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普洱茶文化

漫谈岭南茶文化

时间:2025-05-09 来源:中华普洱茶网

  "得闲一起饮茶啦",是广东人与朋友之间说的一句口头禅。在广州话里,饮茶已经逐渐演变成以吃茶点为主的一种特色餐饮。所谓"食在广州",正是从饮早茶开始的。

  我国茶馆较为兴盛的大城市有北京、苏州和成都。北京的茶馆功能性比较强,主要是以品茶和交际为主;苏州的茶馆与其一向发达的贸易经济有关,他们的日常生活除了"泡汤"就是"泡茶",茶馆除了饮茶,也佐以精细的点心和小吃;而"一半市民半茶客"则是成都茶馆的写照,茶馆是成都人摆"龙门阵"的好地点,盖碗茶以及茶博士的冲茶表演,又为成都的饮茶文化画龙点睛。

  与其他地方的饮茶文化相比,广东茶楼的喧哗最能体现天伦之乐。诚心诚意地为亲朋好友斟茶水;看看报纸,说说东家长西家短;在这世俗的一幕里,茶壶里盛载的茶水都变得那么地亲切。

  从街边档到"上高楼"

  广东地区的饮茶文化,可以说是从家庭走向市场的,形成了茶楼、茶艺馆等专门的饮茶场地,然后又普及一般的家庭、酒楼。

  饮早茶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至今仍无法得到一个明确的结论。在清朝中后期,广东商业贸易飞速发展,城市各个阶层的分工过程加剧,新的打工群体形成了新的消费模式。一些商家看中商机,在售卖凉茶和饮茶的路边摊里增设售卖茶点,被称之为"二厘茶馆"的"茶楼"就这样形成了。

  在很多谈论茶楼文化的著作中,往往会忽略一个群体,就是在历史上非常长久的栏商们。所谓栏商,是指批发鲜花、四时水果、水产鱼类的小贩们。这些栏商们营业时间是在天亮之前开始,天亮后交易基本结束。每天工作告一段落时,栏商们必定会聚在一起互相交换商业行情。这时,比二厘茶馆高级一点的茶居应运而生了。作为二厘茶馆的升级版,茶居的陈设虽然简陋,但也有了两层低楼的建筑模式,为商贾人士所青睐。

  由于清朝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催促餐饮消费的繁荣。光绪年间,十三行出现了广州第一间为人所熟知的茶楼--三元楼。三元楼楼高三层,装饰堂皇而体面,所有家具都是用酸枝木做的。高楼是一种吸引茶客眼光的新鲜事务,有着极强的号召力,这令三元楼的名声甚至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而人们将到三元楼喝茶称之为"上高楼"。人称第一代茶楼王的谭新义,是茶楼业的早期创办人之一,当年他们总结的经验到现在依然适用:茶楼最大的卖点是楼高,从如今的莲香楼、陶陶居、广州酒家等建筑,可以总结出茶楼的特点来,第一层要高,最高甚至高达7米,人们从茶楼门前的骑楼经过时,大堂在视觉上给人的感觉是宏大宽敞,同时也方便悬挂宣传招牌。二三楼则是坐客,考虑到人多,烟雾大,说话声嘈杂,楼层一般均达5米,令茶客坐得更为舒适。

  自从茶楼业在广州越来越受欢迎,茶居的形式业渐渐淡出广州人的视野,不过茶居仍在广东的其他小城镇里发展着。

  功能齐全的岭南茶楼

  如果说,酒馆食肆是上层人士消遣的玩意,那么茶楼所担当的社会功能已经进一步扩展。上至达官贵人、文人、商人,下至普通劳动者,都喜欢上茶楼饮茶聊天,这与茶楼内融合的氛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现代交际中,饭局有很强的功能性,往往是为了达成某一种具体目的而设的,从座次排序、点菜夹菜、席间劝酒等,由始至终都受到礼教,条条框框的约制。而在茶楼喝茶时却大不一样。由于茶点分量精致,品种丰富,每个茶客都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点心,不必过于迁就别人。而聊天的内容更是包罗万象,上至天文地理,下至街谈巷议,人人都可以是话题的发起人,能够自由地表达意见。

  在茶楼喝茶时,人与人之间一团和气,关系很平等,茶桌上人们只是围坐,并不太讲究座次与身份的关系,上级为下属、晚辈斟茶也是再平常不过的行为,没人会觉得纡尊降贵,也不会令受落者受宠若惊。即便是相互间不认识的人,也能在茶楼里围坐在同一桌上,各看各的报纸。特别对于习惯早起喝早茶的老人家来说,这里更是打发漫漫长日,结交茶友的好地方。而对于一般从事小商小贩的人来说,饮早茶是促成生意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有意无意间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这与商场上赤裸裸的交易关系相比,无疑添上了一些温情在其中。

