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普洱茶新闻

茶禅一味:如何是和尚家风?饭后三碗茶

时间:2025-02-02 来源:中华普洱茶网


图为:4月8日,宁乡县黄材镇龙泉村密印庵,庵里的师父为访客倒上一杯烟茶。摄影朱辉峰

禅茶滋味,大道至简

必须等到大唐盛世一众茶人的巧思出现,土生土长的茶,才从蓬头粗服的状态中解脱出来,踏上精益求精的旅程。那是一个儒释道寻求如何共融共生的时代。茶的偏好也显露出来:"爱诗客,慕僧家"。

纵观每一阶段关于茶的饮法沿革,都呈现出了不同的时代精神和风貌。每一种茶和水量、水温、水质的契合度,也都是它们自己的叙事风格。真正的美,则是恒定的。南禅宗、老子以及玄学家,都表达了相近的观念:经过繁复的淬炼后,悟出至简的大道。

曾在南岳慧闻法师处见到一只古旧的茶盅,有砂眼,青花简陋。想来是当时普通人家随意喝茶的器物,但也难免又想,它盛过什么样的茶呢?可与它今天盛过的茶有一比?

但无论是什么茶,不都是这样饮而尽了么?

南泉禅师与赵州和尚有过一段难以忘怀的问答。

赵州师问:"如何是道?"南泉云:"平常心是道。"

无事,平常,才是淳朴的自然之境,才能感受那一碗茶里的云淡风清。为何禅意常与茶道的意境相融?因为,那才是美之归宿。


图为:4月15日,石门夹山寺,来见法师带领我们看寺庙后的茶树。

生在山里,死在锅里,埋在罐里,活在杯里"--这是茶的一生。它生命的前三个阶段,或许大多数人都已知晓,而当它在一注沸水中又变得芳香时,关于"重生"的意味则陡然变得深长。除了形态,还有一些什么复活在一杯茶中?这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东方佛理和西方哲学中对于生命的追问。

我们在绿茶的寻访旅途上,不时与高山、古寺相遇。它们的"静",即为茶的底色。在静中,能啜饮山水,晚霞,自然的谦和味道。日常里离不开的茶,到最后,也成了许多人的"生活禅"。


图为:宁乡县黄材镇龙泉村密印庵,庵里后院晾晒的青叶。

"乌龙茶"等名茶,最初由寺院种植炒制

4月7日,清明刚过。我们在沩山密印寺寻访住持贤心法师不得,只好往山中漫行。春寒未尽,满山的茶树笼罩在细雨里。忽然想起一千多年前,沩山灵祐禅师和他的弟子慧寂在这里一边摘茶一边"打机锋":灵祐听不见慧寂远远地在说什么,让他现身说话,慧寂便使劲地摇了摇茶树。

慧寂留在师父身边长达十五年,师徒二人之间有着极为深厚的情意与默契。那时的寺院生活相当清苦,他们除了采茶,春耕秋收,种菜放牛,一日不得闲。而劳作亦成为禅修的另一种方式。

真正将农事生产纳入佛门清规的,是唐代高僧百丈怀海。在他所制定的《百丈清规》中列入了"普请"制度,即上至大方丈,下至小沙弥,都必须参加集体劳动,无一例外。他提倡"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从此"农禅并重"成为禅宗丛林作风之一。禅学上许多类似于灵祐与慧寂那样举足轻重的讨论对话,就在园中除草、厨房择菜中展开。

茶事当是诸多劳作中较为重要的一项了。土生土长于南方的茶树,很早就被认识且开发利用起来,僧人们亦不例外。几乎每座山中寺院的附近都能发现大片野生茶树。茶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被看重。

