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普洱茶人物

执著于善-恶-美-丑,即无佛性「 诗禅《欢喜经》日修(七)」

时间:2025-02-02 来源:中华普洱茶网

《坛经·行由品第一》:"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

"有情",梵语萨埵(Sattva),乃是有情识的众生之意,与山水草木等无情识之物相对而言之。有情,是有感知、感悟的生命系统,即有心灵结构内涵的各种风貌气象。

程秋一作品

五祖弘忍大师与惠能偈语"有情来下种""",是慧根,而"因地果还生"""是慧觉。"无情"当然无种,但无性(自性)也属于无情之物。

无情,即无生。""""的禅意生发。""""结合在一起,驱动生命情识的漂移。人们将看见的东西说出来,便是"有情",人们将"有情"付诸语言和行动的诗意禅心,便是一种觉悟。

无情之物,不能与之言说。因为无情和有情是两个世界。站在有情界,不能讨论无情界。

你能知道一朵花在""什么吗?你也不知道一片云霞漂移的自性光华。当然,你可以将有情赋之无情,使无情看似有情。譬如屈原《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即将无情之物,觉为有情的信物。信,则有情。

佛法是有情(众生)之法,但却超越世俗观念中的"有情",预示生命的开示和觉醒。

雨石作品

佛经译者将"萨埵"译为"有情",万般巧妙。佛经的"有情"虽然非世俗的"有情",但世俗的"有情",却是生发于佛经的"有情"(众生)之中。

世俗所谓"有情",是孝悌、情义、友爱、感恩、怜悯、信义、良知等普世价值内涵,而"无情"则与同样的价值观相反。

世俗的"有情""无情"相互衬托,构成善-恶、美-丑。

世俗中的情识,包涵善-恶、美-丑等二元两端。此"有情""无情",是情识的二元结构。有情识,即有善-恶和美-丑,形成众生化的人格。而在佛性人格中,善-恶、美-丑的二元人格、二元心灵结构是执障的根源之一。所以,佛性人格要以断绝执障为出发点,以证得菩提般若。

佛性人格的觉悟,首先要在学理上摒弃非此即彼、非善即恶、非正即反的二元论心灵结构。惠能说,"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就是此义。惠能在广州法性寺与印宗法师言:"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善根不断灭),名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蕴之与界(五蕴十八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

作者:李森

1966116日生,云南省腾冲县人。当代著名诗人、学者。1988年毕业于云南大学并留校任教。现任云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云南大学中国当代文艺研究所所长。中华文艺复兴研究小组组长、论坛主席。已在国内外出版《李森诗选》《屋宇》《中国风车》《春荒》等诗集与《画布上的影子》《荒诞而迷人的游戏》《苍山夜话》《动物世说》《美学的谎言》等16部著作,主编《新诗品--昆明芝加哥小组》诗刊和《复兴纪》丛刊。《他们》诗派成员。"漂移说"诗学流派的创始人。

相关标签:
有情 无情 云南大学 世俗 善根 惠能 无生 人格 无二 佛经 李森 结构 众生 自性 腾冲县 五祖 梵语 佛法 慧根 心灵 芽茶 咖啡园 佳品 千秋 苏州 礼多人不怪 鬓发 中国字 间歇泉 浙江省委常委 滇池 蔬果 诗意 终点站 技能培训 田庄 工程系 品花 翘首以待 反法西斯战争
更多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