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普洱茶文化

黑茶源说

时间:2024-05-02 来源:中华普洱茶网

黑茶源说

人们在饮茶时,有些人常常情不自禁地把泡过的茶叶也吃掉。这种以茶为食的现象其实并不稀罕。湖南安化茶区的老百姓流行一句土话"呷茶饭"。这种"呷茶饭"的现象在安化、桃江茶区的老百姓中十分普遍。例如待客时先敬茶、再留饭;泡茶时,先放茶叶,再加芝麻、花生、黄豆、姜片等,称为芝麻豆子茶、姜茶,即解渴又饱肚。安化、桃江民间还十分流行"擂茶",不仅用以待客,还把擂茶作为主食。 人类对食物的探索和需求是一种生存本能。在食物匮乏的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更需要首先填饱肚子,尝试可食之物。这就是"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历史背景。人类在对食物探索过程中遇到了茶,逐渐了解了茶,从而以茶为食。人类食茶,首先应该是生吃;学会用火后,炒、煮、蒸、焖都应尝试过。最初茶叶是被当成主食的,这就是名副其实的"呷茶饭"。以后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食物来源增多,才逐渐放弃以茶为饭或以茶为菜,改成以茶为饮了。  按照人类对火的利用历史看,人类最先食用的是茶树的嫩梢鲜叶。最原始的加工茶应当是工夫红茶,因为红茶加工无需用火。采回鲜叶后,人们有意或无意将鲜叶摊放在地,这就是红茶的第一道工序萎凋;用筐装着或堆放一处,这就是形成红茶品质的发酵工序;吃不完的这种茶叶利用阳光晒干或晾干,也就形成了最初的工夫红茶。
  人类学会利用火源以后,把采回的茶叶鲜叶通过炒、煮、蒸、焖等办法加工成熟食,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最初的绿茶。因为绿茶需要首先杀青,炒即杀青。
  黑茶的发明应当与绿茶同时或稍后。春夏茶树生长很快。茶芽生长一段时间后很快变成茶梢。采回的这种茶梢炒过(杀青)后仍有涩味和青气,不好食用。有的先民便通过沤堆的办法将茶梢沤软去涩后再吃。沤堆是形成黑茶品质最关键的工序。最原始、最神秘的黑茶就这样产生了。
  黑茶是中国六大茶类之一。我国黑茶主要有三大品系,即云南普洱茶、广西六堡茶和湖南安化黑茶。湖南安化是中国黑茶的原产地,最早创制了黑茶,最先准确冠名"黑茶"形成共识并沿用至今。建国后国家实行计划经济的几十年时间内,安化黑毛茶收购标准样茶一直是国家商业部掌握的唯一一套国家标准黑毛茶样茶。
  安化古称梅山。境内山脉连绵,山峦重叠,气候温和湿润,土地肥沃,宜茶生长。安化先有茶后有县。远古时期茶树就多有分布。安化县志记载"山崖水畔,不种自生",这些不种自生的茶自然是野生茶树。有了茶,就产生了神农尝百草、茶叶当茶饭的故事,产生了最原始的制茶工艺,产生了茶树由野生改为人工栽培的历史过程。
  有关安化茶的文字记载始于唐代。
  唐代杨晔《膳夫经手录》说:潭州茶中有益阳团茶和渠江簿片……,"以多为贵"。唐代渠江地域今属安化县。
  五代毛文锡《茶谱》记载:"潭邵之间有渠江,中有茶……其色如铁,而芳香异常,烹之无滓也。"又载:"渠江簿片,一斤八十枚。"
  从唐及五代有关学者对"渠江簿片"的连续记载及"其色如铁……烹之无滓……一斤八十枚……"等描述看,渠江簿片当属黑茶,是安化开发最早,销售最畅的黑茶品种之一,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黑茶"一词见之于安化县志记载。当时安化黑茶已远销西北。明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安化黑茶正式定为朝廷官茶,逐渐在西北市场形成"无安化二字不买"的垄断地位。
  安化人民创造了安化黑茶。世界第一支千两茶,中国第一片黑砖茶、花砖茶、茯砖茶及黑毛茶中的天尖茶、贡尖茶、生尖茶都诞生在安化。2007年,安化千两花卷茶和益阳茯砖茶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但安化黑茶的发展,安化黑茶的辉煌,却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安化黑茶的对外开放和博采众家之长。历史上,山西、陕西等全国各地的茶商客户云集安化,发现了安化黑茶,共同培育和改进了安化黑茶,共同努力推进安化黑茶沿着茶马古道走向西北,走向蒙古和俄罗斯,走向东南亚各国和海外,终于使安化黑茶之源遍流九州,流向全球,取得"安化黑茶,中国独有;中国黑茶,安化独尊"的崇高地位。
  历史上安化黑茶对外开放的成功范例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仍然具有极为深刻的启迪。

相关标签:
安化 黑茶 渠江 安化县 砖茶 茶树 茶饭 红茶 茶叶 毛茶 中国 人类 桃江 自生 湖南 益阳 工序 食物 就是 绿茶 乳汁 中音 局部 豪气 竹风 永忠 早期红印 云南省公安厅 王剑 醪糟 嘉义 缺氧 秦关 元神 南川 顺丰 不能不 王剑 杏雨 雁塔
更多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