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普洱茶新闻

玩偶:水舞茶韵

时间:2024-05-03 来源:中华普洱茶网

茶与水的关系,古人早有阐述,清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中说:"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可见,一杯茶的优劣必须是茶和水的最佳配制,色、香、味就在这一冲一泡中完美体现,得到升华,茶和水相辅相承,相得益彰,由此不难看出水对茶的重要性。

陕西紫阳出好茶。紫阳人因此也就嗜茶如命,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烧水泡茶,水必用当天的泉水或溪水,"茶非活水,则不能发其鲜馥"、"山中之水,方能悟此消息",清冽甘甜的活水保证了多种有益矿物质充分溶解到水中,从而被人体更好地吸收和利用。待壶中嗞嗞有声,水花落下,捏一撮富硒绿茶投入杯中,提壶在手,沸水如银练注入茶杯,冲得茶叶上下翻腾,似春笋,如雀舌,舞姿妙曼,令人赏心悦目。老道的品家还会手提水壶忽高忽低,如是重复三次,用上"凤凰三点头"等招式,看杯中,汤色碧绿,嫩芽舒展,齐齐向上,立于杯中,扑面馨香绕鼻旋肺,直入心脾,细品慢啜,苦中含香,鲜爽回甘,一股清香顺喉而下,缓缓入胃,只觉得浑身通泰,飘飘欲仙,有滋有味地过足茶瘾,发几声感叹,这才开始一天忙碌。做事前要喝茶,做完事要喝茶,稍有空闲就一杯在手,仿佛离开茶就不能活命,难怪有人说,宁可三日无油盐,不可一日无茶水。

口说无凭,有史为证。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生活在陕西南部的古代巴人是中国最早用茶、种茶的民族,至少已有3000余年的用茶、种茶的历史,比四川雅安吴理真早了1000多年。自唐代,紫阳茶就作为"土贡",成为敬献给朝廷的山珍,并通过"茶马古道"作为一种生活必需品陆续进入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日常饮食之中,今天的紫阳茶区人工植茶历史悠久堪称全国第一。紫阳茶作为陕南茶区的代表品种,境内又广泛分布着我国少见的富硒岩层,是全国二处仅见的富硒密集区中的一处,饮用天然富硒茶是一种简便易行、经济实惠又无任何副作用的补硒方法。

紫阳有好水。饮茶史上,曾有"得佳茗不易,觅美泉尤难"之说,为此,古时应运而生一种职业人运泉人"茗泉邮驿",顾名思义就是专为文人雅士、名流茶客、权贵商贾运送泉水的服务者。陆羽是否到过陕南,是否品尝过紫阳茶,史无记载,但《茶经·八之出》中多次出现茶区山南道以及紫阳茶出产地--"金州"(紫阳茶,据考当时茶名叫"金州茶牙")一词,并以金州茶作为标准样品,用比较研究的方法,评定全国的茶叶品质,并留下鉴别天下名水的《陆氏榜》,品茶又品水,间接还原补充了那段历史。中唐著名茶学家张友新《煎茶水记》在文中提及陆羽鉴别天下名水的《陆氏榜》,"天下名水20种,汉江金州上游中零水第十三",后人考据,此水当为紫阳仙人洞前的"江心水"。八百里倒流任河与三千里汉江,自任河嘴相互交融合二为一,翻腾着浪花绕城迂折而下约三华里至仙人洞前,河滩渐宽,流速渐缓,汇聚成一汪碧潭缓缓东去,至此,河水清冽甘甜如镜面一样澄澈见底,因缘际会,好水渐成。

想起来就美,旭日初升,一叶扁舟荡开山下的江面晨雾,划至江心泊舟,童子俯身,以勺取水,徐徐注入壶中,两岸秀色如画来,一江清水聚祥地,山、水、雾相互缠绕,恍若仙境,如梦似幻……旧事或许只能回味,难辩真伪,但一江碧波跋山涉水,引入京城,正验证着紫阳水质的甘甜清澈!

新茶出来,亲友之间馈赠佳茗,聊表思念和关怀之意,绝对是紫阳人一年中的头等大事。清明前后,满街的卖茶人买茶人熙熙攘攘、络绎不绝,个个像茶人,人人懂茶经,贸易和文化相互交融,留下诸如"自昔关南春独早,清明已煮紫阳茶"、"无忧何必去饮酒,清静常品紫阳茶"等等大量以茶为题材的诗词、散文、音乐、舞蹈、绘画、书法、摄影等文艺作品。

紫阳茶文化作为一种世俗茶道的典型表现,长期置身于道教文化氛围,不免暗合了道教文化的思想,朴素、清静、契合自然,兼有移民文化的江湖之气,循礼法、行仁义、谦恭平和、珍重友谊的主旨,两种文化在这片土地上相互包容与创新,由此形成的茶文化对人们的道德行为和茶事活动产生深远影响。可见,爱茶其实是爱茶的品质,不管你采用哪种制作工艺,添加何种香料,茶依旧是茶,吸收消化,不忘本色。粗茶淡饭、米面夫妻,背后隐藏的是一个大写的"真"字,平淡而恬静的生活方式,造就了紫阳人心性平和,朴实内敛。

好山好水出好茶,好茶养出好心情。

相关标签:
茶马古道 春独早 凤凰 品茶 绿茶 雅安 雀舌 通泰 茶杯 紫阳 水舞 玩偶 金州 之水 陕南 仙人洞 陆羽 汉江 甘甜 佳茗 最大 命途 情志 仡佬族 九仙 自文 本生 箕踞 强化食品 剑影 植物学 几何形 果木 衣物 敦化 瓷业 色带 省市区 面面相觑 陋室
更多文章推荐: