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普洱茶新闻

普洱:茶叶改变山寨

时间:2025-01-25 来源:中华普洱茶网

老实说,对普洱一直敬而远之,觉得包罗万象,山头的名字简直比法国的酒庄还要难记。更别说这些年围绕着普洱价格起起落落,形成无数由利益或观点组成的圈子,让人摸不着头脑。

出发去云南前,向许多朋友打探路线,才渐渐记住拗口的古茶山名字,也大致在脑海中画出一幅普洱地图。茶山最多的,当然在西双版纳。以澜沧江为界,以东有倚邦、易武等六大古茶山,西则有南糯、勐宋、布朗等"新"六大茶山。所谓"新",也是古已种茶,只是未曾以"六大"之类命名而已。再往西而北去,则有思茅的景迈古茶山,双江的勐库古茶山,以及近年来突然走红的冰岛、昔归等。散布于茫茫无量山、哀牢山中更小的产区,更是数不胜数。不仅对写《普洱茶原产地西双版纳》的詹英佩女士心生敬意,我们看地图已经眼花缭乱,她对每个小寨子都能如数家珍,该花了多大气力在林莽中奔波穿行!

第一眼见到古树,是从勐海开进贺开山的路上。前一天,自版纳首府景洪出发,途经南糯山,已见到路旁山坡上成行成片的茶园。在云南,这样人工大面积种植的叫"台地茶",树龄最多几十年,比较老的在国营茶厂年代拓展,新的种下去没多久,看着齐整漂亮,却不是做高端茶的原料。而等我们坐上布朗族小伙子岩温亲戚家的皮卡,晃晃悠悠爬上贺开曼弄老寨,一棵棵至少有手臂粗、树干发白、长满地衣的老茶树,忽然就在竹楼的房前坡后闪出来。

曼弄老寨是勐海进入贺开-布朗茶山的第一个大寨子。勐海县最出名的,当属1938年创建的佛海茶厂,后改名勐海茶厂,普洱圈中最著名的大益牌"印级"茶,大多出自勐海茶厂。普洱热兴起后,勐海也就自然而然成为茶区集散中心,而环绕在周边的茫茫古茶山,也以惊人的速度被发现和开发。岩温的家在布朗山深处的老曼峨村,去往那里唯一一条坑坑洼洼、时速最多十几公里、能把人颠死的泥路,却也是串起曼弄、邦盆、老班章、新班章等赫赫有名的普洱村寨的黄金道路。茶季总有豪华越野车不畏艰难,一个寨子一个寨子收毛茶。今年干旱减产,茶价有重回顶峰的迹象,甚至超过普洱最热的2007年。尤其是以茶气霸道强劲称雄的"普洱之王"老班章,毛茶价格到了史无前例的每公斤4000元,要知道数年前老班章还因为入口苦味太重而不受喜爱,根本卖不出价钱。我们在这个圣地级寨子略做停留,寨口拦了岗哨,检查有没有偷带别处茶叶进寨。通向村舍的小路两旁,古茶树成林,少不了"某某公司所有"的告示牌。高价包下几棵大树,带客户来瞻仰,以示茶源正宗,但实际用料却不好说是哪里的,这已是普洱圈里心知肚明的潜规则之一。原本全是黑瓦木头吊脚楼式建筑的寨子,眼下大半已换成天蓝色有些刺眼的钢化屋顶,钢筋水泥结构的新房,正在取代木屋成为主流,虽说样式还是吊脚楼,感觉已完全不同。过去盖木屋,就地取材即可。现在建一座新房,建筑材料全部从城里运进来,花的钱要比山外多一倍还不止。沿途经过的寨子,认识不认识的,随便走进一家,主人都会请坐下泡茶喝。岩温说,在老班章就不要想了,一泡茶,就喝掉主人家几十块钱,宁可请吃饭。

布朗山是典型的亚热带河谷干热气候,一眼望到天边,全是重重山影。远处低谷有河流闪亮的水面,空气却颇干燥,道旁蕨类植物两三米长叶片上一层红土浮尘。在如此庞大的山里行走的小皮卡,简直就像只虫子,仿佛永远也爬不到尽头,终于在日暮时分,我们到了老曼峨村。十年前才通电的寨子,历史非常悠久,据寨里缅寺的碑刻记载,1300多年前,布朗族祖先迁居山中,首先建立的定居点,就是老曼峨。和老班章一样,寨里的房屋,一半以上已翻新重建。岩温家倒还是木头屋,底层原先养牲畜,现在都空着。二层平台上,岩温的阿爸阿妈正在做今天采下来的茶。阿爸在一口柴灶上的大铁锅里杀青,阿妈接着像搓衣服一般在竹匾上团揉,揉出条索,就一匾匾薄摊搁在高处晾晒。四五小时后完全干燥,就是压制普洱生茶饼的晒青毛茶。在城里也不算普及的电热水壶、公道杯等整套茶具,沿途寨子居然家家都备置着,这也是近几年收茶的茶商来进来的玩艺。"喝茶喝茶",岩温烧上开水,抓过一把新做好的毛茶,我们就自己搬来小竹凳,围坐喝茶。

