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普洱茶文化

“孔明兴茶”别解

时间:2025-05-06 来源:中华普洱茶网

  随着普洱茶热的兴起,"孔明兴茶"之说也在各种媒体和论著中广泛传播。

"孔明兴茶"见于清代檀萃所著《滇海虞衡志》。其书卷十一《志草木》说:"茶山有茶王树,较五茶山独大,本武侯遗种,至今夷民祀之。"有普洱茶专家据此宣扬:诸葛亮(孔明)在公元二二五年南征,到了现在云南省西双版纳自治州勐海县的南糯山,"在一千七百多年前的农历七月二十三日打开了普洱茶史话的第一页。"  

   稍微了解三国历史的人都知道诸葛亮在建兴三年(公元225年)率大军进入南中征讨"大姓"和"夷帅"。诸葛亮率领的大军兵分三路在春天从成都出发,秋天三路大军会师滇池,接着就凯旋班师,取道汉阳返回成都。其作战的区域主要在今天的大理、楚雄、曲靖、昆明、昭通。诸葛亮根本没有到过现今勐海县的南糯山。所谓"武侯遗种"并非历史事实,而是后人的攀附之说。  
檀萃著《滇海虞衡志》的时间在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据此推测,"武侯遗种"的传说和当地夷民祭祀茶王树的风俗当在18世纪中叶以后。在此之前,普洱茶还没有受到世人的重视,到18世纪普洱茶开始在茶叶市场中脱颖而出,普洱茶逐渐"名重于天下"。名声大振的普洱茶,自然售价渐高,利润渐大,成为云南税收的主要来源之一,也成为当地茶农和外来茶客赖以致富的重要源泉。道光《云南通志》卷八"普洱府风俗"说,当地民众"衣食仰给茶山。"茶叶已经成为当地百姓的衣食之源,民生之本。檀萃说:"此滇之所以为产而资利赖者也。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每盈路。可谓大钱粮矣"!清人刘慰三在他编纂的《滇南志略》中写到:"思茅茶山,地方瘠薄,不产米谷,夷人穷苦,惟藉茶叶养生"。普洱茶既然带来"大钱粮",必然引起当地茶农、茶客(商)的重视。为保证茶叶生产兴盛,茶叶贸易繁荣,便逐渐产生了对茶、茶树的崇拜。祭祀茶树的风俗随之出现并逐渐发展起来。这就是为什么祭祀茶树的风俗直到清代嘉庆年间才见于记录的缘故。  
对茶树的崇拜祭祀看来十分神圣,但是在庄严肃穆的神秘氛围后面,我们不难发现世俗的物质利益。没有对世俗物质利益的追求,就没有世人对神灵虔诚的祷告与膜拜。当普洱茶没有带来"资利",没有带来"大钱粮"的时候,对茶树的崇拜就不可能兴盛起来。
诸葛亮在云南已经成为许多美好事物的"创始者"。把茶树的来源归之于诸葛武侯的传播,不仅是给当地茶树的来源找到国家认同的依据,而且提高了远在边陲的茶叶在中原的地位,对于渴求"大钱粮"的当地茶人和外来茶客,诸葛武侯无疑是大家乐于攀附的对象。

这里还要说一说在滇缅边境被称为"小诸葛"、"小孔明"的明末大西军将领李定国。

明王朝被李自成推翻后,清军入关,南明永历元年(公元1647年),大西军进入云南。大西军在云南革故鼎新,养兵恤民,急图善治,社会秩序安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大西军将领李定国率兵进军湖广,围全州,捣桂林,毙投降清军的汉奸定南王孔有德。又会战衡州大破清军,毙主帅亲王尼堪,收复湘、粤,天下为之震动。公元1655年,李定国把永历帝护送到昆明。顺治十五年(1658年)十二月,清军三路入滇。永历帝离"滇都"昆明西奔。李定国率部殿后,退至怒江西岸磨盘山设伏以待清军,意图一鼓歼敌,不料因奸细告密失败,全军溃散。李定国率军走腾越,过南甸,至勐定,从三宣六慰,转战勐腊等地,联络诸土司,聚集力量,待机而起。  
永历十五年(1661年)十二月,永历帝被吴三桂自缅甸引渡回滇,次年四月被杀。李定国得知永历帝死讯,愤郁成疾,卒于勐腊。  
李定国转战勐腊等地,与当地土司民众建立了良好的关系,结下深厚情谊。当地人称他为"汉王"、"诸葛亮"、"孔明"。他病逝后,土司和民众在勐腊为他建立坟茔,在坟茔旁建盖"汉王庙",纪念他在当地关爱民众、发展生产的功德。

驰名中外的普洱茶六大茶山都在西双版纳,其中五座茶山在勐腊。享誉世界的"茶王树"就在勐海的南糯山、巴达山。这里正是李定国率领大西军余部转战的地方。由此推测,"孔明兴茶"故事中所谓的"孔明",也许就是被称为"小诸葛"的汉王李定国将军。

相关标签:
定国 孔明 茶山 普洱茶 诸葛亮 武侯 茶树 西军 勐腊 永历帝 清军 汉王 诸葛 云南 茶客 三路 钱粮 茶叶 资利 茶王 红豆 高岭石 封口处 鹅卵 歌词 玉灵 僧俗 直升 宽以待己 封丘 茶水 专家推荐 手底下 无机化合物 核查 联军 朝霞 文风 全诗 思普贡茗
更多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