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普洱茶文化

时间:2025-05-09 来源:中华普洱茶网

  在有"世界茶源""中国茶城""普洱茶都"之称的云南省思茅市的城市中心,矗立着一尊"孔明兴茶"的大型城雕。这本来是依据民间传说雕塑的,但最新发现的一本自古流传下来的布朗族经书中的记载,却印证了历史上可能确有其事。

  作为世界茶源,云南思茅大规模种植茶叶从汉代就开始了。在思茅、西双版纳等地的各民族中,至今广泛流传着"孔明兴茶"的说法,民间传说甚至连"思茅"这个地名都是三国时代蜀相诸葛亮(名亮,字孔明)起的,说的是孔明一路征战南蛮,进入今天的云南思茅境内,看到独特神奇的民风民俗,不禁联想到家乡隆中美丽的山水和茅庐,于是给这个地方取名"思茅"。

  然而,历史上诸葛亮南征究竟是否到达过地处边陲的思茅、西双版纳一带,又是否把种茶、制茶的技术传授给了边疆人民,在汉文的史籍中却没有任何文字的记载,现在早已无从考证。

  有趣的是,新近在缅甸掸邦木埂布朗族聚居区发现的一本名叫《布朗族志》的布朗族经书中,却留下了不少有关"孔明兴茶"的文字记载,似乎历史上诸葛孔明的南征大军的确到达过思茅一带。

  "佛历700年前,孔明南征达滇后,濮部落(当时聚居在思茅一带的少数民族,现代布朗族即是古濮人的一个分支)与孔明兵群发生大争战,历经一年的生死决战,濮人失守,退至'韶英韶发'(指现在的德宏、缅甸一带)……"在这本布朗族的祖先用傣文记录的《布朗族志》中,记载了诸葛亮率大军一路南征,恩威并举,采茶食茶的整个过程。

  在布朗族的民间传说中,茶叶是"茶神"叭岩冷把野生的"得责"带回村寨附近进行人工移植栽培,并取名为"腊"(布朗语中的"腊"就是汉语中的"茶")。过去,民族学者们认为叭岩冷只是布朗族传说中的一个神话人物,而在新发现的的这本《布朗族志》中,叭岩冷也确有其人,它就是带兵与孔明大战的濮部落头人。

  布朗族经书是布朗人的"百科全书",其中《布朗族志》相当于《四库全书》中的"史部"。而在我国境内居住的布朗族,已经没有任何记录本民族历史的经书传世。

  "查史料,过去在思茅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芒景村曾有两本用傣文记录的布朗族史书,在'文革'中被烧毁后,也就再没办法找到有关的史籍了。后来芒景翻修缅寺时,发现一个石碑上记录还有一本傣文经书,可能对此有所记载,我们就开始四处查找,并决定到缅甸的木埂实地考察。"在缅甸木埂发现《布朗族志》的退休老教师苏国文说。

  布朗族是跨境居住的民族,缅甸木埂的布朗族与思茅澜沧县芒景村布朗族同属于一个族系,过去社会、宗教活动来往密切,而且木埂缅寺在过去就是中缅境内布朗族宗教活动的中心之一。

  苏国文等三名年逾六旬的布朗族老汉,用了10天时间,从澜沧县城坐车到糯福乡南段村又步行15个小时后,到达缅甸掸邦木埂布朗族村。按照当地风俗习惯会见头人,介绍身份说明来意后,他们开始与当地头人、宗教人士和部分村民座谈。

  苏国文说,因为语言相通,他们很快得到了缅甸木埂布朗族头人的许可,在按照当地风俗举行布朗族民族祭祀仪式后,被允许进入木埂佛寺查阅资料,就在那发现了这本重要的史料《布朗族志》。

  "通过这本书,我们弄清楚了芒景建寨子和布朗族开始进行人工栽培茶业的历史年限,即佛历713年芒景正式建寨并开始人工栽培茶叶,到现在佛历已有2548年了,也就是距今1835年了。"苏国文说,我们在征得缅甸木埂布朗族头人同意后,把它复印了回来。目前,正组织人员进行翻译。从已经翻译出来的一部分史料中可以看到,这本布朗族史书中已有不少与孔明兴茶有关的记载。

相关标签:
布朗族 孔明 思茅 缅甸 南征 头人 经书 诸葛亮 国文 澜沧 民间传说 民族 一本 一带 掸邦 布朗 西双版纳 文记 史料 历史 刘老 尿素 冷雨 联军 透光度 金花茶业 瓦桥 产品达 贸易部 巴川 总收入 马街 月朗星 青灵 苦难 瓦吉姆 速来 洛克 坑底 庆余
更多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