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普洱茶文化

紫砂壶的五美

时间:2025-05-01 来源:中华普洱茶网

紫砂壶的五美

紫砂壶收藏专题确定以后,例如准备收藏当代若干名紫砂新秀的茗壶,依然不能见到这几位作者的作品,就统统吃进。这是因为一则年轻艺人处于创作的旺盛期,其作品会源源不断地制作出来,你不可能来者不拒;二则年轻艺人的创作水平在不断发展变化,其作品的层次与水平亦会相应变化,所以有一个去粗存精、好中求优的过程。换言之,需要我们有一双慧眼,能够鉴赏紫砂陶器中的佳品。

鉴赏紫砂陶佳品,主要应该掌握'五美'标准:

一曰功能美

紫砂陶首先是日用品,其次才可能是艺术品。因此其审美价值必须与实用价值融合起来,其形式一定要适合实用的需要,亦即具有功能之美。法国的保罗·苏里奥在他1904年所着的《合理美》一书中指出: "一种产品的形式只要明显地表现了它的功能,就具有美。应该把工业产品的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融合起来,承认适合于功能的美的存在。"尽管功能美是一个现代美学才明确提出的概念,其所指的是现代工业产品的功能本身具有的美,但是功能美并不是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现代才出现的,而是在人类制造器物之始就有了。紫砂陶器所体现的"功能之美",应该足以令使用与欣赏它的人们在生理上和心理上感到快乐与满足

以这个标准来衡量,某些当代紫砂新秀的一些所谓"创新之作"便不符合。例如卢剑星、陆文霞的五色土系列中的一些茗壶,作为现代陶艺当然无可厚非,但是如果要泡茶,叫人如何下手去提拿?壶体上部密密层层的花朵,不扎手才怪呢,而且一不小心就会碰断花朵。既然如此,何苦一定要做成茗壶的样子呢?这是生理上不能给人带来快乐与满足的例子,还有的则心理上使人别扭。譬如周定芳的"皮包壶"、高振宇的"箱镍壶",虽然质感上维妙维肖,不过倘若喝从这类壶中倒出来的茶,恐怕会大倒胃口的!至于徐瑞平的"汽车壶",干脆连造型都不伦不类了。

二曰造型美

紫砂陶本身的形态与;人们美好的视觉印象。这就需要遵循陶瓷造型形式美的基本原则,包括变化与和谐、对比与谐调、平衡与对称、节奏与韵律、比例与尺度、力度与气韵、安定与生动等。着名紫砂艺人王寅春以擅长设计制作筋囊器为人称道。他的半菊壶,从壶的菊蕾到壶盖再延伸至壶体,顺直挺拔的线条凸起了均匀等称的菊瓣,令人联想起秋日艳阳下怒放的菊花,心旷神怡。其成功的奥秘,就在于作者有意识地在造型的立面或平面上,有规律的横向连续变化,从而产生了韵律美。而清代邵元祥制大壶让人感到不舒服,就是因为其壶嘴太粗,显得臃仲,与壶体的比
的比例关系不相称所致。

紫砂陶除了雕塑、壁画等纯造型作品外,基本上是日用陶器,因此它们在实现实用功能的同时,还具备审美功能,但却不被赋予审丑功能,即通过塑造丑恶的形象来揭示某类主题。正是从这一意义上说,某些青年紫砂艺人一味追求形式上的"新、奇、怪"的一些"创新实验",笔者觉得是不成功的。如吴光荣、许艳春夫妇创作的一系列摔壶作品,希冀通过掌握好成型的壶坯湿度,使用一定的力来摔,让坯体变形,从而力求在预期与偶然的效果中发现美。但在笔者看来,这种摔壶成型工艺创作的作品,并未表达出扭曲的美,反而是美的扭曲。

三曰色泽美

苏东坡诗云:"从来佳茗似佳人。"紫砂陶佳器亦如此。品鉴佳人,必重姿色;佳器如佳人,故不仅形要美,色泽美也至为重要。紫砂陶器之色,首先是由各山所产泥料决定。《阳羡茗壶系》记:石黄泥"陶之乃变朱砂色",天青泥"陶之变黯肝色",梨皮泥"陶现梨冻色",淡红泥"陶现松花色",浅黄泥"陶现豆碧色",蜜泥"陶现轻赭色",团泥"陶则白砂星星,按若珠诽".其次是陶人匠心配合所致,如"梨皮和白砂,陶现淡墨色",团泥"以天青、石黄和之,成浅深古色".善于配土的明代名家徐友泉配制的"泥色有海棠红、朱砂紫、定窑白、冷金黄、淡墨、沉香、水碧、榴皮、葵黄、闪色梨皮诸名".种种变异,妙出心裁,移人心目。历代紫砂艺人的色性把握力令人叹服,如"红之深者日朱砂,浅者日海棠红,掺砂日碧榴皮;紫砂之色有黯肝、猪肝、冻梨、轻赭、铁色、淡墨、栗色、沉香水、浅深古色之称。白沙有白泥窑白之分,黄色有冷金、葵黄、松花、豆碧诸品".色彩的丰富美感,被充分揭示出来了。当代胶胎工艺的继承与发扬光大,更使得紫砂陶的色泽呈现几何级数般的增长,而且不同的色泥融合成无数美丽的纹饰,五光十色,美不胜收,开创了紫砂装饰的新局面。

相关标签:
紫砂 紫砂陶 功能 陶器 古色 作品 艺人 佳器 造型 朱砂 美的 石黄 创作 形式 变化 之美 色泽 价值 实用 审美 云南旅游 源头 金矿 悄无声息 快船 走卒 下关茶厂 爱军 隔热板 包销商 太宗 新世界 世强 扬善 僧徒 鲁智深 潭水 杨佳 竹板 磷酸盐
更多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