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世界种茶、制茶、饮茶的发祥地。茶文化的历史悠久、丰富多彩,各个民族都具有自己的饮茶方式和习俗。约在三千年前,茶叶就开始传播,不过当时的茶叶可能不只是今天的茶树一种。 昔日土家长阳的茶有粗细之分,品茶品的是细茶,有钱人用的是细茶,送情、敬神也是细茶。另有一种粗茶,那是平民所用的,所谓"粗茶淡饭",这种粗茶真是粗到了极点,秋茶过后,叶片变硬,匹张也大,色彩变得黑油油,这时土家人用刀将老茶叶割下,里面还带有两寸多长的茶树枝,以大甑猛蒸、晒干,叶呈黄色,即可饮用或出售。事先前粗茶装进白布口袋,用脚踩紧,打成大茶包,等待出售。各户火垅里挂有一个"茶篓子"(俗名猴子)装进粗茶叶,用时,抓出一大把,放进罐内熬煮,俗称此茶为"三匹罐",也就是粗茶,此种茶叶虽粗,仍有健身解渴的作用。 土家人以茶为礼,将茶的范围有所扩大,包括茶饮与茶食,给人贺喜去,叫做"吃茶"去,给人送的礼物称为"茶礼",饭前的小吃叫"吃茶"。"高山出细茶,河下出棉花,窑里出大碗,碗上画莲花"茶食的种类可多,均以莲花碗侍奉,有鸡蛋茶、葛粉茶、面食茶、米子茶、还有绿豆皮子茶、爪籽果碟茶等。新媳妇进门的第二天早上必给公婆各敬一杯茶,这杯茶公婆要给茶钱的。有的公公第二天早上迟迟不起床,要新媳妇把茶送到床前去,叫做"喝揪老壳茶"。这种茶的价钱高出一倍,公公也不在乎。这也算是"茶礼"吧! 土家族的茶俗甚多,其茶歌更为丰富。正如长阳清代民歌所唱:"灯火元宵三五家,村里雅鼓闹喧哗,他家纵有茶花曲,不及农家唱采茶。"采茶调是一种田歌,它在长阳民歌中占有重要的一页: 二月采茶茶发芽, 姊妹双双去采茶, 大姐采多妹采少, 不论多少早回家。 三月采茶是清明, 奴在房中绣手巾, 四边绣的茶花朵, 中间绣的采茶人。 我打茶山过, 茶山姐儿多, 心想讨一个, 只怕不跟我。 门口一窝茶, 知了往上爬, 哇的哇的喊, 喊叫要喝茶。 土家采茶歌风趣诙谐,人情味浓,有"十二月采茶"、"四季采茶"、"早采茶"、"午采茶",还有"端公采茶"、"道士采茶"、"倒采茶"、"茶叶白"等等,走进茶山就进了茶歌的海洋。春茶开园是一个万物复苏的季节,满山茶园,歌声四起。人们以茶歌抒发各种感情,所以茶歌的内容,无所不包,爱情更是茶歌的主题,在茶山里以茶歌为媒介结为伴侣者不乏其人。 茶区的主要经济来源是茶叶,茶做好之后,就盼望外地茶商来购买,佷山有一首歌唱道:"三月是清明,茶客进姐门,茶叶白,姐欠客人心里疼。"它唱出了昔日土家地区商品难流通的苦衷。"高山岭上一树茶,年年摘来年年发,头道摘了斤四两,二道摘了八两八,买把梳子打发姑娘到婆家。"可见茶在土家人的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新打的船儿高又高,里头装有是茶包,粗茶包,细茶包,不该撞到丁子垴。船儿打破了,茶香满河漂,好细茶,碰头花儿香。""丁子垴"是佷山脚下清江边的一个小地名,容易打破木船的地方,这首地道的佷山茶歌,表明了当年打破茶船的情景。土家的茶歌中,还有反映卖茶的叙事茶歌: 家中又差吃, 想起好着急, 一心出外卖茶去。 家中又缺烧, 想起好心焦, 我把茶客怠慢了。 二月下谷种, 三月要栽秧, 你出去了我受忙。 三月下谷种, 四月正插秧, 我去回来赶得上。 劝你不挑茶, 屋里种庄稼, 大风吹不倒犁尾巴。 肩挑一大担, 压得汗上汗, 拿起本钱无利赚。 灶上一个碗, 拿起就一板, 男人不服女人管。 你要去卖茶, 我就回娘家, 打伙做个破船划。 灶上一个钵, 提起就一脚, 不去卖茶谁养活。 要去你就去, 我也不留你, 闹得好言成恶语。 隔壁的王老八, 年年去卖茶, 也没见他把财发。 不想去卖茶, 伙计约残哒, 赚不到钱再也不搞哒。 你就去约伴, 我来弄茶饭, 葱花蒜苗煎鸡蛋。 弄了十碗菜, 伙计都陇来, 粗茶淡饭细交待。 一杯茶来酌, 打伙听我说, 快点卖了打回火。 二杯茶来敬, 大伙听分明, 出门落店要小心。 三杯茶来筛, 拿出行李来, 包袱里面有新鞋。 扁担软溜溜, 双手搭两头, 消费二姐外面走。 茶歌的内容,无所不包,有的茶歌与茶叶无关,如"端公采茶"、"古人采茶",唱什么内容就叫什么采茶,唱反情的叫"反采茶"。采茶歌和薅草锣鼓歌一样,一般是上午唱古人,中午唱花名,下午唱爱情,这是由劳动者从早到晚的精力状况而形成的规律,上午人们的精力充沛,盘盘古,唱唱历史人物,显显歌手的本事。中午太阳正大,晒得头闷,同时山花正红,见景生情地唱唱花名。下午人们感到疲倦,唱唱爱情、提提精神。不管歌手选择什么内容,总要与茶联系在一起,因而就产生了诸如"反采茶"、"道士采茶"、"十二月采茶"等等茶歌的名目,有的与实际内容和采茶没有什么关系,但仍沿叫它采茶歌。 长阳土家地区的茶文化从种茶、采茶、制茶、品茶、卖茶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含,尤其是茶歌贯穿其中,真是茶香歌甜,这是历代茶农留给人们的精神财富,是研究土家地区经济文化史的重要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