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七朝古都开封,不能不去看看历史上第一座"为国开堂"的"皇家寺院"--大相国寺。来到河南,走进这块禅宗胜地,或许你会产生一丝疑惑,如此胜地净土怎会位居人烟稠密、繁华热闹的城市中心。自古寺院占尽天下名山,所以有"深山藏古寺"之说,佛门子弟修行,总是选在比较僻静的地方。唯独开封大相国寺不同,实乃一奇也。 茶禅一味佛法韵汤中 创建于公元555年的大相国寺,至今依然香火不断,名列全国十大名寺之一。今天的相国寺每年都会举办元宵灯会、菊花花会、水陆大法会等活动,来自海内外的众多香客、游人齐聚一堂,共享节日的欢欣。此外,大相国寺已经成立了百余人的武僧团,还有22人的佛乐团,经常在世界各地演出。 自古名寺出高僧,大相国寺现任主持心广大师一直致力于大相国寺的对外开放,致力于禅宗文化的发扬光大。他规划了大相国寺的南建北扩工程,重现皇家寺院的昔日风采;创办僧伽培训班,亲任讲师,讲解禅宗文化,培养僧才;成立大相国寺书院,挖掘大相国寺传统文化,编辑出版大相国寺系列文化丛书,弘扬禅宗文化。 "喝茶是一件很高兴的事" 古来高僧爱斗茶。自古茶禅一味。而融茶禅一味者,则始唐代茶圣陆羽,陆羽呱呱坠地便落于佛的怀抱,由禅僧抚养、在禅寺成长,将茶从药物中分离出来,引入饮食文化中。茶不仅为助修之资、养生之术,而且成为悟禅之机,显道表法之具。 "方丈平时如何喝茶?" "喝茶是一件很高兴的事,平时累了,喝喝茶;休闲的时候,喝喝茶;特别是朋友来了,喝喝茶;一个人喝茶有什么意思呢,大家一起喝茶多好。" 吃茶去,修道在饮茶,大道至简,烧水煎茶,无非是道。饮茶即道,是修道的结果,是悟道后的智慧,茶禅一味,禅茶一心。 谈到喝茶,历史上有一件"赵州禅师吃茶"的故事,唐代高僧从谂禅师,常住赵州观音寺,人称"赵州古佛"。由于嗜茶成癖,因此每说话之前总要说声:"吃茶去"。《广群芳谱?茶谱》引《指月录》载道:有僧到赵州从谂禅师处,师问:"新近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僧,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诺,师曰:吃茶去。" 吃茶去,如果没有"赵州禅师"的故事,就只是简单的三个字,但有了老和尚的随口一说,就成为了一个内涵深刻的"公案",一句机锋语,我们这些佛门中人往往通过这些平常的语言就能达到"悟道"的目的。可谓"七碗受玉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佛法存于茶汤中" 茶禅一味"是由宋朝临济宗大师圆悟克勤提出的,茶道是从禅宗而来的,同时以禅宗为归依。茶意即禅意,舍禅意即无茶意。不知禅味,亦即不知茶味。 佛教禅寺多在高山丛林,得天独厚,云里雾里,极宜茶树生长。农禅并重为佛教优良传统。禅僧务农,大都植树造林,种地栽茶。制茶饮茶,相沿成习。许多名茶,最初皆出于禅僧之手。中国佛教不仅开创了自身特有的禅文化,而且成熟了中国本有的茶文化,且使茶禅融为一体。 所以说,"佛法存于茶汤中"。 佛之教即茶之本意。汲水、拾薪、烧水、点茶、供佛、施人、自啜、插花焚香,皆为习佛修行之行为,而"茶道之秘事在于打碎了山水、草木、茶庵、主客、诸具、法则、规矩的,无一物之念的,无事安心的一片白露地。" 这就不是世俗谛中"茶即禅,禅即茶"的"茶禅一味",而是胜义谛中无修无证、非茶非禅、非不茶不禅、不可言诠、不可思议的本际明相的"茶禅"了。 "点茶之艺" 点茶起源于五代末,兴盛于宋,是宋代斗茶所用的方法。点茶法是将茶叶末放在茶碗里,注入少量沸水调成糊状,然后再注入沸水,或者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水,同时用茶筅搅动,茶末上浮,形成粥面(因此,当时不叫饮茶,叫吃茶)。名士高手能于一盏茶中点出壮丽山水,点出疏星朗月。 "恢复点茶技艺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是可作修茶道的基础,提高到茶道上去。" 中国茶禅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传入日本,于是而有日本之"茶道";传入英国,于是而有伦敦"午后茶";传至欧美,竟有所谓"基督禅"者。茶禅是文化之缩影,"一沙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茶禅又是文化之泉源,儒家以茶规范仪礼道德;佛家以茶思惟悟道;评鉴家以茶审美鉴赏。茶禅文化小可至怡情养性、应对进退,大可至国际往来、文化交流。 走进七朝古都开封,不能不去看看历史上第一座"为国开堂"的"皇家寺院"--大相国寺。走进这块禅宗胜地,或许你会产生一丝疑惑,如此胜地净土怎会位居人烟稠密、繁华热闹的城市中心。自古寺院占尽天下名山,所以有"深山藏古寺"之说,佛门子弟修行,总是选在比较僻静的地方。唯独开封大相国寺不同,实乃一奇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