  茶楼经营者为了丰富茶客的娱乐活动,由西关"初一楼"开先河,在茶楼门口旁架起了木板高台,台上放了一桌两椅,每日请两位失明的女艺人分坐两旁演唱,分日夜两场。而这些女艺人被称之为"师娘"。其后,发展成请年轻漂亮的"女伶"代替师娘演唱。这些女伶不仅满足了人们对听粤曲的爱好,更为茶楼提高了收入。那些当红的女伶,演唱粤剧名曲,并有乐队伴奏,就形成了最早的"粤曲茶座"。

  "叹"出来的早茶习俗轶事

  广州人说饮早茶,习惯说成是"叹早茶"。很多外地人会误会广东人口语中"叹"的意思,有的北方编辑还特意把"叹茶"改成"喝茶"。"叹"字在一般人意识中等同于"叹息"、"感叹",与广东人所感受到的"叹茶"大不相同。散文家杨羽仪在《水乡茶居》中,对广东人叹茶的"叹"字做过详细的解释:水乡人饮茶,又叫"叹"茶。那个叹字是广州方言,含有'品味'和'享受'之意……村里的新闻、世事的变迁、人间的悲欢,正史的还是野史的,电台播的大道新闻还是乡村小道消息,全都在'叹'茶中互相交换。"

  叹茶,本就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而在一百多年茶楼文化的发展和沉淀中,令广州人又在"叹早茶"时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地区的饮茶文化,而这些约定俗成的做法,让广州的茶楼文化增添了许多细节上的精彩。这些民俗包括了:问位点茶、揭盖续水、行扣茶礼、睇数埋单(看数结账)等。

  通常,当茶客步入茶楼时,咨客除了会把我们引到座位上,还会询问食客的人数,这个人数即茶位,她会把准确的人数写在结账卡上,按位数结算茶钱。食客除了可以选择不同的茶叶外,还可以在同一张桌子上开几壶不同的茶,以便照顾到不同人的不同口味。而这"问位点茶",自然也是最能体现广州人的包容心态。

  在饮茶前,一般会有服务员为茶客们斟茶,有时客人也会自己动手斟茶给亲友。斟茶的顺序通常是按顺时针方向,先长后幼。斟茶时千万别倒得太满,要一圈到底;而且有一个规定是不能反手斟茶,不顺手时应该先放下茶壶,换手后再拿起茶壶再斟茶。而对于为自己斟茶的人,我们也要行"扣茶礼",也就是将食指和中指并拢,轻轻扣在桌面上。有说长辈对晚辈扣单指,反之扣双指;也有只扣双指代表已婚,单指则代表未婚。

  扣茶礼除了对斟茶表示感谢之意外,还代表了他们注意到对方斟茶的行为,同时餐桌上的谈话并不会因道谢而有所中断。这样一个小小的动作,能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

  至于"揭盖续水",其中也折射了很多人情世故的内涵。当茶壶中需要添加热水时,广东人只需把餐桌上的茶壶盖揭开一半搁在茶壶上,服务员看到了自然就会拿水壶来添加热水。这是茶客和服务员之间的一种默契,既省却了服务员多走一趟的麻烦,也不会让服务员有被命令的感觉,使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更温馨自在。

  先食后付 主客诚信在其中

  在"一盅两件"的茶楼文化中,往往能折射出经营者与茶客之间的一种默契和信任。百年茶楼文化所传承下来的,是人与人之间温馨而人性化的故事,更是茶客们在当中体会到的享受生活不一样的方式。

  在广东的大部分食肆中,除了小食店外,大部分是先食后付。这种习惯源于早茶。昔日早茶结账的模式,有点像现今的日本料理店那样,用不同的碟子装不同的点心,而服务员结账时只需数碟子的数量和款式,就能算出结账的金额。而这种结账方式被广东人称之为"睇数"。据闻,当时有些贪小便宜的人,为了少付点钱还会偷偷将碟子收起来,"走单"现象时有发生。

  为免茶楼的收入长期受损,渐渐地,茶楼开始采用点心卡代数碟子,点心卡按小点、中点、顶点、炒点、精点等来分类。只要食客点不同的点心,服务员就会在相应的地方盖印章,结账时看印章即可一目了然,方便得很。如此一来,"走单"的现象也就不那么容易发生了。当然,先食后付的茶楼文化却又被很多饮食行业认同,而这也源自于经营者与食客之间存在着一种诚信。

相关标签:
茶楼 茶客 茶馆 早茶 广东 茶壶 三元 文化 服务员 之间 点心 广州 不同 广州人 碟子 女伶 成都 食客 茶点 粤曲 茶房 挑灯夜战 树桠 企业家 科研机构 大一茶博士 百年奇苑 参访团 保证金 堤段 脂肪 于超 倚天 非用 树桠 滩头 引以为豪 上行下效 旅游区 微澜
更多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