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普洱茶新闻

茶琴之悦

时间:2025-04-16 来源:中华普洱茶网

  

古琴擅长表现潺潺的泉水声,而泡茶用水最好就是山泉,所以这张琴也可以题铭"吟泉"。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就有听琴品茶的雅趣,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一生与琴茶相伴,作有《琴茶》一诗:"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


我爱茶又不太懂茶,味蕾不灵敏,尤其是差别不很大的茶,我很难品出滋味有什么不同来。舌尖上品味不到,只好在茶外多下些功夫来弥补我对茶的愧疚,譬如写点感悟茶、赞美茶的文字。不久前,我看到茶人雅聚时有为茶而吹箫者,心血来潮,竟然想要为茶而弹琴。虽然在此之前我从未摸过任何乐器,但我的古琴情结由来已久,年轻时学诗,习作中曾有"何时闻得雅琴声"之句。

其实即便不会弹也无妨。陶渊明曾有一张无弦的琴,兴致上来在光光的琴面上抚摸几下,并赋诗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欧阳修也说:"若有心自释,无弦也可。"大音希声,最美的音乐是自然无声。正如茶的"无味之味,乃至味也"。写过《茶笺》的明代文人屠隆曾说:"琴为书室中雅乐,不可一日不对清音。居士谈古,若无古琴,新者亦须壁悬一床,无论能操是否。纵不善操,亦当有琴。"意思是读书人无论会不会弹,都应该备有一张琴。听说学琴并非很难,有位老叟偶得一张好琴,练了半月,竟能弹出《仙翁操》、《秋风辞》等简单乐曲来,人家时年六十有三。我生也晚,初知天命,尚未老朽,何难之有?况且我只是对茶弹琴,自娱自乐,灵茶有知,应不会笑我。

于是到古琴馆去购得一张名匠斫制的古琴。梧桐良木,前宽后窄,上圆下方,是最常见的仲尼式。我书房狭窄,搁不下琴桌,便把琴固定放在摆着紫砂壶、品茗杯、随手泡和茶叶罐的桌上,正好与茶日夜相伴,玉体平卧,如同睡熟的美人一样。琴也有琴额、肩、颈、胸、腰等,髹漆的琴面似少女肌肤一般光洁滑亮,镶嵌的蚌徽是她佩戴的珠宝,琴轸下棕色的绳穗是她秀美的发辫。因此我给琴起个名字叫"侍茗",听起来好像是给茶做婢女,实际上二者情同手足,亲如姊妹。琴与茶的缘分很深,同样是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神农尝百草,得茶而解之,发现了茶。不仅发现了茶,他还发明了琴,传说是神农"削桐为琴,绳丝为弦",古琴的样式流传至今,其中就有"神农式"。古琴擅长表现潺潺的泉水声,而泡茶用水最好就是山泉,所以这张琴也可以题铭"吟泉"。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就有听琴品茶的雅趣,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一生与琴茶相伴,作有《琴茶》一诗:"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我自从有琴伴茶,便少了些寂寞,闲暇时用朴拙的紫砂壶泡上一壶普洱茶,在氤氲茶香中正襟危坐,按照减字谱上"挑勾抹剔,托劈打摘"指法,拨弄几下琴弦,竟然也能发出悠悠的美妙声音,再啜上几口普洱老茶,倒也有几分古韵陈香的感觉。醉翁之意不在酒,听琴是听弦外之音,品茶也是品的茶外之味。

古琴有"十四宜弹":遇知音,逢可人,对道士,处高堂,升楼阁,在宫观,坐石上,登山埠,憩空谷,游水湄,居舟中,息林下,值二气清朗,当清风明月。其实这些又何尝不是品茗时所适宜的佳境呢?购琴时配有锦缎琴套,或是皮革琴盒,任意挑选。锦缎固然华丽,我却选择了可以肩背手提的琴盒,为的是携带方便。我看过不少描绘古人听琴品茗的绘画,在山林泉边,席地而坐,置琴于膝上,俯首抚之,茶烟琴韵,其乐融融。我也期盼有朝一日兴致上来,或独自一人,或邀三五知己,携带古琴和茶具走出书斋,投身于大自然,或幽泉山野,或涧边松下,或密林深谷,拾取柴薪,汲泉煮茶。至于会不会品茶、会不会弹琴都无所谓,茶不饮而自醉,琴不弹而自鸣,只要心里觉得"巍巍乎,若高山;洋洋乎,若流水"就足矣了。

相关标签:
紫砂壶 普洱茶 品茶 茶具 品味 普洱 古琴 蒙山 白居易 知闻 神农 山泉 渌水 文人 故旧 雅趣 雅士 锦缎 泉山 仙翁 陶壶 会理 漆器 板蓝根 阿波罗 俭朴 蔓草 新泰 工钱 相去甚远 肉制品 利落 九号 蒙太奇 神人 中山装 海贝 琳琅满目 字眼 池底
更多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