布朗山的茶,老百姓只是简单分为"苦茶"、"甜茶"或"涩茶"。老曼峨以苦重而回甘快著称,我们喝的这泡苦茶,入口确实苦,简直有点像小时候喝的草药汤,慢慢地回甘才涌出来。新茶尤其茶性刚烈,待茶商收购去压饼陈化数年,才会渐趋柔和。一个寨子一个价,今年老曼峨定的是800块一公斤,不管是谁家做的或品质有什么区别都一样。对岩温和他的父母兄弟来说,茶不过是近五六年来神奇般改变他们生活的农作物而已。地广人稀,三兄弟每人能分到五十亩古茶山,岩温家今年卖茶就能挣到几十万。寨子四周的山上,到处都是古茶树,却没有平地可以种粮食。过去茶叶不值钱,古茶树比别的树木瘦小得多,砍了当柴火也不耐烧,简直就没什么用处。喝茶,也就是老人扔进瓦罐里烤香,"刺啦"一下灌入进开水,泡一大罐浓郁茶水解渴解暑的饮料,纵使有了茶具,他们也并不习惯拿只小杯子慢慢品尝的方式。喝完茶,吃完饭,寨子里的邻居来了不少,围坐在堂屋的火塘边聊天。我们就在阿妈铺的地铺上,听着布朗话的轻言细语,慢慢睡着了。

六点多,天刚亮,阿妈第一个起床,点燃火塘做早饭。穿着筒裙的大姐们骑上摩托车,纷纷上山采茶。阳光下,三千多亩茂密如丛林的古茶山,紧挨寨子向大山的四面延伸,和原始森林融为一体,壮观得令人震撼。走进茶园,在茶树间穿行。主干碗口粗,三四米高的,据称树龄会在500年以上。手臂粗的,也有两三百年。这些都叫"大树",区别于一百年以下的"小树"。茶树虽然不像"台地茶"那么整齐密集,却也能看出是成片有意种植,如同北方村头的果园。不禁纳闷,古人为什么要种植如此大面积的茶树?

詹英佩女士在她的著作中给过答案:版纳大规模种茶,始于千年前少数民族先民"濮人"种茶。而漫山相连的古茶园,则始于明代车里宣慰司组织的大规模种植,主要目的是为政府向西南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榷茶"提供茶叶。虽经历年损毁,到1950年普查整个版纳仍有10万亩以上,而老曼峨茶园则是其中颇为广大的一片。

除了新房和皮卡车,茶价给寨子带来的改变显而易见。年轻人不一定都识汉字,但多能说云南口音的汉语,穿着打扮也和山外城里的别无二致。他们离不开手机和电视,会熟练地用2G上网聊QQ。买车之后,也会自学驾驶后再去考"文盲特设驾照班"。过去连土路都没有的时候,走到最近的布朗山乡购买赶集,需要一大早出发,徒步翻山,中午抵达。用几样山货换来的钱,买完生活用品,又要立刻出发,方能在傍晚前到家。如今布朗山乡则是送孩子们寄宿读书的小学所在。我们取道这里坐班车回勐海,适逢茶王赛,学校放假,一车的孩子们,竟然都说普通话互相聊天,着实令人惊讶。与此同时,古老传统还没有完全消失。老曼峨寨,至今仍然夜不闭户,邻里之间随意进出。像我们这样的不速之客,主人也会很自然地接待食宿,很自然地接受礼品,并不觉得需要道谢和被道谢。

在布朗山乡遇到一位外出受过教育的布朗族年轻人,开始担心文化传承的问题。"如果我们不知道怎么花赚来的钱,不再愿意住木屋,也不再有礼好客,那我们将来会怎么样呢?"

这也是所有被普洱改变的寨子所面临的疑问吧。

普洱茶以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内含物质比中小叶种更为丰厚,也更依赖风土,可以说一个村寨一种滋味,初入门者总有无从入手之感。

一种办法是先建立正确标准:选择若干公认标杆性村寨,头春一芽两叶制成品,如布朗山的老班章、易武的茶王树等,少量购买样茶,体会其风味,再以此为标准判别其他山头。

还有一种办法是简单判别:芽叶细嫩、面里一致、香气宜人、生茶的苦涩感适度而容易化开、茶汤稠厚耐泡、回甘持久……各方面表现都不错的茶,不拘是否名寨,都是好茶。

普洱生茶的陈年转化,确实可以让茶变得更加圆熟内敛,但需要合宜的温湿条件。希望自行储存者,可以咨询当地茶商。

相关标签:
西双版纳 勐海茶厂 晒青毛茶 六大茶山 哀牢山 澜沧江 无量山 老班章 古茶园 古茶树 茶王树 老曼峨 南糯山 普洱茶 古茶山 布朗山 冰岛 茶具 生茶 勐库 一道 产物 四川省博物馆 阴刻 隆地 幽州 录像机 气象局 教团 生尘 茶花 一先 生育期 地下水 满山遍野 着作 制片方 钱包 皮包 热月
更多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