写《茶经》的陆羽,本来就出身佛门,做过十几年小和尚,他的师傅积公大师是个狂热的茶爱好者;他的好友,著名诗僧皎然亦极爱茶。皎然的许多诗都描绘他与陆羽共同采茶、制茶、品茶的情景。他对茶的推广,亦是部分推广了寺院的禅宗思想。唐代佛教兴盛,僧人常云游天下,寺院的声名,往往也与他们携带的那一包包茶紧密相关。众多流传的名茶中,有不少最初就是由寺院种植、炒制的。如四川雅安出产的"蒙山茶",相传是汉代甘露寺普慧禅师亲手所植,因其品质优异,被列为贡品;福建武夷山出产的"武夷岩茶",前身叫"乌龙茶",因其由乌龙院采制的最为正宗而得名;密印寺所制的沩山毛尖,也是贡茶;乾隆最爱饮的君山银针,则产自岳阳君山白鹤寺。

藏在沩山城大林场深处的密印庵,极小,几乎少有人行。七十多岁的住持释康兰懂医道,诵经之余,常为居士们看点小病,有时也上山去采草药。那天,我们在庵后看见一只盆子搁在女贞树上,里面是一层薄薄的嫩茶叶。

"师父也自己种茶吗?"

"没有种,这是山上的野茶。每一年摘一点,自己炒来喝喝。"

"师父做的茶怎样?"

"粗茶。不见得你们会喜欢。"


静坐思虑,难免疲劳发困,茶能克服睡意

4月14日,夜宿石门夹山寺。一入夜,偌大的寺院阒无人声,只听见山风簌簌,虫鸣声此起彼伏,抬头一望,明月当空,隐约照见大悲殿和大雄宝殿的飞檐翘角,映在石阶上的树影摇曳。--这么好的月色,不去喝茶又该如何呢?来见法师果然请我们去他的禅室喝茶。

"石门曾经有很好的红茶,叫石门宜红。可惜这个商标被湖北那边的茶商注册,用不了了。"长相敦厚的来见一边娴熟地冲茶,一边说。他祖籍江苏南通,在此已有十余年。

石门宜红是民国时期,一位叫卢次伦的广东商人在石门宜市(今壶瓶山镇)创制的,这种红茶经过碎、车、筛、拣等加工程序,一颗颗状似米粒,黝黑有光泽。极盛时期,与"祁红"、"滇红"比肩,出口量曾经达到全国红茶的40%。可惜此后战乱、匪患频仍,不得不中止生产。卢次伦回到广东老家后,不久皈依佛门。

夹山也有自己的好茶,牛牴茶。光听其名,就足显其独特。清嘉庆《湖南通志》引《一统志》:"澧州,石门牛牴山产茶,谓之牛牴茶"。它属于条形炒青绿茶,因其外形肥壮带扁锋利似牛角,泡入杯中,芽芽相碰,状似牛抵角而得名。采制技术一度失传,1978年才重新恢复。直到今天,牛牴茶也只有石门二都乡八坪峪的茶场有少量生产。

唐代的夹山善会和尚当年喝完了那一碗牛牴茶,又自斟了一碗递给侍僧,侍僧正欲接过,他却忽然缩手,问:"这一碗是什么?"侍僧一时语塞。这一问如此天真,奇兀,似乎可以一语答之,又言之不尽,才成了茶与禅意交融的千古话头。宋代的圆悟克勤法师此后写下了"猿抱子归青嶂岭,鸟衔花落碧岩泉"的偶联,似乎为这一碗茶又加注了"夹山境"的深邃之美。后来禅林称夹山为碧岩。

碧岩泉一直喷涌至今,水色清澈纯净,历来都是煮茶的上佳泉水。来见和师傅明禅法师在附近种了几株茶树,用泉水浇灌,长势十分好。

禅与茶结下的缘,宁静而深致。僧人坐禅饮茶的渊源直可追溯到晋代。东晋怀信和尚在《释门自竟录》中说"跣足清谈,袒胸谐谑,居不愁寒暑,唤童唤仆,要水要茶"。

坐禅时,调心、调身、调食、调息等,皆是以静为基础,可以说,静坐静虑是历代禅师们参悟佛理的重要课程。在静坐静虑中,人难免疲劳发困,此时能提神益思,克服睡意的只有茶,它是禅者最好的"朋友"。

