新世纪的健康社会主流方式。" 儒家思想的缔造者孔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而且是特殊的,在同类事物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一种,当然应该打上孔子牌。孔子主张"礼",饮茶是一种礼仪行为,历代人们饮茶均按礼行事,依礼敬茶待客,茶道是一种礼仪行为。孔子主张"仁",就是"爱人"、"敬人",正确处理各个方面的人际关系。通过饮茶正好贯彻这种"泛爱众""恭、宽、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的行为,一种博爱精神。孔子主张中庸,做事恰到好处,茶正是一种对人无刺激又使人兴奋的清醒饮料。孔子的思想的核心是"和",通过饮茶更可使人身心得到和谐,人与人之间致和。总之,中国茶文化的产生与发展,从未离开过先哲的和、合之道。饮食专家王赛时曾说:"我们可以借用历史的光环,照耀传统文化的每一片园地。"茶文化这片悠久、庞大又极具中国特色的园地,当然需要先哲思想的光环照耀,孔子与茶,一个精神概念,一个物质概念,得以结合,相得益彰。饮茶不仅是一种味觉享受,也体现一种高尚的生活情趣,饮茶不仅是一般的家常日用必需,也是一种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特点的生活方式。同样,在经济全球化的新世纪,在市场化的今天,饮茶不仅是一值得提倡的良好时尚,也是一种体现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利用茶德来促进中西交流,都十分得体。普洱茶是茶中极品,不论从物品的质量上,还是从历史的传承上,都非一般茶品可比,它可以说是一种极具中国特色的饮品,因而和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哲人孔子结合起来,打出孔子与普洱茶的优秀品牌不正是顺理成章吗?文/骆承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