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普洱茶文化

布朗族:布朗山上的古老茶农

时间:2025-04-18 来源:中华普洱茶网

布朗族(bùlǎng zú)是古代濮人的后代。唐时称"朴子蛮",元、明、清时称"蒲蛮",由于居住的地区各异,称谓也各不相同。如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布朗族自称"布朗",居住在思茅的自称"本族"。另外,还有"腊佤"、"乌"、"乌人"、"阿瓦"等自称。过去,汉族称之为"濮满"或"蒲满",佤族称之为"布恩",拉祜族称之为"卡普",傣族称之为"腊"等。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称为布朗族。

布朗族是云南省特有民族之一,是一个跨境民族。中国的布朗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的布朗山、巴达、西定、勐满和打洛,景洪县的小勐养和大勐笼,勐腊县的勐捧镇、芒果树乡,其他散居在思茅、临沧和保山等地区。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布朗族人口数为91882人。使用布朗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崩龙语支,分布朗与阿尔佤两个方言。部分人会讲汉语、傣语或佤语。没有本民族的文字,记载本民族历史、经典多借用汉文和傣文,部分人通晓汉文和傣文。

布朗族人居住的干栏竹木结构,与傣族大致相同。 房屋样式多是上下两层, 人住楼上,牲畜关在楼下。屋内所有家具几乎全是竹材做成的,一般竹楼可住20年,每隔两年就要用茅草翻盖屋顶。

布朗族服饰各地基本相同,男子多穿对襟无领短衣和黑色宽大长裤,头缠黑色或白色包头,过去有文身习俗。妇女多上着黑色紧身短衫,下着黑色筒裙,青年妇女喜欢染齿,以齿黑为美。住房多为土木结构的平房或竹木结构的干栏式楼房。

布朗族主要从事山地农业,粮食作物以旱稻和水稻为主,也种玉米、芝麻、瓜果、豆类和薯类。经济作物有茶叶、棉花、棕片、大麻等。是驰名中外的"普洱茶"原产地之一。饮食以旱谷类为主,玉米、荞子、黄豆、豌豆、小红米等为辅助食粮。喜吃酸食,好草烟和嚼槟榔。布朗人自制的"酸茶"风味独特,嚼"酸茶"是布朗人普遍的嗜好,也是他们待客和馈赠亲友的佳品。

布朗族信仰原始宗教与小乘佛教。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宗教活动有关。其中最具特色的节祭日有:年节、祭寨神、洗牛脚等。其他节日还有布朗族插花节(即泼水节)、厚南节(又称"桑刊节"、"宋坎节")、 山康节、火把节(又称"姑娘节")、考瓦沙(又称"关门节")、滥地节、成丁节等。其中 "厚南节"是布朗族盛大的年节,每逢农历三月清明节后7日,即阳历4月13日--15日举行。节日里,主要活动是相互泼水,其仪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朴的传统方式--迎接太阳的习俗举行,所以,人们称之为迎接太阳的节日。

相关标签:
布朗族 布朗 傣族 思茅 民族 干栏 居住 云南省 黑色 又称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拉祜族 汉文 高棉 卡普 相同 清时 节日 佤族 结构 提手 活力 日月 鸿儒 枫华 基础油 木客 针灸 季节感 蔽芾 义和 降压药 专营店 普罗 在涅 径缘茶厂 贸易国 凌风 急公好义 莱比锡
更多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