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普洱茶文化

茶味的初相

时间:2024-04-27 来源:中华普洱茶网

Sophie/文

  下午到国家大剧院听李曙韵姐姐的茶事讲座,听琴、品茶,望着眼前这位"事茶人",忽而忆起和她初次见面的情景。

  那是个阴雨连绵的午后,经台湾一位友人引荐,前往京城海淀一隅,拜会因《茶味的麁相》引起两岸三地茶文化界关注的李曙韵女士。在我的印象中,茶是高雅而奢侈的东西,尤其是时间上的支出,绝不是我们这种睡眼朦胧中一边咬早餐、一边赶地铁的年轻人所能支撑的。这位台北第十届文化奖获得者,马英九先生再三褒扬的当代著名茶人,初次见面果然神态安然、气度超脱。面对面坐下来,微笑泡茶,桌上早已摆好各种小碗。今天从这个奢侈而浪漫的下午或许就是开始了吧,如果我愿意从现在开始读茶。

  像我这种人,职场比比皆是 京漂多年,工作进入一个高原期,身体状态开始走下坡路。日夜加班,通宵达旦,陪伴的是一杯杯黑咖啡。到了改变生活方式的时候了。而茶,在这个时候突然进入我的生命,是上帝借它给我点拨:生活的状态随时调整。此时,在中关村这个举国最商业、最忙碌的地方,却有一间小屋,载着海内外各地来的茶香,端坐着一位知性茶人,如修行于闹市的大隐。这样的落差对比,至少有一个启示:人生境界,自在心中。

  今天的茶亦是一种启示。先后品了三种茶,茶汤各异,各有氤氲香气,却同样沁入心脾。曾因大口喝茶被人笑"牛饮"。今天概不例外。我牛饮了几杯,说了些傻话。期间曾有短暂的静默,看曙韵姐姐动作优雅地泡茶,茶汽袅袅,穿越时空的气度让人沉醉。

  小时候在乡下,农人也是大碗喝茶的。一撮干干的茉莉花茶,投进粗瓷大碗或者巨大的茶缸中,再冲进开水,浅褐色的茶汤很快形成,一家人同饮一碗、一缸,从中午一直泡到黄昏,放在大门底下的小桌上,或者放在田间地头的草窠里。大口喝茶,无关乎优雅,主要是为解渴,其次是为解咸。因为华北的地下水含盐碱多,如果不放几片茶叶,跟喝盐水无异,会越喝越渴、越渴越喝。多有亲友乡邻串门,主人倒水劝客。客人寒暄:不渴不渴!主人则会劝:喝吧,喝喝就渴了! 就是这样,越喝越渴。茶的作用,不为品味,只是必需。

  大学毕业进城工作,在乡民眼中,能进皇城做事,想必万般风光,却不知年轻人异乡打拼的艰难。每次回乡,省吃俭用的一点积蓄,多为父母家人购置鱼、肉、蛋等物品,以为这样可以为他们所欢喜,毕竟这是个刚刚告别饥饿和糠菜的地方。而父亲有时会说:下次回家带点儿好茶叶来!每每及此,一脸困惑,而后又明白:父亲这样不为自己享用,更多是为了和亲友邻人共享,这里面更多是他的面子吧。此时才发现,原来在普通农人的心中,也知道茶可以代表着品味。茶,早在我们这短短的几十年之前,就已经融进我们的精神和文化中了。即便刚刚解决温饱,也知晓茶的底蕴和涵义。

  蒋捷有词说,"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对众多少年生活在世代相传的家乡、青年时为生活所迫在大都市奋斗的人来说,饮料是从汽水、啤酒再过渡到咖啡的,茶一度被冷落了;而当中年到来,各方面趋于稳定,开始回顾往事、理性思索未来时,此时的心境,又莫名会转向茶。茶的况味,自是人生意味。

  值得一提的是,"麁相",这个词在大陆多数人无法念出来。这里面关于传统文化的因子,在现代人看来已经相当高远、神秘了。以至于出版简体字时,书名定为《茶味的初相》,幸因为与"茶"字相联,又终于与历史人文相联起来。

  (《茶味的初相》,李曙韵著,安徽人民出版社)

相关标签:
大口 茶汤 农人 安徽人民出版社 国家大剧院 大隐 大碗 气度 亲友 糠菜 能进 马英 茶叶 皇城 蒋捷 三地 启示 奢侈 茶缸 优雅 边缘 文革 坐功 桥梁 江川 蹊径 宴席 塔特 百泉 普洱普特茶叶加工厂 透明性 胆汁 艰难 精品化 马龙 工作单 华社 斜风细雨 佛殿 萨纳
更多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