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普洱茶文化

你能分辨出啥是点茶、斗茶、茶百戏吗?

时间:2025-02-02 来源:中华普洱茶网
你能分辨出啥是点茶、斗茶、茶百戏吗?

读而思

duersi

"泡茶"、"煮茶"都是今天人们司空见惯的饮茶方式,那么"点茶"是怎么回事?"点茶"和失传已久的传统技艺"茶百戏"是什么关系?

今天我们就来好好捋一捋"点茶、斗茶、茶百戏"有什么不同。

点茶

宋代点茶法流程图

宋代饮茶时仍用茶饼,但大多已不再直接烹煮茶叶,称为点茶。点茶时,将已经碾细的茶末直接投入茶碗,然后冲入沸水,略加搅拌后即行饮用。

点茶前,用沸水冲洗杯盏,预热饮具,以使"盏热而茶难冷,难冷而茶味不变"。将茶粉放进盏中,用最好的汤瓶和水加以冲点,点水时要直沏而入,水柱有力,不能时断时续。然后"调膏",根据茶盏的大小,用勺挑上一定量的茶末放入茶盏,再注入瓶中沸水,调和茶末如浓膏油。最后用茶筅击拂,终成茶汤。

斗茶

正是在点茶方式的基础上,宋人创造出了一种被称为"斗茶"的饮茶娱乐方式。


"斗茶"也称"茗战",就是比赛茶叶与点茶技艺的高下。斗茶之风始于五代,宋代时极为流行,从文人士大夫直至平民百姓,无不热衷此道。苏东坡就曾对盛行岭南惠州一带的"斗茶"有"岭外惟惠俗喜斗茶"的记述。


斗茶从最初以评比茶的品质为目的,后来就广为流行,成为民间百姓的一种游戏。斗茶前先要将茶末碾碎过筛,茶末越细越好,这样入水后才能漂浮起来,也容易产生汤花并聚集起来,从而"尽茶之色"。


追求奢华的宫廷斗茶,重视"浮"和"色"。点茶之色以纯白为上,青白为次,同时要求斗茶用的茶粉要经过精碾细筛的工艺,必须要细。

注重茶的内在品质的民间斗茶,则注重茶的"香"和"味",不计茶汤色白色绿而注重茶之香、味的品鉴。


斗茶的输赢主要是看茶面汤花的色泽、均匀度以及茶盏与茶汤相接处的水痕。汤花均匀、色泽鲜白为上品。汤花长时间紧贴盏壁而不退散,是为上好,称为"咬盏",而汤花散逸较快,则称"云脚涣乱"。

分茶(茶百戏)

分茶是随着点茶技艺的不断提高而产生的。分茶又称茶百戏、水丹青、汤戏、茶戏等,是一种能使茶汤纹脉形成物象的古茶道,不仅能使茶汤形成丰富的泡沫,还能在茶汤中形成文字和图案,更加提高了点茶的艺术性和娱乐性,也使斗茶活动更为兴盛。


分茶这种游艺大约始见于唐,由于古时候没有微博也没有DV可供记录,我们只好在文学作品中一窥分茶游艺的盛况。


唐代刘禹锡在《西山兰若试茶歌》描述:"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描述了茶汤显现图案的雏形。




在宋代,由于受到朝廷和文人的推崇,分茶十分盛行。北宋陶谷在《荈茗录》中已说到一种叫"茶百戏"的游艺:"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陶谷所记述的"茶百戏",便是后来的分茶了,玩法是一样的。


喜爱"茶百戏"的文人很多,其中就有著名词人李清照,她写有有"生香熏袖,活火分茶","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等词句。宋徽宗赵佶也精于分茶。可见宋时,上自帝王,下至文人、僧徒,以致"赶趁人",都会玩分茶。




入元以后,雅致的点茶道和分茶艺术开始衰落。但至明清仍有点茶流传和分茶余韵,据清代高鹗《茶》:"瓦铫煮春雪,淡香生古瓷。晴窗分乳后,寒夜客来时。"清代后期未见玩分茶的详细记载,这朵茶艺奇葩已经失传了。


总之,"茶百戏"是一种蕴酿于唐末五代,形成北宋初期。流行于两宋,衰于元,亡于清代后期的茶艺技艺。

相关标签:
百戏 茶汤 技艺 文人 沸水 茶艺 游艺 物象 茶道 均匀度 宋徽宗 方式 长时 刘禹锡 色泽 鼎来 李清照 苏东坡 生香 前先 保底 舒服 釉面 书友 阴离子 吃哑巴亏 同呼吸共命运 曼澜 工作站 传誉 淀粉 渭南 密码 表演性 闻名中外 工作部 歌词 助学 青饼 峰巅
更多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