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普洱茶文化

斗茶习俗

时间:2025-05-02 来源:中华普洱茶网

斗茶,又称"茗战",顾名思义,是将品评茶叶质量作为一场战斗来对待。"自在雅集"茶舍的主人、对茶文化颇有研究的余闻荣先生介绍说,斗茶始于唐,发展至宋代,已然风行南北。从高居庙堂的达官显贵,到行吟山水的文人骚客,从策肥御轻的王孙公子,到车水卖浆的芸芸百姓,无不以斗茶为乐事。

"斗茶"斗什么?一斗汤色,茶汤色泽以纯白者为胜,纯白表明茶叶采时肥嫩,制作恰到好处。二斗水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若汤花均匀细腻,则可咬紧盏沿,久聚不散。

要使汤色纯白,汤花咬盏,除了茶品要新,用水要活,器具的选用也是一门学问。"宋代所用的茶品多为饼茶,因而要将饼茶碾为茶末。"要碾茶末,必要用到茶碾。余先生茶舍中所藏的铁质茶碾,为宋代所用,分碾槽与碾轴两个组件。将捶碎的饼茶置于碾槽之中,手握碾轴顺势左右而动,碎茶饼就在吱吱呀呀的声响中,逐渐化为细碎的茶末。

仅仅是"细碎",斗茶之人仍嫌不够。于是还要置备绢面的罗筛,将碾过的茶末用羽毛或是鬃毛从碾槽中刷出来,再用细密的罗筛一点点筛过,得到的茶末便如烟尘般轻盈细腻了。也唯有如此均匀细腻的茶末,形成的汤花方够匀细,水痕才能长久。

碾茶、罗茶过后,便要点茶添水。添水所用的器具,古人称之为"急须"。据余先生介绍,急须,即古代所用的水壶,质地多为瓷或石,边缘有留口,便于倒水。一般热水烧开后先注入急须,再以急须向茶盏内注水。"有的急须也可以直接置于火上加热,但若是瓷质,则表层不能挂釉,否则加热使会之崩裂。"余先生所藏的这一件急须,便是瓷质,表层朴素无釉彩。捧于掌上观之,造型质朴,憨态可掬:肚圆,留嘴,并配以握柄,易注水亦易倒水,可见古人心思细密,构思精巧。

急须注水入何处?自然是茶盏。要衬托上乘的白色茶末,黑釉盏无疑是斗茶者的绝佳选择。黑釉盏的釉内含有丰富的铁,烧制的过程中,含铁的釉顺势融化垂下,一丝一丝拉长变细,如同兔毛,于是便有了"兔毫盏"一说。受温度等因素的影响,黑釉盏也会呈现出"油滴"等性状。黑釉盏为何又被称作"天目盏"呢?余先生笑言,当年许多日本人来到浙江天目山进修,将黑釉盏由天目山带回日本,从此统称为"天目盏",供之如国宝,极为珍视。

若想注水至天目茶盏,则另有一番学问。要先将适量茶粉用沸水调和成膏,再顺着茶盏的边沿添加沸水,边添边用茶匙击拂,此时茶汤表面便会泛起一层浓厚的泡沫,泡沫留在杯盏内壁的时间长者,即为胜出。

击拂茶汤的过程中,盏面上的汤纹会变幻出各种奇妙的图案出来。这是宋代颇为流行的烹茶游艺,叫做"分茶"。陆游曾在《临安春雨初霁》中写道:"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描写的便是这妙趣横生的景象。

几百年的光景流逝而过,"分茶"所成的丹青水墨已散于轻扬的茶烟中。"斗茶"已成历史,然而那些古人手中握过的茶碾,炉上暖过的急须,唇边触过的茶盏,仍旧安静的端坐于余先生自创的茶舍"自在雅集"中,记录着一段丰富而鼎盛的"茶生活"。对于收藏者余先生而言,每一件藏品,都是一种品茶的心境。在某个秋风乍起的午后,邀三五好友,倾谈,听曲,细细品茶而不"斗",于是"洗尽古今人不倦",别有一番赏茶情。

相关标签:
天目 先生 天目山 雅集 茶舍 茶汤 所用 古人 一丝 沸水 细腻 细密 表层 细碎 日本 火上 和成 陆游 匀细 器具 饭局 一根 白邑 孔尚任 将才 润州 镇石 请柬 弗吉尼亚 轻便 太阳河 外用 展成 之好 示范户 成绩 曹丕 取证 观音桥 艳美
更多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