而茶除了基本功用,自身散发出的哲学意趣,并不会只让人想到"唯美"。比如,它坚持洁净,要求在简朴中达到自在,不讲究铺排,使口舌感知清淡,从而令整个身心愉悦。而且,它并无贫富贵贱的分别,只要是珍视它的人,都能成为品味上的贵族。学习禅理的人所追求的,亦是突破正统的戒律清规,摆脱外在的束缚,从自己的生活当中,认识自我,达到完美境地。

宋徽宗时期,圆悟克勤禅师住持夹山,开讲其编写的《碧岩录》。这部可与《坛经》相提并论的"宗门第一书",不仅在禅宗发展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甚至影响了中国文化史的发展,流芳至远的莫过于圆悟克勤提出的"茶禅一味",其手书真迹传到日本后,珍藏于京都大德寺作为镇馆之宝,亦开启了日本茶道。

在禅师们的心里,茶,就是禅,而非禅的附着之物。


图为:茶园所在的地方叫万佛灵,位于密印寺千手观音旁。

佛教从茶中体味苦寂,从而达到明心见性

从密印寺、夹山寺,再到南岳衡山的祝圣寺、大善寺、方广寺、广济寺、朱陵宫……从僧人、道长手中接过各色茶水,有时在茶桌前小口啜饮,有时顺手从桶中舀一碗,一饮而尽,各有各的滋味和风致。喝茶,本就是日常,不须拘泥。

但是精致繁复的饮茶仪式,也是由南禅宗一手建立的。僧众们举行茶会时,集结于达摩禅师的画像前,遵循隆重正式的礼仪,用同一只茶碗轮流饮茶。寺院内曾设有"茶堂",是专供禅僧辩论佛理、招待施主、品尝香茶的地方。法堂内的"茶鼓",是召集众僧饮茶所击的鼓。还专设"茶头",专管烧水煮茶,献茶待客。在寺门前派"施茶僧"数人,施惠茶水。寺院中的茶叶,称作"寺院茶"。用途有三:供佛、待客、自奉。

后来的茶道仪式,正是由禅宗茶会发展而来的。只不过,它又逐渐吸纳了道家的思想。在道家眼中,自然万物,都具有独特品性,可与之对话,沟通交流。佛教从茶中体味苦寂的同时,借以达到明心见性,有人问资福如宝禅师:"如何是和尚家风?"师答:"饭后三碗茶。"茶事与禅事已然打成一片。道家则更乐意从茶壶水沸声中听闻自然的呼吸。他们对于尘世的一切,不管苦痛忧烦,总是坦然接受,并试图找出其中的优美。中国茶道将之融合一起,终于把形而下的世俗饮馔事,上升到了哲与美的境界。

逝于1913年的日本美术家、思想家冈仓天心早早地表达了他的忧虑,"对于晚近的中国人来说,喝茶不过是喝个味道,与任何特定的人生理念并无关连。……他们慢慢变得……既苍老又实际了。"尽管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理解茶道里蕴含的奥义,不可否认的是,杯中已再难重现唐时的浪漫,宋时的仪规。

5月4日傍晚,南岳大庙监院慧闻法师斟了一杯茶,递给我,缓缓说:"要想体会一杯茶的妙处,先要对禅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对自己有一个认识。如果不是这样来喝茶的话,茶就是一种平常的饮料,与咖啡、可口可乐没有区别。赋予了禅的意义之后,它就不再是普通的饮品了。"

他坚信禅中的大智慧能如茶一般渗透日常,浸润那些枯皱的心灵。


图为:密印寺千手观音旁的茶园内,郭进廷老人正在割锄杂草。

禅之湖南:禅师们的身后,全是大小山峰

在湖南地形图上,可以清楚看到,它像个不规则的马蹄形。三面环山,中间是丘陵和盆地,北部是平原和湖泊,山地和丘陵约占总面积的66.6%,平原和盆地约占27%,水面约占6.4%,说湖南是"七山一水二分田",大致不差。

地势以西部较高,武陵山脉突起在西北角,群峰逶迤;西南部的雪峰山脉,山体很大,南北延伸300多公里;南部有著名的五岭山脉(自西而东是: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前4岭都在湖南,大庾岭位于江西与广东两省交界处。东部则有幕阜山、九岭山、罗霄山等,这些山脉都是东北-西南走向,且都在湘赣两省的边界。

