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普洱茶文化

从品茶识茶的“茶结”

时间:2025-05-06 来源:中华普洱茶网

我自幼生长在台北市贵德街,这条长505米的街道,孕育了台湾的茶业,并使它发展,从而走上辉煌之路。随着经济的发展,如今的贵德街早已没落,但它在历史轴线里,却留下了难忘的文化记忆。我的茶缘在此地开始,那已是20世纪50年代的后期了。

贵德街的廊子上茶香飘逸的时候,我还只是整天黏着母亲的幼童。母亲为了生计而做拣茶工,靠着挑拣茶梗赚生活费。那时的工资以茶的斤两计算,工钱不是马上发,而是发与钞票等同的"茶筹",这是一种流行于拣茶人和茶行的交易凭证,后来成了茶业文物。2000年1月,台北市茶商业同业公会举办了义卖,一块"茶筹"卖出上万元。我的母亲说,当时若留下一块,现在就有价值了。

产茶季节过后,也是贵德街满街茶香之时。茶运到茶行,用来出口的木箱则存放在骑楼。那时,陈天来的锦记茶行总是堆满了一层楼高的木箱。陈天来是谁?对当时的我而言是遥远而陌生的,即便我家就租在陈天来家的隔壁。我只记得在茶箱里穿梭捉迷藏是好玩的。

活动在贵德街上的平常百姓,闻得到茶香,却喝不到茶。当年的茶叶用来赚外汇,20世纪60年代台湾的百姓生活里,喝茶的"茶"就等于喝水,茶具有了水的意义,是从止渴的层面上说的。品茶是另一阶级的象征,研究如何泡好茶就更谈不上了。

20世纪70年代出现在庙宇或街角的清茶室只是一种社交的场所而已,茶只是一种媒介,没人关心如何泡茶。20世纪80年代,台北西门町茶王楼设茶室卖茶,被指违反特种营业规定而遭处分。这便是因泡茶出了问题,竟被法办的离奇案子。

我以理争法,争取茶艺馆的合法经营。此后台湾茶艺馆进入了大活跃时代。台湾品茶风盛行开来,从此成了台湾人生活的一环,如何泡茶也成为焦点议题。

1990年,买得起好茶的人多了,比赛茶一斤上万元,高山茶动辄五六千元。还掀起了宜兴壶的购买狂潮,台湾甚至出现了上百万元的壶价,硬是将宜兴丁山从一座小镇变成专门卖壶到台湾的大城镇。成千上万的宜兴壶淹没了台湾,而持壶者也忘记了买壶的动机是为了泡茶,这才给了不法商人哄抬茶价的机会。

2000年以后,宜兴壶的高价狂卖一去不返,华西街上竟然传出"宜兴茶壶,三把一百元"的叫卖声。这些壶据说是台湾倒店货,所以贱卖求现。当年想靠买壶致富的人,如今可能要暗自叹息了。

买壶不为泡茶,只为增值是行不通的。一屋子壶,即使每天都用一把不同的壶,最快也要几个月才轮到一次!如此用壶,连平常泡茶都来不及使用,又何来养壶之乐?更遑论去费心思弄懂哪一把壶到底适合哪一种茶了。

对茶狂热十多年后,宜兴壶的追求者们才猛然发现:壶所具有的风骨与品茗功能,为何被埋没了?

风行的普洱茶,本来只出现于广式饮茶,作为去除餐点油腻的配角。这种原本在台湾人眼中闻起来有"草席味"的普洱茶,为何摇身一变成了台湾品茗者心中的稀世珍品?普洱屡创高价的现象是否合理呢?

一片"宋聘"号普洱茶喊价二十万新台币,拿来与法国勃艮第产区的1971年康提酒相比,价格行情相若;然而前者只有省内行情,后者却具有世界流通市场行情。

尽管法国酒卖得贵,却活跃在拍卖场,商业机制很活,可以变现,它的身价走势有迹可寻。反观茶呢?流通在老饕级茶客中。到底谁喝过"宋聘"号普洱茶?有谁可以证明,这不是后人的仿冒呢?

茶价喊上来了,茶本身却少了公信力,多了渲染的传奇性!

至于如何泡饮普洱茶才好,已无人留心,正因为如此才会硬将普洱茶改泡为煮,还称这是大唐遗风!

上述由茶与壶创造的"台湾奇迹",不正是全民好茶运动导致的吗?若是,那么民气可用,我认为首先要了解茶与壶奇妙结合的契机,才可以弄清楚怎样泡出好茶!

现代人品茶亦有新典范,那就是:泡好茶,绝不辜负集天、地、人三位一体的茶。那么请解开上述的"茶结",让自己成为识"茶"老马! (节选自《我的第一本泡茶专书》)

相关标签:
贵德 台湾 宜兴 普洱茶 茶香 台北市 年代 世纪 茶艺馆 木箱 法国 骑楼 茶业 只是 锦记 万新 闻得 台湾人 普洱 闻起 再生力 紫檀木 肝阳 一不怕苦 校友 仿生 宝中之宝 长篇小说 王坛镇 常事 永德县 中黄 治心 邮费 虫儿 全好 窑神 角落 武陵溪 营盘山
更多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