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普洱茶文化

从来佳茗似佳人

时间:2024-04-28 来源:中华普洱茶网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笔者喜欢上了喝普洱茶。

对于已过不惑之年的中年人而言,喜欢普洱茶当然不是因为这样的妙语:"如果把茶比喻为画,那么西湖龙井像是明清时期的小品,体现的是江南风景的雅致;乌龙茶则如同宋代的工笔花鸟画中极艳极鲜的溪水崖石;而普洱茶却能独立于外,像是秦汉时期的石刻,饱蘸风雨沧桑,伟岸而厚重。"尽管这样华丽而有些飘逸之感的句子,曾经是年轻时的我一度所心仪的。喜欢喝普洱茶,源于其率真野性、浑然天成的味道。

一日,与逸园茶庄的主人梁华民兄谈普洱茶,听他谈起普洱茶的诸多知识和故事,想到在彩云之南,那大山皱褶里的茶马古道,自然心向往之。忽然,他给我提了一个很好的建议:写些茶文化的文章吧,历史上,很多文人墨客都喜欢茶。心中不由一动。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仿佛因为有了茶,文人才摆脱了凡夫俗子的烟尘气,有了清高而斯文的雅举。茶兴于唐,而盛于宋。有人这样评价说:安逸而又富足的宋人对茶有着足够的浪漫和热情,他们带着这样的浪漫,从唐代或更久远的生煮羹饮的饮茶方式中走来,将中国茶文化推向了极致。的确,宋代在我国茶业发展史上是空前的,"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宋代确立了茶商专卖体制和茶马互市制度,为后世所遵行效仿。

据《东京梦华录》、《梦梁录》及《都城纪胜》等记载,北宋的开封闹市和居民稠密区,"茶坊鳞次栉比"。茶坊是聚会之地,"多有富室子弟、诸司下直等人",又有士大夫"期朋约友"。梅尧臣说:"华夷蛮貊,固饮而无厌;富贵贫贱,亦时啜而不宁。"王安石说:"夫茶之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吴自牧在《梦梁录》里说:"盖人家每日不可缺者,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些都说明了当时饮茶人群何等广泛。据《东京梦华录》上说,为了避开白天的人多,"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开封的茶坊大都"插四时花,张挂名人书画",并"列花架,安顿奇松、异桧等物于其上"。有些门户"金漆雅洁"。有些茶坊的经营者还专门雇用了歌女,"靓妆迎门,争妍卖笑;朝歌暮弦,摇荡心目"。茶客在休闲品茗之际观赏聆听曼妙的歌舞,增添了诸多情趣,有些则"以鼓乐吹《梅花引》曲破卖之"。

"从来名士爱评水,自古山僧爱斗茶"。茶不仅有药用、食用和饮用价值,而且能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在中国的茶道中,饮茶修道是目的。唐末的刘贞亮倡茶有"十德"之说,"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养身体,以茶祛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宋代许多皇帝都嗜茶。赵匡胤常常光顾茶坊、茶肆。据说,赵匡胤曾到"丁家素茶"品茶,兴致所至,竟将宫中收藏的三国著名画家曹不兴的画亲赐给店主。店家获此宝物后喜极而泣,悬挂于店中,天天膜拜。从此,茶坊、茶肆有了悬挂字画的风俗。宋徽宗对茶深有研究,并御笔亲撰《大观茶论》,有时收到新贡香茶,还亲自点茶,赏赐群臣,使宋代的茶风盛行。蔡京在《延福宫曲宴记》中这样记述:"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十二月癸巳,召宰执亲王等曲宴于延福宫……上命近侍限茶具,亲自注汤击拂,少顷白乳浮盏面,如疏星朗月。顾诸臣曰:此自布茶。饮毕皆顿首谢。"