这些半环绕着湖南的山头,自佛教传入中国起,就有僧人与隐士优游其中。

最初始的南禅宗教义,是由六祖慧能(公元637-713年)传下的,他居住在广东韶州曹溪。在禅宗开拓期,弟子们得到启示后,又翻过南岭山脉,将他的思想传播到内地,以及更北的中原。湖南,是这条线路上的必经之地,初期的禅宗几乎都交汇在南岳地区。南岳衡山自此成为南宗禅的源泉。而长沙虽地处湖南中心,但彼时尚未开发,只有数名僧侣为人所知。另外,唐朝时期的岳州府(今湖南岳阳)罕见地成为几乎未见禅宗的地区。从地理位置上看,它处于潭州(今长沙)与襄州(今湖北襄樊)之间,也许受两地文化经济的影响,反而成了空白地带。而且唐朝是五千年文明史上气候最为温暖的一个时期,岳州又处于洞庭湖区,山地少,夏季至为炎热,恐怕也是原因之一。

清幽的山林自然成了僧人们修行的最佳选择。在禅宗史上,一座山,甚至就代表了一位得道的高僧。他们的名号与修行之地终生相伴。

比如沩山灵祐(公元771-853年)。他居住在宁乡县西面的大沩山,禅宗扩张时期,那里是湖南最大的根据地,灵祐亦被奉为沩仰宗祖师。

再如曾投于灵祐门下的石霜庆诸(公元807-888年)。他后来进入浏阳西南面的石霜山(又名霜华山,因山险水急,触石成霜而得名),在这里开辟山头,一住二十年,禅宗五家七宗,有两宗发源于石霜寺。

还有药山惟俨、德山宣鉴、夹山善会、云岩晟昙、大同广澄……禅师们的身后,全是林立于湖南的大小山峰。


图为:南岳访茶点(部分)

南岳访茶记:被云雾浸润的嫩叶,被禅意拥抱的日常

5月的第四天,大雨如注。雨雾里一路驱驰,至衡山脚下,连绵七十二峰水气氤氲,如清凉境。寺院多在深山里,亦有居于平地闹市中。山下最多的,是香火店和小饭馆。长假刚过,人潮退去,本地的居民似乎回到了日常的平静生活里,吃饭时吃饭,喝茶时喝茶。只有寺院的晨钟暮鼓,八风不动,千百年来仿佛从未中断过。


图为:5月7日,南岳大善寺,住持怀恒法师在庭院喝茶论禅。

1、南岳大庙

慧闻法师曾在佛果寺,每年春天摘的野生茶只能炒两斤

衡山南起回雁峰,北止岳麓山,七十二峰横跨了湖南八个县市,若要访遍山上山下所有的庙宇道观,几乎可以耗费好几个月时间。

幸好,我们在三星楼等来了引路人徐衡。

他是南岳佛教协会创办的刊物《磨镜台》杂志的编辑,也是一位居士,有着极深的传统文化与佛学功底,常常在各寺院授课讲学,用他的话说,"半辈子都在跟僧人打交道"。

初见时,他的黑框眼镜、写着"生活禅"三字的挎包、长柄雨伞,容易让人误以为是一个严肃拘谨的老师,但恰恰相反,他思维发散,性情活泼,禅语口语交替使用,时不时冒出的慧黠金句,与他那把晴天雨天不离不弃的长柄雨伞一样令人印象深刻。

南岳大庙的监院慧闻法师是我们见到的第一位禅师。他有着山东人特有的魁梧身材,面容威严,说话却低缓温和。他的茶室和起居室相连,并不大。茶桌旁紧挨着一张阔大桌子,整齐地摆着笔砚,墙上贴满了书法练习作品。他曾师从赵松元先生学习古文、诗词写作等;后来又考入北京大学宗教学系佛教文化研究生班,在楼宇烈老先生指导下学习经史文哲,去年又与书法家陈传席一起举办了作品展。习书法,饮茶,无疑都是使人举止安闲的事。

