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普洱茶文化

闲话宋人《撵茶图》

时间:2025-07-12 来源:中华普洱茶网

  石碾轻飞瑟瑟尘,
乳香烹出建溪春。
世间绝品人难识,
闲对《茶经》忆古人。


这是宋代隐士林逋的《煎茶》诗,每每读来,口角为之作三日清。林逋,字君复,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早年曾游历江淮间,后归隐西湖孤山,妻梅鹤子,以植梅煎茶为日常功课,萧然世外,淡然自足,以布衣终老于西湖泉石间。诗中所吟诵的"石碾轻飞瑟瑟尘,乳香烹出建溪春"两句,形象描绘了宋代点茶法的场景。
所谓点茶法,是指茶饼经炙烤、碾箩成末后,投入茶盏调膏,然后以沸汤点注的一种茶品冲瀹方法,和唐代煎茶法有很大区别。这在蔡襄《茶录》、赵佶《大观茶论》等茶著中有很详细的描写。
宋代点茶法兴盛,一方面是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结果,另一方面也和文人士夫闲雅细致的生活品位不无关系。宋徽宗《大观茶论》里说:"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熏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故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虽然不无粉饰太平之词,但也确实透露出宋人文化生活的一些信息。据蔡襄《茶录》记载,宋代建安民间流行斗茶,此风气很快就流布到帝王贵胄、文人士夫阶层及禅门僧侣间,形成了宋代这种独特的茶文化现象。如宋徽宗赵佶以帝王之尊,曾亲自碾茶、点茶、赐茶,并很风雅地说:此自布茶;如著名文士欧阳修、范仲淹、苏轼、黄庭坚、陈师道、陆游等,都有大量描写茶事的诗词流传下来,脍炙人口;如宋代著名高僧宗赜禅师曾编纂《禅苑清规》一书,对禅门日常茶事、茶礼作了详细规约,对后代影响很大。
另外,宋代茶事在当时的绘画作品中也有具体反映。


《撵茶图》,南宋刘松年绘,绢本淡设色,纵66.9厘米,横44.2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刘松年,宋代宫廷画家,浙江杭州人,擅长人物画。传世作品很多,仅涉及到茶事内容的就有《斗茶图》、《茗园赌市图》、《博古图》、《撵茶图》等多幅,对我们了解宋代茶事有很高的学术参考价值。
《撵茶图》以工笔白描的手法,细致描绘了宋代点茶的具体过程。画面分两部分:画幅左侧共两人,一人跨坐于一方矮几上,头戴噗帽,身着长衫,脚登麻鞋,正在转动石磨磨茶,神态专注,动作舒缓,显然是个中好手;石磨旁横放一把茶帚,是用来扫除茶末的。另一人伫立茶案边,左手持茶盏,右手提汤瓶点茶;他左手边是煮水的风炉、茶釜,右手边是贮水瓮,桌上是茶筅、茶盏、盏托以及茶箩子、贮茶盒等用器。画幅右侧共计三人:一僧人伏案执笔,正在作书;一羽客相对而坐,意在观览;一儒士端坐其旁,似在欣赏。整个画面布局闲雅,用笔生动,充分展示了宋代文人雅士茶会的风雅之情和高洁志趣,是宋代点茶场景的真实写照。
同样的场景在《博古图》中也有体现,只是该画面以鉴赏古物为主体,点茶场景只现一角,仅作为画幅的陪衬。
煎茶、点茶,一直是件很风雅、很具诱惑力的事情,除了必需的茶品、茶器外,更重要的是参与者的文化雅趣和道德情操。这在我们阅读评赏唐、宋、元、明以及清代早期绘画作品、乃至相关文学诗歌作品时,均能切身感受到。可以说,是这些宝贵的历史文献资料,使得我们重新认识了历史,认识了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风雅与宁静,认识了古代文士所秉承的高贵与尊严,而这些,恰恰是我们当今社会所缺少的。

相关标签:
风雅 宋徽宗 博古 文士 画幅 建溪 士夫 轻飞 林逋 禅门 闲雅 场景 赵佶 文人 乳香 西湖 绘画作品 一人 画面 泉石 过大 非卖品 洋洋洒洒 青岛大学 巧妙 新技 碳氢化合物 炼铁炉 抖擞精神 和轩号 感官 水位 时复 素养 碧江 加盟连锁 师姐 社神 神丹 唐肃宗
更多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