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普洱茶文化

被湮没的广东普洱茶往事

时间:2024-04-28 来源:中华普洱茶网

如今说起普洱茶,让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往往是云南,广东人与普洱茶之间的渊源却鲜为人知。

1957年第一块广东普洱茶饼诞生至今,半个多世纪过去。随着时间的流逝,老茶人的故去,广东最早开始研制普洱熟茶技术的那段历史也日益湮没在时光深处,越来越少人知道广东茶人曾经创造的现代普洱茶史。

20052006年间,普洱茶市场大热,关于普洱茶的各种信息骤然增多,其中一些说法引起了80岁的老茶人张成的注意。比如提到普洱茶时只知道云南,而当时国内市场对芳村茶叶市场也有一个误解,说芳村市场有很多假货、劣货。

张成曾经是上世纪50年代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普洱茶三人攻关技术小组的成员之一,致力于茶叶工作56年,亲历了广东普洱茶从诞生到发展的整个历程。因技术小组另两位成员以及更多老茶人的故去,张成深感还原历史、填补历史空白的重担落在自己身上。

张成找来曾经的同事、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就担任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品质检验工作的桂埔芳,两人决定合作写一本关于广东普洱茶的书。

"张老觉得要为广东人争口气,他亲身经历了广东普洱茶那段历史。他断断续续看到的信息,觉得很多东西被人误解了,后人不知道了,所以他觉得自己很有历史责任要把它保存、传承下来。当时张老有严重哮喘,足不出户,他就经常发短信给我,有时晚上想起一段就发一段,第二天我再把他发来的内容录入电脑里。"回忆起当时著书的情形,桂埔芳还很为老人的精神感动。

2006年,由张成口述,桂埔芳整理的《广东普洱》出版了。这本只有49页的薄薄的册子,填补了现代普洱茶历史中空白的一段。在张成老人已经故去的今天,桂埔芳带着这本书,接受了信息时报的专访。

歪打正着的生熟茶转化

根据张成老人的介绍,传统的原料普洱茶有三千年历史,但只能作为原料不宜直接饮用,而广东现代普洱茶的历史只有百年,而且其创始可谓歪打正着。

广东普洱茶创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前身是由云南普洱地区生产的大叶晒青毛茶演变而来。云南最初并没有做熟茶的概念,广州十三行是全国最早的茶叶交易市场,云南的生茶、散茶都往广州运过来。当时由云南到广州,交通极为不便,茶叶用骡马驮运,少则三两个月,多则半年以上。长途跋涉,日晒雨淋,温湿交加,茶叶抵达广州后往往都已有不同程度的陈化变质,生茶的刺激感、涩感却发生了转化。这样的茶推出市场后,颇受消费者欢迎,引起了茶商的兴趣。

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省港澳的茶商都是紧密相关的,广州茶商在港澳开分店、分号,港澳茶商也会在广州开分店、分号,通常都是家族式经营。那时港澳销售的普洱茶都在广州、珠三角加工后供应。后来这条线被切断后,港澳茶商购进青毛茶原料就地加工,但港澳之地寸土寸金,受场地狭窄、人工昂贵的限制,无法大批生产。

1953年,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成立。在当时计划经济年代,茶叶属于统购包销的商品,全国仅有广东、福建、上海有出口经营权。

因港澳茶商对普洱熟茶有出口订单的需求,1955年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成立三人普洱茶攻关小组,开始着手进行人工加速后发酵普洱茶工艺技术(俗称普洱茶发水技术)的研制。距离现在芳村茶贸市场仅一箭之遥的大冲口加工厂,就是当年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加工普洱茶的原始基地,也是普洱熟茶生产工艺化开始的地方。

第一块广东普洱饼茶的面世

根据张成老人的回忆,广东普洱茶加工技术的研制,开始的时候并不是很顺利。原来普洱茶的加工是分散在民间茶商之间,以作坊式的小手工业形式操作,各自为政,互不外传。加上当时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民间茶商或因心存疑虑,怕做坏茶难负责任,不予合作。张成和同事们的技术攻坚只能边做边摸索。

"加工普洱茶涉及水温、湿度和温度,关键工序是渥堆。广州高温潮湿,通风设备最重要。渥堆到四五十摄氏度时必须散开,否则会把茶叶烧坏。当时的车间不够用。1957年春,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有一批普洱茶发酵急需摊晾,原来准备的场地因漏雨潮湿无法使用,趁着第一届中国出口商品春季交易会闭幕撤场的空隙,将这批茶叶装运到当时的中苏友好大厦,茶叶下面垫竹席,四周用大马力风扇吹晾。"桂埔芳转述老人的记忆。