来大庙之前,慧闻法师一直居住在汩罗八景乡的佛果寺里。那是一座小而破旧的寺庙,平日清闲无事。作家韩少功归隐田园后,就住在离佛果寺不远的八溪乡八溪峒,偶尔会上来与他闲聊。

"我在那个小庙都是自己炒茶,感觉口味比金骏眉、大红袍好多了。体验是无价的。佛果寺没有特意栽种茶树,全是野生茶,每年春天摘的茶叶只能炒两斤茶。有时候还会到附近的智峰山上挖竹笋、采药,冬天下雪呢,就去找兰花,满山冰雪,许多植物都被压垮了,只有兰花挺起来了,很香"。

慧闻法师现在已是南岳大庙的大当家。而大庙是中国江南最大的古建筑群,有"江南第一庙""南国故宫"之称,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形成现在98500平方米的规模。东边八个道观、西边八个佛寺,中轴线上则是儒家的建筑风格。每年这里都要举行盛大的庙会,香客从四面八方,甚至海外,涌向这里。

表面上看,似乎清净不再,但对于禅师而言,内心自有清净地。


图为:在寺庙住持的管理下,寺庙井井有条,洁净整齐。

2、祝圣寺

栽有苦丁茶,枝叶青绿,一年下来可收700-1000斤

在禅宗五大支派之中,惟有南岳禅宗首倡"农禅并重"之风。"农禅并重",是怀让弟子马祖道一倡导并实施的一种生活化的参禅修行方式。南岳衡山适宜于种茶,马祖就亲自带领僧徒种茶,亦僧亦农,亦禅亦茶,以茶参禅,开创了一代风气。

如今,有些寺院已无田地,有些依旧还保持着农禅的淳朴。

5月5日,祝圣寺传和法师带我们去看寺院种植的苦丁。这是整个南岳最大的一座佛教丛林,可一直追溯至夏朝,君王大禹在此修建清冷宫,祀奉舜帝。康熙皇帝曾打算赴湖南巡视,长沙、岳州、衡州都建了行宫,祝圣寺便为其中之一。尽管皇帝最终未能成行,但寺院的皇家气象仍浩大。

寺院后的苦丁茶树大约有百余棵,已有一人高,枝叶青绿。"树苗都是从广东买回来的,秋天才能摘叶子,很大一片",传和法师用手掌比划着。

"为什么选择种苦丁呢?"

"容易成活,好管理,制作工艺也很简单,烘干了,直接粉碎。把叶子搓得细细的,像一根钉子那样也可以,就是忙不过来。"传和法师呵呵笑道。众人皆知南岳高山出产极好的云雾茶,但山下种植却不可得,粗放的苦丁倒是合适的选择。一年下来,可收成七八百斤,最多上千斤。

寺院刚巧煮好了两桶苦丁茶搁在客堂门前。舀了一碗喝下,一丝清苦淡去后,甘甜慢慢溢满口腔。曾有一位突然害了眼疾视物模糊的信众来寺院,得了一包苦丁,回去后喝了一段时间,居然又能看见了,欢喜不已。传和法师说,想必是肝火郁炽导致眼睛出了问题,而苦丁本来就有散风热、清头目的功效。


图为:南岳大善寺。饭前,众僧念唱供养偈。

3、大善寺

三角空地内搭有茶室,玲珑茶杯里装着红亮的普洱

南岳镇西北面的大善寺,也洋溢着浓郁的农禅风气。

大善寺有着一千四百多年历史,南岳五大丛林之一。是当年天台宗三祖慧思大师的唱道之地,慧思的高足大善长老在此驻锡弘法,直至终老。如今,它是南岳规模最大的尼众丛林。

在住持怀恒法师的监理下,寺院虽处闹市,却清净井然,在此修行的比丘尼奉行严格的清规戒律,护持内心的净土。

大善寺殿与殿之间,殿与两翼之间都有小小庭院相隔,纤尘不染。葡萄藤攀援架上,数十种花草点缀其间,处处流露出精巧与优美。客堂后面即是茶室,户外院墙围了一个小小的三角空地,居然被利用起来,搭建了一个精致的茶亭,阳光刚巧投射在玲珑的茶杯上,那杯普洱颜色越发红亮。