北宋初年,宋太宗派特使监制皇家专用的龙凤团茶。宋代的宫廷团茶以福建建安所产的茶最为有名。不少人在为皇家制造的龙凤团茶上花样翻新,别出心裁,为的是得到信任和提升。丁谓任福建转运史时制出了大龙凤团茶,蔡襄又翻新出小龙凤团茶。这种茶选料精细,表面光洁润泽,深受皇帝喜爱。蔡襄在《北苑造茶》诗序中说:他改造的上品小龙凤团茶,28片仅得1斤,无上精妙,甚合帝意,所以每年都向皇上进奉。嘉 七年,宋仁宗赐给欧阳修小龙凤团茶一饼。欧阳修在《归录》中这样记载:"茶之品无有贵于龙凤者,小龙凤团茶,凡20饼重一斤,值黄金2两,然金可有而茶不易得也。"宋徽宗宣和年间,在建安为官的郑可简别出心裁地用"银丝水芽"制成"龙团胜雪"饼茶。这种茶用极嫩的茶芽尖,"只取其心一缕,用珍器贮清泉渍之,光明莹洁,若银线然,以制方寸新铐"。这种小茶饼制成后,有"小龙蜿蜒其上",此茶"每片计工值四万"。

欧阳修对双井茶极为推崇,在《归田录》里说:"自景裕以后,洪州双井白芽渐,近岁制作尤精,囊以红纱,不过一二两,以常茶十数斤养之,用辟暑温之气,其品远出日铸(两浙茶品,日铸第一)之上,遂为草茶第一。"双井茶从此名声日隆,"名震京师"。

苏轼一生爱茶。他每到一处,凡有名茶佳泉,他都留下诗词。"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写的是杭州白云茶。"龙焙今年绝品,谷帘自古新泉。雪芽双井散神仙,苗裔来从北苑。口汤发雪腴酽白,盏浮花乳轻圆。人间谁敢更争艳,斗取红窗粉面"写的是谷帘真泉煎烹的龙焙绝品。"已过几番春雨,前夜一声雷,旗枪争战,建溪春色占先魁。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结就紫云堆",生动传神地描述了建溪茶叶的采制情景。更令人叫绝的则是推崇福建壑源茶的一首:"仙山灵草温行云,洗遍香肌粉末匀。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苏轼对茶的功效也深有研究。一日得病,他饮茶数碗,使病体痊愈,在寺院粉壁上题七绝一首:"示病维摩元不病,在家灵运已忘家。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

兴于唐代的斗茶北宋时达到鼎盛。斗茶又称"茗战"。蔡襄在《茶录》中说,斗茶"视其面色鲜明,着盏无水痕为绝佳。建安斗试以水痕者为负,耐久者为胜,故较胜负之说,曰相去一水、两水"。斗茶茶品以"新"为贵,斗茶用水以"活"为上。胜负标准,一斗汤色,二斗水痕。斗茶不仅要茶新、水活,用火也十分讲究。同时,掌握好冲泡技巧是斗茶的一个关键。宋人讲究"三沸水":一沸,"沸如鱼目,微微有声";二沸,"边缘如涌泉连珠";三沸,"腾波鼓浪"。水在刚三沸时就要烹茶,宋人称之为"候汤"。北宋唐庚撰在《斗茶记》里说,"予以取龙塘水烹之,而第其品,以某为上,某次之,某闽人,其所赍宜尤高,而又次之,然大较皆精绝"。

关于斗茶,明人屠隆在《考 余事》记述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一天,苏轼、司马光等一批文人在一起斗茶,苏轼的白茶取胜。在宋代,有"茶色贵白"的标准,就是看盏面汤花的色泽和均匀程度,以鲜白似"素涛"者为佳。心有不甘的司马光指着茶笑着说:"茶欲白,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轻;茶欲新,墨欲陈。君何以爱此二物?"司马光的话语含深意,明指茶墨,实指新旧两党势同水火。他没想到的是,苏轼却作了这样一个回答:"奇茶妙墨俱香,公以为然否?"这是不是一种巧妙的妥协呢?尽管,他不是容易服输的人。

相关标签:
凤团 双井 茶坊 普洱茶 司马光 欧阳修 苏轼 建安 小龙 宋徽宗 赵匡胤 宋人 北苑 建溪 福建 东京梦华录 龙凤 宣和 柴米油盐酱醋茶 绝品 中国国际贸促会 安化县 硬度 主义者 海藻 易记 西塔 后溪 十七孔桥 账目 观众 会主 宽宏大度 腾云驾雾 种植技术 李永华 百乐门 词序 苔干 别字
更多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