攻坚两年后获得成功,这种技术大大缩短了之前传统普洱茶的陈化过程,为现代普洱茶加工技术的革新做出开拓性贡献。第一块广东普洱饼茶1959年面世了,张成老人一直保留着这块饼茶。

经过加工后的普洱茶,汤色红浓明亮,陈香独特,滋味醇厚回甜,特别适合港澳及东南亚、日本等市场消费者的口味,深受欢迎。《广东普洱》提供了一些当年出口的数据,普洱茶的实际出口是从1957年开始的,到1983年跃升到居各种出口茶类的首位。

除了出口,广东普洱茶在七八十年代也深受本地消费者的欢迎。老一辈广州人认为,广东气候湿热,普洱茶由于其加工工艺后发酵的特性,茶性平和,适合广东人的体质,特别是老年人,所以有"寿星茶"、"伯公茶"之称。

广东普洱茶的黄金时代

桂埔芳1977年进入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担任品质鉴定和评审工作。如今她是广州盈誉茶叶公司的高级评茶师,一直没有脱离茶业。在她的记忆中,50年代到80年代是广东普洱茶的黄金时代。

广东普洱茶加工工期长,从润水、渥堆到后发酵适度,摊晾,一般需时一个多月到两个月。当时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有两个茶厂,第一个茶厂在工业大道,以加工出口红茶和绿茶为主,第二个茶厂在东晓海印市场附近,是专为普洱茶加工、分筛、整形、拼配的第二茶厂。

"80年代是广东普洱茶的高潮,那时候我们省公司下面的各个子公司比如肇庆、四会等,各地县市都在做普洱茶,尤其是肇庆搞发水很好,因为发水茶需要场地,他们那边有防空洞。二厂存放空间不够还把东晓公园下面的人防工程作为茶叶寄存的仓库。当时我是做品质检验的,经常要下厂,要跑防空洞,看到茶叶一堆一堆的。防空洞里比较阴潮,但湿度不够的时我们还要用麻袋盖上去,然后喷水。"桂埔芳回忆道。

广东普洱茶早期的原料都来自云南,在50年代研制成功后,70年代,包括昆明茶厂在内的多个云南茶厂便派了专人过来广东取经学习,将技术带回云南,后来还以现代化设备加以提升。不过到了80年代,广东的技术也不轻易外传了。

解密曾经保密的技术

桂埔芳分析,广东普洱茶技术后期不再外传,主要有几个原因。

首先是从1949年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普洱茶都属于广东独家经营,后来由于市场发展需要,原料由广东、广西、云南扩充到海南、四川、越南等。1974年,外贸体制改革,出口权下放到省,更多省份有普洱茶出口。80年代后,茶叶市场全面开放。当时一些产茶大省出于本位考虑,阻止茶叶外流,影响了广东普洱茶的原料来源。因为商情所需,广东也开始对自己的普洱茶加工技术有了保护意识。

此外,普洱茶菌类发酵会滋生一种螨虫,杀螨的技术是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与中山大学生物系合作研发的,当时普洱茶整个工艺流程包括杀螨,都属于广东的专利,不便公开。

还有一个原因与出口有关。普洱茶这种菌类发酵属于有益菌,但因为茶类是食用的,有些国家首先要求几个理化指标。"按照正常程序的话,普洱茶的理化指标是没有问题的,但我们还是会针对不同的出口国家要求用不同的工艺来操作。"桂埔芳解释。

1984年,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在英德召开了全省普洱茶加工现场会议,整理收集了有关普洱茶的加工原理,操作规程,茶机制造,仓存储旧,生化研究,防虫除螨等论文12篇,这是自有商品普洱茶以来的第一本文献,受当年客观条件所限,一直未对外发表。

桂埔芳在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工作期间都没有看过这套文献,直到2006年她写作《广东普洱》时,曾任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特种茶出口部科长的徐福祥老人把这套文献交给她保管,她才得见。如今她好好地保留着它们。

相关标签:
普洱茶 广东 张成 茶叶 普洱 广东省 云南 加工 茶商 广州 进出口 技术 公司 出口 年代 茶厂 市场 发酵 芳村 老人 速灭杀丁 装饰品 牛乳 安德鲁 小西 不蔓不枝 对抗战 死里逃生 宏伟 人文地理 严密 秘诀 书名 一维 精诚合作 班玛县 受益权 柔肠百转 台东县 郭庄
更多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