绕寺徐行,走过竂房窗下,听闻某位比丘尼正一字一句念诵心经,念完后,又开始朗读英语单词,若不是缭绕的香烟和菩萨庄严,一时真以为身处校园。实际上,大善寺的确开办了院内的佛学班,院内八十余比丘尼除早晚课之外,每天必须学习传统文化与经文。平日里,寺内不接待香客与游人,每天紧闭寺门,以便佛弟子们潜心修习。

尼众凌晨三点一刻即开始一天的早课,坚持了十二年,可称得上是湖南起床最早的寺院了。十二年来,每年农历四月十五到七月十五,3个月内大善寺尼众不出山门,在寺内听课、学戒、念经,谓之安居。这是佛陀时代的古老修行方式。因为,在雨季的3个月中,正值花草繁茂,虫蚁繁衍,为慈悯众生,佛陀主张此时僧众应在界内精进用功,不宜外出,以免践踏生命。

大善寺在寺院外开辟了五六亩菜地,专门由三位比丘尼负责打理。除了辣椒需要购买,所有时令蔬菜皆可自给自足。吃不完的青菜、豆角、茄子等等,又全部制成干菜保存起来。打开厨房的几只大冰箱,里面塞满了一包包干菜。"有好多居士特别喜欢吃我们寺院自己做的酸菜呢!"怀恒法师说。

紧挨着厨房的,还有一间大柴房,柴垛子码得整整齐齐,快堆到屋顶了。

"你们平时做饭是烧柴?"

"是呀,烧柴省了煤、电,挺好。""那得到山上去拾?"

"嗯,每年秋天我们都会组织大家上山拾柴,一千多年前老祖宗也是这么做的,自己拾柴,自己做饭,也是一种修行。"


图为:5月5日,南岳南台寺。寺庙青瓦缝隙长出的绿草。

4、方广寺

他闻着泡满老白茶的茶杯:"是不是有阳光的味道?"

到方广寺,正是薄阴天气。山林清透,幽深。山门正对着群山,满山翠竹招摇,一时心旷神怡。会联想到落雪时,山中又是怎样的美景。

公元1167年的冬天,朱熹在岳麓书院讲学结束,要回福建去,临行前,岳麓书院山长张栻邀他游南岳,经湘潭溯涓水而上,风雪大作。他们便到方广寺借宿。雪夜,二人吟诗唱和,诗兴盎然。后来合出的诗集《南岳唱酬集》也让方广寺有了佛儒共处的令名。

禅宏法师未穿僧服,正在茶室怡然自得地烧水煮茶。是个清秀的法师,十分年轻。十年前,他来南岳旅行,走遍了大庙小庙,要离开的最后一天,忽然从地图上看到偏僻的方广寺还未游玩,于是徒步走过去,一下子被满山竹海吸引,再不想离开。刚好寺院正在"打佛七",需要人帮忙,用他的话说,"也是因缘"。

他使一把极其沉重的铸铁壶,掂掂足有十几斤,练武功似的提起又放下。他对喝茶,有自己的讲究。老船木做的茶桌上,零零散散搁着从湘西捡来的各种小石头,竹筒里培着山上挖来的两株野花。最为别致的是一块雪白石头上,覆着一片细小青苔,绿意茸茸,极为可爱,"每天洒一点点水就能活",看得出,是用了巧心思的。

山寺的生活正是他想要的,快乐,简单,"因为人生目标定得很小,很平淡",所以欣然接受,义无反顾。他举起茶杯,深吸了一口气,"闻闻看,是不是有阳光的味道?"那是老白茶,六大茶类中工艺最为简单的一种茶。


