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普洱茶文化

吴光荣谈紫砂壶的装饰

时间:2025-04-16 来源:中华普洱茶网
吴光荣谈紫砂壶的装饰

图一 紫砂提梁壶

图二 玲珑八竹壶

在之前的专栏中,我们重点谈了紫砂壶的雕塑艺术,这在紫砂壶的装饰中是比较重要的一部分。这一次,我们谈紫砂壶其他的装饰手法。

印花

在中国陶瓷中,早在新石期时代,先民为了美化陶器,就已采用压印、拍印和刻画的方法来装饰陶器,常见的绳纹,即是用绳子压印出来的,其他的压印是将已有花纹的实物当作模具在未干的坯体上压印出有规则或无规则的图案。夏商时期,印花的纹饰有所增多,今天能见到的有饕餮纹、菱龙纹、人字纹、花瓣纹、云雷纹、漩涡纹、回纹、连环纹等。

紫砂壶中的印花装饰使用得不是太多,只是在壶颈、壶肩、圈足、盖沿边等部位印上一些几何纹或回纹。

另一种与其相似有凹凸之区别的方法为印坯或模印。陶器模印的方法,商代已有,隋代模印的印花装饰已成为一种常用工艺。隋代瓷器模印图案后,在表面施釉,烧后显现出花纹装饰。紫砂壶中的印坯工艺,局部或整体均可、整体即为搪身筒,在制作母模时,将设计好的图形在母模上做好,类似浅浮雕,然后制成模具,或者在翻制好的模具上再将所需图案刻出,修整好,无需再印好贴,仔细加工,完成即可。此种装饰方法图案大多凸在壶体上。

贴花

贴花是将模印或手捏塑的花形或装饰部件用泥浆贴在壶体上。陶器中的贴花工艺在秦汉时期陶器的塑造中已使用。如秦俑坑内大批珍贵的陶俑和陶马,都是分别塑、印部件,然后粘接为整体,贴的技法使用占有相当比重。唐代在贴花工艺上有所发展,并十分盛行,纹饰更加精细、新颖和优美,如"凤头龙柄壶"等。

1965年南京中华门外马家山油坊桥吴经墓中出土的一件明嘉靖年间的紫砂提梁壶(图一),高17.9cm,宽19cm,南京市博物馆藏,该壶的壶嘴根部与壶腹部相接处粘贴2mm厚的四瓣柿蒂形纹叶片,是受金属器的影响,一是为了让粘贴更加牢固,二是起到装饰作用。此种方法成了紫砂壶装饰的主要方法之一。

镂雕

早在大汶口和良渚文化时期,制作黑陶就已盛行镂孔装饰,有方孔、圆孔、扁孔、三角孔、菱形孔以及各种形状的镂孔,其排列方式多种多样。

紫砂壶中的镂雕装饰,明末清初已经出现,康熙朝较为流行。为了迎合小市民情趣,各种花样都渐渐出现了。玲珑八竹壶(图二),无款,高13cm,宽9.1cm,香港茶具文物馆罗桂祥藏。该壶为乾隆前期作品,壶体为八根大竹段组合而成,壶嘴、纽、把均为竹节,大竹段镂孔为竹竿和竹叶,整个造型、装饰处理还算雅致,只是使用时略有不便。

今天,紫砂壶中的镂雕装饰,多用于壶盖、纽等。类似此种造型及装饰已较为少见。

浮雕

汉代佛教传入我国,陶瓷装饰上也受到佛教艺术的影响。莲花是佛教艺术的题材之一。陶瓷上的莲花装饰最为突出,常以贴和浮雕等技法表现各种形态莲瓣和其他纹饰。实际上,贴花技法和浮雕技法在效果上往往有许多相近之处。

据乐宾纳《宜兴陶艺西渐》记载:"现存欧洲收藏中的小量宜兴制品可追溯到十七世纪或十八世纪早期,其中最重要的一件是藏于丹麦国立博物馆的一个双流茶壶,上饰以浮雕松、梅及图案,盖沿缀以麒麟及镶以黄金边饰。"这件茶壶可确定为在1656年载录的(1656年为清顺治十三年)。

输往欧洲的宜兴陶器有数点共同的特征。其中大部分都以浅色朱泥塑造,甚少刻有陶工款印。一般外销宜兴茶壶均饰以浮雕,装饰风格比较拘谨,通常器身上的浮雕纹饰瑰丽多姿。

今天,紫砂壶中浮雕装饰已很少见了,大都由贴花所代替。

相关标签:
紫砂壶 模印 浮雕 贴花 宜兴 陶器 压印 纹饰 大竹 佛教 方法 图二 图案 技法 母模 紫砂 茶壶 提梁 壶嘴 回纹 特产 宁海 可爱的中国 沃土 室内环境 无庸置疑 一往情深 下腔 乡谊 为公司 负作用 关节炎 灵韵 闻名于世 牙牙学语 三品源 思境 铭肌镂骨 塔纳 星云
更多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