图为:南岳广济禅寺溪流边的一块石刻,上有"洞水逆流",世间少有人能参透这四个字。

5、广济寺

山高900米以上,每年至少200天云雾,茶树宛在仙山

也有不怎么喝茶的僧人。广济寺的宗显法师就是。

广济寺在毗卢洞,实则无洞,只不过是因为位于紫盖峰与祝融峰之间的峡谷平地上,形似地洞,因而得名。这一带,是南岳云雾茶最主要的产区。在云雾茶前冠之以地名的茶叶,并不多,南岳云雾算是其中之一,而又以广济寺附近的茶最为有名。宗显法师说,这里山高都在900米以上,居山中这么些年来,观察到每年至少200天云雾缥缈。茶树皆如生在仙山。

唐代贩茶的商人加上本山掮客,常在这山中进进出出,毗卢洞的山民刚唱过采茶曲,家里就只剩下几两茶叶的尘末了。到了清代,毗卢洞的云雾茶则被称为"佛茶"。祝圣寺的曼慈法师是农禅制度的坚定拥护者和执行者,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振兴南岳昔日僧侣创就的"云雾贡茶"的声名,他亲自带领一批中青年佛道教徒在广济寺安营扎寨,开辟新的茶场,垦拓出环山而行的茶圃。

现在,这一片茶山归属湖南省南岳云雾茶业有限公司。像所有的茶山一样,清明采摘一芽一叶,雨前则为一芽二叶。只是,被云雾浸润过的嫩叶,清香别致,如云雾淡而飘逸。

不怎么喝茶的宗显法师盘腿坐在椅子上,手边一只塑料杯子。外面还有一群等着他开示的年轻人。他早年曾只身来到湖南张家界天门山上的天门寺,励志苦修,以求精进。广济寺亦是他发下宏愿,立志恢复至如今的风貌。寺院前镌刻在壁上的"净心第一,利他至上"八个大字,即为广济寺风。他创立的"禅意人生"禅修班已开了一百多期,每一期都吸引了许多前来修心的人。

宗显法师说:"我喝茶不讲究,什么都能喝。苦茶最适合我,苦尽甘来才是人生的味道。如果心很淡定,没有物欲,方才能喝出茶里的真味道。这是用心才能品出来的。"

鸣谢:南岳佛学协会,南岳佛学协会《磨镜台》杂志编辑徐衡,南岳云雾茶业有限公司胡寅。

记者手记:禅的生活

茶叶、禅宗,还有道家,都发源于中国。它们最后都没有变成供桌上或者书本里令人膜拜的事物,而是真正地融入了平常生活。实用主义曾经造成过一定困扰,但可喜的是,它们渐渐拨开烟尘,展露出本真的面目。

所谓禅,人们通常会想到那些外在的特征:不知所云的"机锋",出人意表的行为,或者简而又简,聊胜于无的艺术形式。但这真是肤浅识禅。一路寻访,尽管我亦未能深入,却多少学会用心看禅,它其实就是一种生活方式。禅宗在中国佛教的诸多宗派中脱颖而出,得益于寺院兴盛期那种集体互助式的精神修炼方法,它最终由生活来驱动。比如,百丈怀海定下的禅宗丛林制度,具有非凡的意义:除了住持之外,所有的僧众都要分摊全寺上下的内勤事务。而且,地位最低微的弟子,负责轻松的事情,而修养最高、身份最尊的师兄们,则要从事最恼人、最繁重的工作。

而所谓禅茶,亦绝非僧人们一厢情愿地营造出只适于禅定的饮茶氛围,它讲求的简单自然,慈悲与感恩,更接近禅意的本质,也更容易让尘世中的众生理解接受。

悦纳生活,永远需要天真、开放的心灵,世人如此,寺院亦如此。

相关标签:
武夷岩茶 金骏眉 乌龙茶 大红袍 武夷山 品茶 武夷 生茶 红茶 绿茶 雅安 七宗 贡茶 茶里 品味 普洱 铁壶 茶杯 南岳 寺院 茶麸 西藏自治区 宾夕法尼亚大学 醋酸 天长 东坪镇 纳米 郁愤 套盒 双石 李时珍 港九 盆景 南方网 那达 李伟 李统书 远销美国 莲根 颜氏
更多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